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師德內涵分析及建設研究
時間:2022-07-09 03:41:40
導語:高校教師師德內涵分析及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重點內容,新時代背景下,師德建設的內涵包含有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與高尚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寬厚的仁愛之心,現階段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存在著受利益誘導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現象層出不窮、未構建完善的師德建設體系以及老師自身未建立正確的師德意識三個方面問題,為此,需要從加強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建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完善的師德建設保障體系,加快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的建設;提升教師道德規范,加強老師專業素養及道德素養建設三個方面加強高校師德建設。
關鍵詞:新時代;師德;內涵;建設
一、引言
高校老師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主體人物與執行人員,在新時代背景下也被寄予了更多的厚望。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不僅要培養老師專業的教學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老師精神世界的培養,促使老師逐步成為專業能力強、有品德、有思想的優秀教師,由此可見,教師師德建設在老師培訓、成長道路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個高校也必須要緊隨時代潮流,不斷加強老師的師德建設,促使老師能夠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也為院校的長久、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為此,本文從高校師德內涵分析入手,探討了現階段師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此提出了自身的見解,希望能夠幫助高校更好的進行師德建設。
二、新時代背景下師德內涵分析
(一)崇高的思想政治覺悟與高尚道德。在我國高校教學體系中,最重要的課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強高校老師師德建設有助于保障教學內容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以老師的視角來看,良好的思政政治理念能夠有效的規范老師的行為準則,并且將這樣的思想傳授給在校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以及價值觀。身處在新時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老師要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加強自身的道德觀與世界觀建設;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將中國特色主義社會思想作為前進的方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不被利益誘惑所動容、堅持自我、舍小我成大我、為人師表,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傳播正能量,提高學生對真理的認識和理解[1]。(二)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格是一個人愛好、興致、品行、能力以及氣質等的綜合表現,人格魅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人們在后期成長中不斷的進行知識的學習、品德的培養以及意志的磨練。高校老師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踐行者,是院校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只有擁有了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模式以及信息獲取渠道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就要求老師敢于大膽創新,勇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的限制。高校老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社會實踐經驗以及創新意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為學生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2]。(三)寬厚的仁愛之心。仁愛不僅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寬容、喜愛,仁愛之心是建立在尊重他人主觀意識與思想基礎上的,促進自我身心、意識的不斷完善,進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和諧統一。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思維較為擴散,個性化特征突出,所以老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尊重學生的思維想法,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同時要熱愛每一位同學,將他們都視為己出。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正確理解學生處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動態,對未觸犯原則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處理,用心和學生交流,做學生生活中的朋友,不斷指引學生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受利益誘導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現象層出不窮。我國進入到新時代以來,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在局限于傳統思想中。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帶動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與此同時也會產生一些不利因素。在現代物質化社會中,許多老師對傳統的“蠟燭精神”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這種傳統的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更多的傾向于對金錢和利益的追求,把金錢作為衡量認識價值觀的唯一標準,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3]。(二)未構建完善的師德建設體系?,F階段,許多高校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都在積極的進行師德建設,但是僅僅停留在表面建設,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師德建設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對師德建設沒有給予充足的重視,也未構建完善的師德建設體系,僅僅是安排某一個部門負責院校的師德建設工作,將師德建設看著是上級派下來的任務,也沒有建立師德建設保障制度,造成實際建設過程中形式大于意義。(三)老師自身未建立正確的師德意識。高校師德建設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老師自身未建立正確的師德意識,為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高校老師平時不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認為自己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沒有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學習當作是自己分內的事情,沒有正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性;部分高校老師喪失理想和信念,安于現狀,沒有積極進取的心態,上課過程中照本宣科,下課也沒有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更沒有加強自身能力的意識,使得掌握的專業知識有限,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4]。
四、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師德建設的路徑
(一)加強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建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等院校必須要緊密圍繞社會主義思想理念,加強教師師德建設工作,密切關注現階段師德建設中產生的問題,并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最后進行實踐驗證,不斷推動高校師德建設的步伐,促使高校老師建立正確的師德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代中國精神以及人民價值的綜合體現,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師德建設提供基準,保證師德建設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二)構建完善的師德建設保障體系,加快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的建設。首先,組織成立高校師德建設管理部門,促進院校、職能部門以及二級院校領導體系的構建,院校黨委書記對整個過程負責,加強院校黨委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共同推進院校師德建設工作的不斷向前。其次,建設完善的師德建設保障體系,組建師德建設專業團隊,明確各個團隊涵蓋的職能范圍,具體來說,領導團隊負責對整個活動的綜合規劃,工作團隊負責落實方針政策。最后,制定師德建設方面的制度條例,保證開展工作過程中有法可依,促進師德建設過程的標準化、實用化。此外,還有加快考核制度以及評價制度的建設,能夠有效的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師德建設中[6]。(三)提升教師道德規范,加強老師專業素養及道德素養建設。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老師要具備基本的職業素質,即優秀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教學能力、認真的教學態度以及合理的教學方法,其中文化底蘊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老師所犯的錯誤既往不咎,但是卻不能容忍老師知識淺薄。為此,老師必須要堅持不懈的進行文化知識的補充,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帶頭作用,加強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五、結語
教育者必須首先接受教育。高校應當定期組織老師參加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講座活動,提高老師的政治覺悟以及政治理論知識儲備,幫助老師養成正確的教育觀以及世界觀,充分調動老師在教育事業中的主觀能動性,為促進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唯,張占龍,肖冬萍.立體式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與黨風建設長效機制探索與實踐[J].經濟師,2018(10):190-192.
[2]楊超兵.新時代背景下大學教師師德的失范與規范機制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3):84-87.
[3]黃秋潔.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師德師風建設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6):125-126.
[4]糜海波.新時代師德評價與師德建設的應有維度[J].倫理學研究,2018(2):117-123.
[5]羅麗君,劉丹,喬德吉等.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引領高校師德建設[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1):12-16.
[6]高鴻.新時代推進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116-120.
作者:張燕 唐君 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師德師風校園文化特征研究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設計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