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師德規范差異分析
時間:2022-04-02 09:17:18
導語:中美師德規范差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美師德規范不同之處非常多,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師德規范的內容、規范確立的主體、規范落實的途徑與方法幾個方面。
(一)師德規范的內容不同
中美師德規范內容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名稱不同。我國師德規范全稱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美國將其稱為“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CodeofEthicsoftheEducationProfession)”。雖然也有人將其翻譯為“美國全國教育學會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前者意思接近,但顯然翻譯為前者更為準確。不同名稱的背后顯示的是社會對教師這一行業的認可程度。美國認為教師是“專業”,我國認為教師是“職業”。[1]專業與職業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別,專業具有更強的社會不可或缺性、更完善的專業理論和更成熟的專業技能、更高的專業自主權、更高的社會地位以及更高的專業門檻,職業則不具備這些特點。
2.師德要求確立的出發點不同。從中美師德規范的比較來看,二者有著不同的價值本位。我國的師德規范更加注重社會的需要,并以此作為師德教育的出發點,師德規范中包含有與教師職業行為并不相關的社會道德和公民道德的要求。[2]如我國師德規范的第一條“愛國守法”,這不僅是對教師的道德要求,也是對所有社會公民的道德要求。因此帶有明顯的社會本位特點。師德規范中與教師職業行為最為密切的師生關系部分的要求僅有一條,即第三條“關愛學生”,占師德規范內容的六分之一。美國的師德規范則是從學生出發,依據學生特點和要求并結合教師的實際履行情況而確立,規范僅涉及教師的教育專業行為,與教育專業無關或者相關度不高的行為不作規定,帶有明顯的專業本位特點。同時,美國師德規范非常注重師生關系這一緯度,并將其作為核心內容,有關師生關系的規定在美國的師德規范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切實保證了學生的權利不受侵害,帶有明顯的個體本位特點。[3]
3.師德要求的高度不同。我國師德規范的主要成分是師德理想和師德原則,屬于提倡的標準,標準相對較高。[4]如現行師德規范中的第二條“愛崗敬業”中規定“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第四條為人師表中規定“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給人以明顯的高高在上、空喊口號、難以做到的感覺。美國師德規范的主要成分是師德規則,相對較低。如規范中對待學生的要求“不得無故壓制學生求學中的獨立行動、不得無故阻止學生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不得故意隱瞞或歪曲與學生進步有關的材料”等,在我們看來要求也太低了,有點過于小兒科了。即便是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中的規定,也僅要求教師做到:記住學生姓名、對學生力爭公道、不得當眾發火、不得與學生過份親熱或過分隨便、少提批評性意見等。[5]
4.師德要求的細致程度不同。我國的師德規范較為粗略。現行的2008年版師德規范總計6條,共490字,比1997年版的師德規范更加簡略。一方面,規范中有許多與教師職業無關的規定。另一方面,即便是關于教師職業行為的規定,規范中也非常模糊。具體執行時缺少可操作性和具體的評價標準,難以準確判斷是否符合師德規范的要求。如規范中規定的“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一條,怎樣做才算關心關愛學生?哪些行為屬于不關心學生的行為?有沒有二者都不屬于的行為?與此類似的要求還有很多,諸如“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等。美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則更加注重細節,所規定的要求與教育專業密切相關。規范全文翻譯為漢語在1000字左右,尤其是師德規則部分對教師的言行舉止作了非常詳盡、細致的規定,非常明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判斷和評價。如在對待專業的要求中規定“不得在有關某一專業職位候選人的資格的陳述上故意弄虛作假;不得在未經準許的教學實踐中幫助非教育工作者;不得隨意泄露專業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有關同事的信息;不得故意作有關同事的虛假的或惡意的陳述”等。[6]
5.師德要求的層次不同。我國的師德規范僅有一種提倡的標準,屬于單層要求。單層的要求體現了統一,但是難以照顧到不同地區與文化的差異。美國師德規范共分為師德理想、師德原則、師德規則三個層次。師德規則又分為對待學生的要求和對待專業的要求兩個部分,屬于多個層次。多層的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富于人性化。[7][8]
6.表述的方式不同。我國的師德規范屬于提倡的要求,標準相對較高,多采用“應該如何”的表述方式。如“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等。美國的師德規范屬于規則的層次,也就是禁止的層次,要求相對較低,多采用“不得如何(shallnot)”等禁止的語氣來表示。前文中已經已經列出一些,再比如“不得出具不符事實的專業資格證明;不得幫助明知在品格、教育或其它有關品質上不合格者混入本專業”等。[9]
(二)師德規范確立的主體與過程不同我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由教育部主持制定,帶有很大的政令性。以現行師德規范修訂為例,2008年6月,在弘揚汶川地震中教師優秀道德品質,譴責不良行為的背景下,在教育部主持、領導下,教育部師范司組織人員草擬了《中小學師德規范(征求意見稿)》,并在各大教育網站公布,向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征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對草稿進行修改,并于當年9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歷時總計不到三個月。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也作為組織者和參與者參加了本次師德規范的修訂工作,但征求意見是向社會各界廣泛進行。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完全由全美教育協會制定,沒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參與和干預,帶有很大的行會性。美國現行的師德規范是1975年修訂的。修訂之前,全美教育協會對原規范的執行情況做了大量的調查,借鑒其他專業較為成熟的專業倫理規范,形成規范草案并提交會議討論修改。在廣泛聽取教育工作者建議的基礎上,對草案進一步修改。修改后提交全美教育協會大會審批,大會通過后頒布實施。[10]
(三)師德規范落實的途徑與方法不同我國師德規范的實施一般通過開設專門的《教師職業道德》或者《教師倫理學》課程,通過講授與教師職業道德相關的理論知識來實現。教育的方法一般為課堂講授,方法較為單一,結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美國不設專門的師德教育課程,不進行簡單的灌輸也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將其融入到學校及社會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之中,注重師德的內化與養成,注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11]美國師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一是注重正面引導;二是注意間接教育,全方位滲透;三是強調在道德實踐中將師德規范內化為師德行為;四是注重心理教育。美國這種注重多元、強調人性化、強化實踐的教育方式,收到了相對良好的教育效果。[12]
二、中美師德規范差異的原因探析
中美師德規范之所以有眾多不同,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性假設”的不同
“人性假設”是對人本性的一種認識和假定,對人本性的認識也是社會管理和倫理教育的基點。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人性的認識差別非常大。對人性認識的不同也導致社會管理和教育觀念的不同。中國對人性的假設基本上堅持了“人性本善”的理論。在中國人性哲學研究歷史上,雖然荀子等人曾經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墨家學派也曾提出了“人性如素絲、無善無不善”的性中論觀點,但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論斷是中國人性哲學的基本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人生之初,本性是善良的和純正的。而且通過給予好的榜樣、教育和環境,這種善的本性會隨著人的發展不斷成長和壯大。有些人走上邪路是因為教育和環境不當所致。從“性本善”的這一人性假設出發,中國的社會管理崇尚德治,強調依禮而行;中國的德育崇尚引導,強調榜樣的感召,認為只要給予人良好的環境和積極的榜樣,人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品德。所以,中國師德規范標準相對較高,并且多采用提倡的形式來表述。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多采用先樹立榜樣和典型,然后大家都去學習的方式。美國人對人性的認識堅持“人性本惡”的觀點。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美國人認為人的祖先本來在伊甸園里生活的無憂無慮,因為輕信謠言、偷吃禁果,被上帝趕了出來,人是帶著“原罪”來到世間的,因此認定人性本惡。由于認定了人具有惡的本性,所以僅通過榜樣和良好的環境不能塑造人的良好品德。必須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對人的行為進行嚴格、細致的限定,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社會管理上強調通過完善的法制加以實施;在師德規范的確立上更加注重明確、詳盡、嚴格的條目,限定哪些是不可為,確定的標準相對較低,并且多采用禁止的形式來表述。
(二)教師專業化程度差異
美國雖然一直沒有專門的師范教育,但是教師專業化程度較高。主要表現在擁有專業的組織機構、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和完善的教師聘用制度。1929年美國就已經出臺了完善的教師職業規范。當今美國社會已經將教師作為一種專業看待,社會以專業的標準來要求教師。因此,除了專業素質的規定,對師德的要求非常詳盡而明確,非常具有可操作性。[13]我國的教師教育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專業化程度一直不高。還停留在職業、準專業或半專業的程度。主要表現有:一、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教師并不一定喜歡和專心于教育工作,因為多數人報考師范專業出于不得已或者是出于偶然的原因,因而缺乏相應的教師專業精神。二、開放式的教師聘用制度導致教師隊伍業務素質良莠不齊。三、缺乏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和完善的教師聘用制度。因此在師德規范的制定上只能較為粗略,并且采用較高的提倡式的標準。
(三)教育管理制度與文化背景的差異
美國教育采用的是分權管理的模式,具體教育管理權在各州,聯邦教育部僅發揮引導和指導的作用。而師德規范的制定是全國教育和教師的大事,不是某一個州可以完成的。因此全美教師協會在師德規范的制定中就發揮了主導的作用。結合美國崇尚多元、注重個性差異的文化特點,美國師德規范采用了多層次、低標準的形式來確立。[14]我國教育管理實行的是集權制的管理模式,教育部全權負責國家的教育管理,屬于教師組織的教育工會隸屬于行政管理機構,所以師德規范制定的主體是教育部,教師組織僅作參與。同時,追求統一是中國文化的歷史傳統,因此,師德規范也只有唯一的標準和層次。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美師德規范在內容、確立主體、落實的途徑與方法等方面之所以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換言之,正是由于這些深層次原因的存在,才導致中美師德規范存在如此諸多的差異。如果想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師德教育效果,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話,僅追求規范自身的變化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些深層次的影響因素沒有變化的前提下,要想改變我國師德的現狀絕非易事。我們學習借鑒美國師德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同時,應理性考慮其原因和前提,照搬式的盲目學習只能是邯鄲學步,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申玉寶工作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 上一篇:中學生態體驗式德育教育作用
- 下一篇:國資局工作總結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