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師德教育問題與對策探究

時間:2022-07-10 03:39:46

導語:高職院校師德教育問題與對策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師德教育問題與對策探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高職院校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教育事業的決策部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更加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總體來看,現階段高職教育在師德建設方面還存在不足,導致教育效果未完全達到教育目標。高職畢業生在誠信、敬業、忠誠度等方面屢屢出現問題。本文通過對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的研究,闡述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必要性,分析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加強師德培養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德教育;隊伍建設

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直接動力,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途徑。在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教師的師德也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綜合素質。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批可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能夠在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發揮價值的技能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素養,還應當具備良好的師德,真正地承擔好教書育人的重任,用嚴謹的教學態度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一、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當前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因素較多,例如:辦學定位、生源質量、學術成果以及學校聲譽、教師資源等方面,其中對高職院校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師資源,教師職業素養與道德情操是高職院校辦學的動力和基本保障,只有教師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素養,才能夠吸引更多學生投身到高職院校的懷抱[1]。但是職業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培養是一個長年積累的過程,它需要經過全面、系統的學習及積累才能夠形成,因此各大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對師德建設的重視程度,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不斷地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從而為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奠定基礎。(二)高職院校師德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曾指出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具備“四有”,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有優秀的專業素養、有仁愛精神,高職院校教師承擔著現代職業教育的重任,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高職院校的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任務,我們必須要加大對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2]。(三)師德建設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根本要求。師德建設的水平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質量,關系到教育事業建設的成敗。高職院校師德建設剛剛進入到高職院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大多對本專業的了解較少,社會觀念也沒有完全形成,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職院校教師的影響,這樣一來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也充當著學生人生道路領路人的角色。只有教師本身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才能夠完成培養學生職業理想和道德情操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開展師德建設,不斷地提升教師的綜合水平和思想道德覺悟,進而實現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

二、當前我國各大高職院校在師德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師德教育的建設力度不夠,沒有完善相關的培養渠道。從目前我國各大高職院校師德教育總體情況看,教師師德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培養渠道。部分學校還存在“輕師德、重技能”的思想;實際工作中,學校也熱衷于開展專業研討會、教學方法交流會、科研能力培訓班、信息化教學培訓班等活動,旨在提升教師教育理論、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教師師德建設的針對性較弱,這不僅無法幫助提升教師的道德水平,而且還很有可能助長高職院校教師輕師德、重技能的思想,導致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3]。(二)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的政治覺悟不是很高。從高職院校師德教育培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例如部分高職院校教師的政治覺悟性不高,他們認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只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能,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就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但忽視了師德在高職院校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道德素質和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只有教師堅定自己的內心,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與思想覺悟,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讓學生在以后的專業生涯中可以嚴格要求自己[4]。(三)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工作熱情。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沒有過多的延伸,這正是教師缺乏進取精神的直接表現,甚至很多教師奉行過一天算一天的可怕思想,根本不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對專業技能培養與教學方式改進,更不用說對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上。還有一些高職院校教師會將教學任務當作自己的兼職,通過給學生補課來收取“兼職費用”,這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更是對自己不負責,這種掛著教師名號收取錢財的行為根本就是道德素養缺失的表現,同時也是師德建設的漏洞。(四)高職院校教師將職業道德教育停留在表面。現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講授課程理論,學生也處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狀態,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對本專業的學習失去興趣,也會造成學生職業道德的缺失,不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很多教師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專業素養,再加上道德素質本就不高,在教學時表現出不專業性,對職業道德教育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這樣一來就會直接導致學生無法全面地對職業道德能力形成專業的認識,造成學生職業素養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各大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大對師德教育的建設力度,通過師德教學來幫助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從而實現優化教學效果[5]。

三、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制定師德培養方案,豐富師德培養形式。為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各大高職院校應結合本校的基本情況,科學、合理地制定出適合本校發展的新教師師德培養方案,在新教師和老教師之間建立起互動平臺,并通過廣播、虛擬平臺等形式來開展師德論壇,通過教師之間的互動來幫助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另外各大高職院校也應當定期開展關于師德教育的講座,定期對教師進行政治學習,不斷地強化教師的愛黨愛國精神,培養教師的職業責任心以及對學生的內心,讓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并掌握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從而更加全面地對職業教育進行解讀,并將其貫穿到教學過程中來,進而完成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目標。(二)健全師德建設考核評價制度。制度的約束是師德建設的基礎,同時制度條款的修訂也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學校的重視程度,這樣一來可以提升教師對師德建設的重視。同時,各大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師評價制度修訂的時候也應當注意以下幾點內容:各大高職院校在引入新教師的時候,要將對師德的考核放在第一位,師德考核通過之后才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考核[6]。同時各大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也應當盡可能的全面,在考察的過程中可以設定一定的情景模式來對教師進行全方位的考察;高職院校也應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師德考核標準,并設定科學的評價內容,設定合理的評價范圍,保證師德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不能僅僅讓教師評價制度停留在表面,反饋的結構也應當及時反饋,便于快速采取補救措施。(三)提高教師的思想水平,引導教師不斷地進行自我修養。高職院校師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教師可以積極主動地去追求自我修養,讓師德建設可以成為個人的精神財富和個人信念,這樣師德教育的效果才會大幅度提升[7]。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道德準則,只有當它被個人自身追求,并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它才可以真正地轉化為個人的信念,并真正地轉化為個人的精神財富。”因此師德教育不能僅靠單純的理論培養和制度規范就可以形成,理論知識學習的監督制度只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若離開了教師的自我修養,那么師德教育工作就很難進行下去。要知道,教師的職業性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它更加強調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思想素質,因此各大高職院校在開展師德教育的時候應當從思想層面來對教師的思想進行強化,不斷地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幫助教師修身養性。高職院校教師也應當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德立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用高尚的情操來幫助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進而幫助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四、結語

近些年來高職教育發展迅速,培養了大量技能人才,但在發展過程中師德建設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師德教育工作十分迫切。為了解決師德教育問題,我們要堅持貫徹落實國家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基本方略,健全師德教育體系,加強教師個人品質提升,嚴格高職院校教師選用標準,從多方面全面提升教師道德素質水平。總之,高職院校師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探索下,必將取得長足進步,并最終實現培養符合社會需求、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權.新時期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困境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184-186.

[2]倪新.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01):75-76.

[3]周敏.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5):29-30.

[4]唐奕揚,胡彥,唐建勛.試論高職院校的師德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34-35.

[5]崔紅麗.新時期高職院校師德建設芻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05):34-35.

[6]梁其軍.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02):36-37.

[7]黃順鋒,陳宏武,祁艷清.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1):22-23.

作者:李亞彬 單位: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