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師德建設機制研究

時間:2022-06-06 10:10:16

導語:工會師德建設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師德建設機制研究

【摘要】高校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工程。當前師德建設受到多維思潮沖擊、市場經濟洗禮、學校體制機制等問題的影響,陷入建設困境。各級工會組織作為黨委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應結合自身優勢,聚焦思政教育,優化制度保障,明確師德要求,加強師德培訓,開展特色活動,激發建設活力,多措并舉營造師德建設氛圍,使師德建設真正發揮實效。

【關鍵詞】高校工會;思政教育;師德建設

2014年9月,教育部制定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強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師德建設,遵循高校師德建設規律,著眼長遠,將高校師德建設全面推向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同時重點解決當前高校師德突出問題,培育高校教師高尚道德情操,促進高校師德建設邁向新的臺階。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換擋提速、爬坡過坎的改革攻堅期,高校能否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關鍵依賴于一支政治信仰堅定、道德修養高尚、業務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

一、高校師德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高校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工程。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由于受到市場經濟沖擊、社會思潮的影響,師德建設普遍受到重理論輕實踐、重形式輕激勵、重結論輕過程等因素制約,陷入建設困境。1.生活壓力較大,急功近利思想凸顯。近年來,受西方價值的沖擊、國外思潮的影響,部分高校教師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總閥門”有所松動,呈現出多元化和功利性的特性,奉獻精神有所淡化。理想信念上一旦缺了“鈣”,當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和較低的工資收入發生碰撞時,部分教師在缺乏正確引導的前提下便會產生心理上的失衡,不再認同“傳道受業解惑”的使命感,逐漸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所侵蝕。2.敬業精神匱乏,服務社會意識不強。面對當前我國消費文化的興起和貧富差距擴大的客觀現實,部分高校教師出現了按酬付勞的功利思想,從而導致了他們服務意識淡化、宗旨觀念不牢、對待工作敷衍了事。因高校大部分考核均為項目、經費、獲獎、論文等硬性指標,教師將絕大部分時間精力從一線教學轉移到科研工作中,部分老師為申請項目“疲于奔命”,為撰寫論文“日旰忘食”,對科研報獎“砥礪奮進”,對待人才培養根基的本科教學僅是保持現狀,以不出教學事故為底線,造成學校重教學、輕科研的不良風氣,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以教育教學為主的教師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只“授業”不“傳道”,導致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智育、輕德育”傾向;有的教師熱衷于社會兼職和營利活動,私自創辦公司,擅自到外校兼課,為了金錢頻繁“走穴”,拋棄了教書育人的天職。3.管理職能交融,統籌保障機制欠缺。當前高校師德建設政出多門、疊床架屋現象嚴重。校工會負責師德先進的評選及日常建設活動,人事處負責師德考核,教務處負責學生評價,沒有一套統籌布局、行之有效的管理建設保障機制。師德建設的職責權限不清、管理責任不明,具體表現為評價機制不完善,重科研、輕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重結果、輕過程;激勵機制不全面,重精神、輕物質;監督機制不完善,重教育、輕管理,等等。更有甚者,師德考評過程搞形式、走過場,考核結果沒有與崗位津貼、職稱評審、評獎評優、職務晉升等相應獎懲指標聯動掛鉤,沒有真正起到指揮棒的引領作用。

二、工會在高校師德建設中的優勢

高校工會組織在師德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是責無旁貸的,它具有組織網絡健全、職工參與面廣、滲透力強的特點。1.群眾基礎扎實。高校師德建設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系統化的工程,全員參與、全程受益是其本質特征,這就需要有組織可以覆蓋所有教職員工。高校工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校院兩級工會組織囊括了幾乎全部教師,工會日常開展的各類活動起著拉近教師距離、增進相互認同、提升組織凝聚力的“粘合劑”“潤滑劑”的作用,使得高校師德建設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2.活動形式多樣高校工會是教職員工日常的精神家園和文化娛樂陣地,定期舉辦教師代表大會、各類文娛活動等,可以寓師德建設于日常活動,利用高校工會強有力的組織能力和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師德建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起到育人無聲的效果。三、高校工會在師德建設中的創新探索校院兩級工會組織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提領,緊扣總書記在思政會議上提出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重要理念,注重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建設和師德建設相統一,將基層黨支部建設和師德建設相結合,落實大思政格局;過程中堅持包容并蓄,既關注師德建設的內在基礎;又加強師德建設的外在保障:注重過程考核,加強制度和管理層面的建設。1.雙輪驅動,結合思政建設積極發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國思政會上的講話精神在師德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在基層黨支部“”及工會活動中,把師德教育作為工作的重要環節來推進,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固本鑄魂的基礎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廣大高校教師的職業理想信仰,引導大家自覺做新型師德價值觀的傳播者和實踐者。2.獎懲并舉,優化制度保障。校工會牽頭,協同各部門成立師德考核監督委員會,建立包括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等評價主體在內的全方位的評價監督體系,把師德師風建設融入到日常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中。師德考核每年開展一次,與年度考核同期進行。通過教師自評、學院測評、結果反饋、結果公示、學校審定等環節,確定師德考核結果。明確師德底線、紅線,師德考核優秀者,在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研究生導師遴選、表彰獎勵中優先考慮;對于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決不姑息,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進一步優化獎懲機制,對師德建設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改進以往師德評價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情況,在教師考核方案中凸顯師德評價的重要性,將學生、同事、家長多方評價進行量化,將師德評價結果與崗位津貼發放、年終獎金分配等實績相結合。3.嚴把入口,明確師德要求。二級學院工會在教師引進過程中從政治信仰、價值觀念、職業道德、理想信念、遵紀守法、責任意識、集體活動、社會公益、協作精神、團隊意識、心理素質、抗壓能力等方面對擬聘人員的思想政治、品德學風進行綜合考察和把關。并將師德師風作為合同約定的內容進行契約化管理。關口前移,確保每位新入職的教師都是道德風尚的引領者,師德建設的排頭兵。4.深化教育,加強師德培訓。校院兩級工會將師德教育擺在教師培養的首位,貫穿于教師職業發展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培訓、科研培訓、研究生導師培訓中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把教書育人楷模、一線優秀教師請進教師培訓課堂,用真人真事詮釋豐富學校師德教育的內涵,引導教師牢固樹立“言為世則、行為世范”的職業理念。傳承優良師德傳統,發揮好老教師師德師風的傳幫帶作用。5.頭雁領航,發揮示范引領。通過兩微多段等自媒體憑條對獲評的師德先進個人、師德標兵進行事跡報道,發揮師德典型帶頭引路的作用,用優秀的師德故事營造良好的師德建設氛圍,影響更多的青年教師。6.文化引領,激發建設活力校院兩級工會積極參與校博物館、校史館的籌建工作,全力推進學院文化建設,開展教師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營造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凈化校園環境,抑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和影響,引導校園文化氛圍向高雅健康的方向發展;充分利用校史館、畫廊、閱報欄、校園廣播影視及各類自媒體平臺讓高校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紅色基因血脈相承,創造積極健康、催人奮進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網edu.people.com.cn/n1/2016/1210/c1053-28939303.html2016年12月10日。

[2]《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n.cn/n/2014/0910/e70731—25629093.html2014年9月10日。

作者:劉 濤 王躍利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