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師范生師德培養的路徑選擇

時間:2022-04-29 09:01:22

導語:談師范生師德培養的路徑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師范生師德培養的路徑選擇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教育學術期刊開始探索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融媒體(ConvergenceMedia)環境下,期刊的發展要求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邊界,加快紙媒、網站、手機終端、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方式的融合,實現信息傳播的效益最大化。教育學術期刊也必須在辦刊理念、內容生產、編輯方式等諸多方面進行自我革新。與眾多教育學術期刊一樣,《中小學管理》也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索,努力適應融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實現辦刊方式和運營策略的轉型。一、融媒體環境下教育學術期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中小學管理》雜志連續8次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并于2019年摘要:黨的明確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師范生作為教師崗位的預備軍,其職業道德品質關系到能否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志愿服務所提供的真實訓練環境,是培養師范生師德的有利途徑。新時代師范生師德培養,需要科學設置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優化志愿服務的方式方法和組織管理,并對志愿服務進行效果測評,以促進志愿者的自身成長和能力提升。

關鍵詞:志愿服務;師范生;師德培養;路徑選擇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突出強調:“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1]這是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深刻把握新形勢下建設教育強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新要求提出的新思想。所謂“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中應當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其在教師綜合素質中處于核心地位,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指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師范生作為教師崗位的預備軍,其職業道德品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關系到千千萬萬學生的培養,應從源頭抓起,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究。

一、新時代師范生師德培養中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1.對師德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深刻大多數的師范院?;蛴袔煼秾I的院校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師德培養的重要意義。由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持續在師范生未來的從業考試中產生影響;因此,高校在師范生的培養中,更多地關注點落在師范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上,考慮的是解決師范生就業問題,而忽視了對師范生開展師德教育對整個社會所能產生的積極意義和對教育行業所產生的影響作用。況且,有的教師認為,搞好教學才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育人”并不是自己責任,因此重視不夠,以至于在其教學活動中未能對師范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有的教師自身人格和職業魅力與“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要求相差甚遠,導致廣大師范生難以從其身上認識到“人民教師”這一職業的真正價值。近年來,大批的師范生在就業選擇上從來不去考慮條件艱苦或是偏遠的地區,也不關心基層或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選擇的標準集中在就業崗位的薪酬、工作地點和工作環境上。如此循環往復,與師范生要樹立高尚的職業品格和素養的目標相距甚遠。2.師德教育內容設置不夠全面在多數師范類高校或有師范專業的高校中,盡管在師德教育方面有相應的課程體現,但課程門數非常之少,專業必修課中僅有一小部分教學內容針對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素養教育,如學科教學論課程中,教師發展章節中只有較少的內容涉及職業道德培養。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未能站在新時代對人民教師的“師德”培養的高度對這些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甚至認為這些內容不是重點而加以忽視;這種教育理念與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師范生師德培養的要求顯然相差甚遠。研究表明,大約只有20%的師范生對當前學校的教學體制及課程設置比較滿意;大多數師范生對學校在制度建設、評價體系、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意見,認為專職教師的指導不到位,對教育實習、見習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和交流得不夠,外出觀摩和學習的機會太少,等等。3.師德教育形式不夠靈活在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大部分的師范院?;蛴袔煼秾I的院校采取傳統的知識灌輸的師德培養的方式,教育形式較為單一,不設計任何體驗和討論交流等輔助教育環節,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使學生喪失了思考的獨立性和表達的自主性,使學生的內心體驗大幅度降低,對師德的理解較為淺顯。師德是由內心散發的,內心的體驗和感悟是師德提升的一種重要手段。在調查中發現,師范生普遍希望學校改變灌輸式、說教式教學,變“重理論輕實踐”為“理論聯系實踐”,嘗試采用情景式教學、案例分析教學、現場實踐教學等教學法,提高師德教育效果。4.師范生自身綜合素質不夠高師范生從邁入大學校門的那天起,就深知自身未來的職業走向。在大學階段應主動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能力和素養訓練,豐富自身的經歷,提升自身的水平。然而,在調查中發現,只有52%的師范生職業規劃較為明確并做了準備;大部分師范生自控能力弱,自律性差,計劃很難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此類學生不主動鉆研專業知識,不主動參與職業能力訓練,缺乏必要的職業準備和學習熱情,到了要教師資格證或教師編制考試時才“臨時抱佛腳”,補習專業知識;就業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補基礎完成教學工作量上,很少考慮職業素養上的提升。

二、志愿服務與師范生師德培養的內在聯系

現階段,在我國現有的關于師范生師德方面的培養并不完善,拓寬師德培養途徑應當成為師范生師德培養的主要改進方向。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部分,是師范生最積極主動愿意參加且受眾面最廣的活動。志愿活動,有利于培養正確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有利于陶冶教師職業道德情感,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激發師德養成的自覺,志愿服務是師德養成的一個重要平臺。1.志愿服務與師范生師德在利他性上的內在關聯志愿服務是公益服務,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內含豐富的道德精神和倫理精神。它是通過志愿者的服務讓被服務對象獲得關愛和幫助,在增進幸福感的同時,使“小我”融入“大我”,“大我”感染“小我”[2]。師范生師德體現在對教育事業和教師崗位的無限熱愛、對自身治學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嚴格要求、對學生的無私奉獻。志愿服務和師范生師德培養的利他性在價值觀上有著極強的內在關系,都是秉承“助己先為人”的奉獻理念,從而不斷地在奉獻的實踐中提升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思想道德境界。2.志愿服務與培養師范生熱愛教育事業上的內在關聯志愿服務這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是一種使用普遍的教育模式。我國2010年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特別強調注重知行統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3]。學生通過志愿服務的親身參與和體驗,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奉獻精神。尤其像助老扶幼、支教類的志愿服務類型,幫助師范生走入基層、走進山區,了解社會,體驗民情,可以激發師范生奉獻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塑造師范生的職業使命感,催發其努力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品格去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然而,這種有效的教育形式從我們的小學至大學階段都被普遍忽視或未真正與課堂教學有效地融會貫通。3.志愿服務對磨煉師范生道德意志具有重要作用當代社會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師范生走入社會將面臨嚴格的職業競爭和挑選,其道德意志品格的堅韌踏實與否是決定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師范生在長期的,以無私奉獻、不辭辛勞為主旋律的志愿服務體系下,通過自主接觸社會,參與勞動,用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和奮斗熱情,去克服一切困難,達到服務要求,這有助于磨煉師范生的職業操守,強化師范生社會責任,培育師范生的精神動力,也有助于師范生克服嬌氣的性格、懶惰的作風,為樹立自強自信的人格信念打下踏實的基礎。

三、師范生師德培養志愿服務的路徑選擇

在高校中,志愿服務作為師范生素質拓展的重要形式、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志愿服務路徑,凸顯師德培養成效,發揮出志愿服務在師范生師德培養中的作用,是師范類院校或有師范類專業院校必須重點關注和研究的課題。1.科學設置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針對師范生開設的志愿服務活動,旨在培養師范生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師德內涵,以及職業責任賦予師范生的教師行為準則[4]。故此,這些志愿服務的內容應當緊密貼合師范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實際,促使師范生師德的內化,培養嚴于律己、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高素質師范人才。要不斷拓寬服務領域,不局限于組織師范生參加幫困扶貧、支教掃盲、社區服務等,還可以拓展到社會福利活動之外的其他領域,如婦女權益保護、社會正義伸張、關愛殘疾人等。在校外文化館、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等處設立志愿服務站點,招募使用師范生志愿者進行講解工作,還可對接社區服務與校園教學實踐。這一方面促進師范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各個階層,在了解被服務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共鳴的前提下,建構堅實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師范生對自身狀態的反思和觸動。積極探索“互聯網+志愿服務”模式,開創“云服務”,既能為久未謀面的雙方帶來新鮮感、增添彼此的神秘感,以免產生無聊厭煩情緒;又可以培養師范生志愿者的網絡運用技能技巧,從而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2.優化志愿服務的方式方法志愿服務組織在安排師范生開展支教類的志愿服務活動時,可以打破之前的集體組織、分組輔導的形式,而是給予志愿者更多的自主權和時間、空間上的自由度。比如,志愿者與被服務對象之間可以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進行初次搭配,在支教過程中,被服務對象可以對志愿者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打分,對不滿意的志愿者可以申請重新選擇。志愿者在開展支教過程中,可以根據被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制定合理的支教計劃,共同商議授課時間、地點,可以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師范生志愿者不再是被動服從集體活動內容的純粹志愿者,而是變成活動的參與者和設計者,能更多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志愿者需要針對被服務對象的評價,及時發現并調整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3.優化志愿服務的組織管理志愿服務組織要針對師范生的特點制定通識性的培訓內容,例如,普通的志愿者參與基礎性培訓即可加入志愿服務隊伍;而師范類志愿者的培訓可以安排適應性培訓和專項項目式培訓兩項。適應性培訓,主要是引導師范生了解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比如基本的知識技能、常用的政策法規、工作紀律、語言禮儀等;專項項目式培訓就是開展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比如開展語言和交流能力培訓,訓練志愿者掌握兒童心理,懂得與兒童交流對話的技巧,從而建立溝通和信任的幫扶關系[5]。在對志愿者開展培訓的同時,注重培訓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造專門化的師范生志愿服務教師培訓隊伍,并融入“課程團隊”教育,對其進行團隊精神培養。志愿服務組織要建立志愿者需求信箱,對于師范生志愿者的困惑和疑問要邀請專業老師進行解答和引導,同時多組織開展分享會、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志愿者之間的相互學習、借鑒和成長。4.志愿服務的效果測評將志愿服務活動單一的時長計算制改變為多元測評制,以志愿者的志愿服務日志、服務活動中的現場表現、被服務對象的反饋、服務成效等數據作為主要的評價指標,綜合對志愿者進行評價[6]。志愿服務管理團隊持續關注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動態效果,建立服務對象追蹤體系,持續跟進志愿者與被服務對象之間的幫扶成效,以及時將被服務對象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志愿者,同時為志愿者提供服務改善的方案,促進志愿者的自身成長和能力提升。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組織中,按“一人一檔”進行管理,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的情況均計入志愿者個人檔案,用人單位在招聘師范生時可要求師范生志愿者提供檔案,作為師德考察的依據之一。

四、結語

對師范生志愿服務專門化、特色化的改造,使其積極作用于師范生的師德養成教育,這有利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教育事業發展,也能促進公益服務事業運行機制的優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8(1).

[2]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探索[M].羅國杰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2-25.

[3]唐凱麟,劉鐵芳.教師成長與師德修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0-113.

[4]吳彬鏹.地方高師院校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實踐[J].教育評論,2018(4):3-7.

[5]莊瑜.師范生課外活動視域下的師德養成探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5):57-60.

[6]汪敏,姜建忠.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師范生的師德養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140-143.

作者:石蕙 楊宗圓 林玉瀅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