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師德存在問題與培育路徑
時間:2022-04-19 11:12:32
導語:高職院校師德存在問題與培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已占據我國高校的大半壁江山。在新形勢下,師德及師德建設的內涵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目前,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深入分析這些現狀,并積極尋找和探索高職院校師德培育的途徑,對解決高職院校師德建設中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應該是每一個老師的不懈追求和行為常態。”[1]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既要培養學生成才,也要培養學生成人,將教書育人作為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要完成這一使命,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操培育尤其重要。
一、師德的內涵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這種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已經內化到教師的個體心理結構中,它有利于提升教師個人的職業操守和心理素質,因為其具有自覺性和內在性。師德能很好地調節教師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2]有學者認為,現代教師職業道德應包括教師義務、教師良心、教師公正、教師責任感四個方面。教師義務在199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定:“教師應當履行下列義務:(1)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2)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3)對學生進行了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5)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6)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教師良心,是教師在履行教師義務的過程中形成的職業道德意識,是深存于教師內心的道德自制能力,是一種自覺履行職業義務的道德責任感,因而表現為教師對社會高度負責,對學生、對工作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教師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內容,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待不同利益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公平和正義。即主要表現在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同事、教師與領導等人際關系當中,能做到對人公平一致。教師責任感是教師對社會及群體對其個人職業角色的期望的認同與承擔。有責任感的教師意味著首先要有清醒的任務意識,能在不同情境下選擇適當策略,發揮自身作用,能夠有能力對學生的需要采取行動,特別是能關注學生的精神需要。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導力量。高職院校的教師的職責亦為“傳道、授業、解惑”,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其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關注高職院校教師的師德現狀,切實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對全面提升教師的師德素質,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師德存在問題
(一)敬業精神缺乏
高職學院的教師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既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技術人員,又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者,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理應珍惜這項光榮又偉大的事業。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受拜金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有一部分教師缺乏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感、缺少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服務的事業心,個人的職業理想和信念隨之發生了動搖,沒有職業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因而,在行業上不思進取,在工作中懶懶散散,人到心不上。有些教師上課自由散漫,隨意曠課、調課,治學不嚴,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而是放在“撈外快”或其他方面。甚至學院布置的正常教學任務和工作都不能完成,嚴重影響學院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為人師表欠缺
教師的為人師表是中華民族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并將“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教師的崇高境界。但有的教師卻做得比較欠缺,如有的老師上課儀表不整、談吐舉止不文明;有的老師上課吸煙、接聽手機;甚至還有的老師把個人偏見、不滿情緒甚至是更偏激、錯誤的觀點帶到課堂上,以至于在講臺上發牢騷,把不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在學生群體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教師為人師表意識淡薄,缺乏自尊自愛精神。
(三)育人意識淡薄
沒有愛的教育談不上教育,同理,沒有愛的師生關系也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關系。[3]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重知識傳授、輕育人意識的現象也比較嚴重。部分教師只注重“教書”,卻忘記了“育人”才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在課堂上,有些教師對學生玩手機、睡覺等違紀行為不聞不問,不制止、不教育。部分青年教師十分重視個人業務上的發展,確切地說是在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很大,對教學特別是對育人工作熱情不高。表現在教學中敷衍了事、對學生缺乏愛心,對學生的違紀行為和思想道德培養視而不見,聽之任之。不能及時鼓勵、引導和支持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還有部分教師不能做到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真正關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忘記了自己的工作職責是育人,對待學生沒有投入真正的感情。
三、高職院校師德培育路徑
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則是教育之魂。高職學院必須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師德師風建設工程的長效管理機制,確立高職院校師德培育的科學路徑。
(一)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
提高教師的師德師風水平,要倡導教師的人文精神和敬業精神。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師德素養的核心。即使是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再強的老師,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因為人文素質的提高是教師綜合素養的基礎。一個沒有基本的人文素養的教師是不太可能做到教書育人的。教師的敬業精神是指一種工作態度,教師敬業是教育本質屬性的反映和要求,也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同時,敬業精神也體現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如果沒有敬業精神作為最基本的師德支撐,即便其專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再高,也不會實現良好的育人效果。除此之外,一個具備良好師德師風的教師,往往具備很強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一名教師,要樹立一身正氣,要有崇高的職業理想。要能真正培養出思想品德良好、職業技能過硬的高素質人才,要做到這些,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把教書育人當成一種職業,更應作為一生的事業來追求。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行為規范,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引導和影響學生,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所以,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是教育教學成功的關鍵。
(二)建立健全科學的考評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
1.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在師德建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會為教師的教育行為提供政策導向、價值導向。(1)設計科學的考核評價標準,評價標準要有全面性、層次性和科學性;(2)采用恰當的考核方法。在對教師的師德狀況與工作實績進行考核時,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動機與效果的統一;(3)制訂考評教師師德的詳細實施方案。學院要全面實行師德師風建設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要按照師德表現以及工作業務相結合的原則,對教師進行全面綜合地考核評價,考核評價由教師個人自評、教師互評、學生和家長評價以及各相關組織評價的師德考評機制組成,考核結果可在在教師和工作人員的職稱資格認定、職務評聘、選拔提升、工資獎金發放等多方面進行結合運用。此外,要通過一系列的機制建設,促進良好師德師風建設環境和氛圍的形成,如在評先評優方面,可以按照師德師風建設的有關規定實行“一票否決”制,由此推動和形成教職員工比風尚、賽師德的良好風氣。
2.在高職院校的師德建設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鼓勵教師能夠自覺提升其師德水平、提高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滿意度,增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師德建設可以綜合使用多種激勵方法,滿足老師多方面的需要。一方面,物質鼓勵是最基本的。因為對任何從業人員來說,物質鼓勵首先是有工具意義的,教師這個職業也不例外。雖然教師職業是最崇高的職業,但對于教師而言,物質也是賴以維持生存、養家糊口的工具。一味地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而無視教師的物質需求是不科學、不理性、不正確的;[4]另一方面,精神鼓勵是最重要的。教師不僅有物質需要,相對于其他群體來說,教師的精神需要更加突出。教師的精神需要得到了滿足,也就得到了持久的、源源不絕的動力。所以,高職學院的管理應該注入必要的情感因素。
3.學院還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師德建設過程是一個更強調教師自律的過程,依靠慎獨的修養方法讓教師達到慎獨的境界,這是師德的最高境界。在目前,大部分教師的師德水平還無法達到這種境界,還需要有外在的監督來幫助教師提升師德水平。高職學院要有監督意識、要創造監督條件和寬嚴相濟的監督環境。監督嚴格是應該的,但有效的監督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特征,在實施監督的過程中,切實顧及被監督者也就是教師的感受,顧全到教師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學院在促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方面,要廣泛聽取廣大師生群眾對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各類意見,實現良性互動循環。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在建立健全各類規章制度、引入目標責任制的基礎上,學院要強調精細化管理、實施合理的獎懲制度,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監督機制,才能取得持續性的效果。
(三)加強隊伍培養,注重人文關懷
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培養與本科院校不同,因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一樣,是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職院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定期赴企業實踐制度,提高專業教師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要注重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進一步創造機會,讓更多的教師進入“雙師型”的培養體系,要以“雙師型”教師為重點,以打造“名師工程”為抓手[5],定期開展教師業務能力比武,讓教師之間的教學活動交流正?;瑘猿忠岳蠋碌呐囵B方法,不斷提升新進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教師整體隊伍師德水平的提高。同時,在高職院校師德培養中,要注重給予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要進一步關注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這樣教師在學校才能找到歸屬感,才能以校為家,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在對教師師德師風進行監督考核的基礎上,要不斷完善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監督制度,通過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使師德師風建設內化為每一位教師的自覺行動??傊瑤煹聨燂L建設關系到學校形象,是學校最重要的競爭力之一。正因如此,此項工作具有一定的艱巨性、長期性、緊迫性和挑戰性。在師德師風建設上,學院領導和廣大教師必須統一思想,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高質量,才能取得成效,也只有在師德師風建設上取得一定成效,才能彰顯每一個高職院校的文化軟實力,從而提高學院的綜合競爭能力。
作者:何國清 單位: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
[2]王正平.教育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傅維利.師德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秦小紅.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芻議[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02-205.
[5]鄭魏靜.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4-5.
- 上一篇: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改進思考
- 下一篇:高中起始階段英語銜接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