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對差生轉換策略

時間:2022-05-21 10:28:00

導語:詮釋對差生轉換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對差生轉換策略

【摘要】轉化學困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要做好這一工作,應當尊重人格,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熱情鼓勵,激發學困生的上進心,要善于從學困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征,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和推動其前進的動因;轉化學困生的經驗千條萬條,核心就是多給學困生奉獻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學困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學困生的成長。

【關鍵詞】因材施教;尊重人格;熱情鼓勵;奉獻愛心

轉化學困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幾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使我認識到,要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必須讓愛溫暖學困生的心靈。

一、尊重人格,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

學困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學業成績較差甚至兩者均差的學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響,但他們在一定條件下是能夠轉變的。可是,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常把學困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地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學困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某種傷害,為了采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采取疏遠集體,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違紀,離校逃學。凡此種種,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因此,在轉化學困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堅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厭惡、歧視;不當眾揭丑;不粗暴訓斥;不冷嘲熱諷;不變相體罰。用愛心融化學困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

班里有個女同學,各科成績都差,平時沉默寡言,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從對她幾次談話中了解到,她認為自己特別笨,智力不如人,老師、同學會看不起她,上課不敢接觸老師的眼光,平時不愿與同學接近,學習上有困難也不問老師、同學。針對她的思想,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對她講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聰明在于勤奮”的道理,課常上有意對她投送親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讓她回答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答對了便進行表揚、鼓勵,還安排課余時間耐心地幫她補習基礎知識,經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勢利導,使她感受到“老師關心幫助我,愛我”的溫暖;從而恢復了自尊心,對老師從“戒心”變為“貼心”,從“疏遠”變為“親近”,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在班里又聽到了她和同學玩耍時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二、熱情鼓勵,激發學困生的上進心

學困生不過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著污垢的玉石,既有陰暗的消極面,又有潛在的閃光點,他們同優秀生、中等生一樣渴望進步,也能成才。作為施教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學困生身上了解他們的志趣和個性特征,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和推動其前進的動因。事實證明,學困生并不是一無長處、各方面都差的“壞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兒”;相反,在一定意義上,“淘氣、調皮的孩子聰明”。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對學困生有所“偏愛”:課堂上能夠舉手發言就加以鼓勵;學習上有所進步就給予贊許;品德上做點好事就進行表揚,讓學困生品嘗到受贊許、表揚的歡樂,而千萬別讓他們在課堂上成為被冷落被“遺忘”的對象,認為“老師只看到我的缺點和短處,看不到我的優點和進步”。為了及時了解、掌握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表現,激發其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個別談話;多溝通家長;多表揚鼓勵;多正面疏導;多指明方向。在贏得了學困生的信任,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之后,轉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有這樣一個同學,由于家長缺乏正確的管教,從小養成說謊和偷錢的壞行為,常常受到斥責和打罵,在班上也受到同學的譏笑、歧視而抬不起頭,但她卻曾主動為班級體打掃課室。抓住這個情況,我先對她進行耐心的談話,既肯定她的優點,又指出存在的缺點,讓她懂得小時要做一個誠實正直的孩子,長大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鼓勵她勇于改正缺點,發揚優點,爭取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在她生日那天,我安排班長自覺組織同學為他唱“生日歌”。使深深地感到老師和同學對她真情善意地關心、愛護,從此痛改前非,改正了不良行為,在班上更加熱情地為集體做好事,期末被評為班里“思想品德優秀學生”,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走上了進步的道路。

三、逐步要求,培養學困生的責任心

對學困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充分挖掘其積極因素,但決不能姑息、袒護其缺點和消極因素而降低要求,應該把熱情關心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在把愛的雨露灑向學困生心靈的同時,要使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對他們的信任,是一種深厚的愛、真正的愛,從而使他們培養做“四有”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責任心,形成渴望進步的內驅力。只有在培養了責任心以后,學困生的轉化才有實現的可能。當然,對學困生的逐步要求要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恨鐵不成鋼”,而要嚴之有度,嚴中有別,對不同的對象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對學困生的轉化目標和期望,要切合個人的實際和特點,引導他們制定個人進步計劃,分設幾個臺階,使他們“跳一跳,摸得著”,經過努力能逐步達到,在新的起點上,又提出高一點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班里有個男同學,平時比較散漫,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差,經過觀察、分析原因,進行耐心教育,對他提出爭取進步的具體要求,當他比前遵守紀律,留心聽課,學習成績有所提高時,就在班上表揚他的進步,并讓他當小組長,學期末他還獲得了學習進步獎。第二學期,根據他好運動和具有一定組織能力,選他當班的體育委員,使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總之,轉化學困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轉化學困生需要一個過程,要抱著滿腔熱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地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轉化學困生的經驗千條萬條,核心就是多給學困生奉獻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學困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學困生的成長。概括我的體會是:玉璞需雕琢,鐵杵可磨針;澆樹要澆根,育人須育心;轉化學困生,全靠獻愛心;“一心”喚“四心”,頑石變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