芻議老師怎樣促進學生心靈成長的探討
時間:2022-05-18 05:49:00
導語:芻議老師怎樣促進學生心靈成長的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注。文章引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闡述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中小學生健康心理品質培養,應從正面引導、情感的培養、堅定意志鍛煉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四方面入手,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策略
1前言
在中小學時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勇敢進取,不怕挫折、自信自強等心理品質的培養。隨著獨生子女數量的不斷增多,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人際交往的日趨復雜化,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出多元化。學校內外各種因素對中小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多,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更為豐富。為了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使中小學生的素質全面提高,潛能不斷開發,心理健康發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國自八十年代以來在中小學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其作用如何,以及如何對青少年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2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趨勢及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2.1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趨勢
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表明,1997年,我國中小學生各類心理障礙的總檢出率為25.20±2.19%,而且呈日漸增多的趨勢。有些中小學生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導,日益積淀,已經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患。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迅速,正處于心理素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成人感、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而青春期的出現又使他們產生了許多困惑不安和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具有不可彌補性。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生身心成長和發展所必需的。
2.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往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德育工作主要由政治、思想和道德三個方面組成,教師在工作中把學生的心理問題作為思想道德問題加以處理,混淆了思想、道德和心理問題的界限,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影響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新的《德育大綱》對德育內涵作了明確界定:“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深刻認識自己所擔負的神圣職責,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規律,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面向每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力所能及地發展自己。
2.3班主任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無論是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針、政策的貫徹,還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成實施、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運用以及目標的有效整合和協調,都要依靠班主任落實到每一個學生。所以,在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具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樣的學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導性、獨特性和重要性。沒有班主任的不懈努力,沒有班主任的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獨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小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就很難得到很好的解決。
3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策略
3.1正面引導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接受能力,為學生安排心理健康科普知識的教育,通俗地講解心理健康知識,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奠定認識的基礎。學生有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不僅為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條件,而且使學生根據所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識來衡量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行為,來衡量自己心理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班主任也可以創設一些人際沖突困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解決人際沖突的過程中,認識自己的行為,培養自己的健康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
3.2培養健康的心理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情緒豐富,但不穩定,易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在教育中小學生時,要動之以情,使他們感受到班主任的親切關懷,產生與心理健康標準要求一致的情感體驗,形成豐富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情緒,進而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準則。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學生表現出的不良情感,及時糾正,善于發現學生的健康情感,及時肯定,使學生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有了感性認識,并產生愉快、自豪和向往的體驗。
3.3鍛煉堅強意志
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表明,他們的自制力、堅持性、自覺性較差,行為習慣往往跟不上情感認識的提升水平,意志行動還不成熟。但中小學生的自尊心又比較強,為了得到教師的表揚或獎勵,為了表明自己能完成任務,在一段時間內,他們大都能夠抑制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自覺地遵守規則,表現出較大的耐心,把道德行為堅持到底。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要多給學生以鼓勵、支持和贊揚,不斷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樹立堅持道德行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班主任要對中小學生安排適度的受挫鍛煉,鼓勵學生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去完成,從而達到鍛煉意志,培養自律能力的目的。
3.4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了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了使中小學生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一定要恪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育人理念,以身作則,做學生道德行為的榜樣和示范者。此外,班主任要為學生提供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讓學生在親自參與的道德活動中,學習道德規范并遷移到實際生活中。也就是說,班主任要在中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通過活動,使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最終內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
4結論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心靈感化教育,它的顯著特點是教育者要調動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學生,滿懷熱情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幫助學生形成穩定而健康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健全的個性,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使學生走上成功之路。班主任作為教育工作的主力軍,要充分認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的榜樣與示范作用,才能發揮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永剛.班主任在兒童道德啟蒙教育中的作用與實施策略[J].班主任,2006(11):7—8.
[2]陳美和,姬端維等.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23(3):56—59.
[3]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蘇學恕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知識出版社,2000.
[5]唐訊.現代教師心理素質[M].廣州:廣州教育出版社,2002.
- 上一篇:教育技術在教育的定位透析
- 下一篇:生物化學工程系信息部工作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