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語言優化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1 10:33:00
導語:數學課堂語言優化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堂教學要借助語言和實物等來傳遞信息,而語言又是教學信息的主要載體。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數學課堂語言必須做到以下四性:
一、語言要有準確性
準確、簡明是教學信息傳遞中一條最基本的要求,在準確的基礎上力求精煉,使教學信息體現明了化。
1.讀音要準確。作為教師要堅持并且要用盡可能準確的普通話教學,避免在傳遞教學信息時因使用方言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發生誤解。在教學中多音字也要讀準,方言和習慣讀音要改用標準音去讀。如,長、正方體特征之一的“棱”,多數人都習慣把它讀成“lèng”,標準讀音應是“léng”。又如,“量的計量”前一個“量”應讀“liang”,后一個“量”應讀“liáng”。
2.用詞要準確。在教學時,尤其是概念教學,少說或多說一個關鍵性的詞語,就有可能把原意改變,給學生學習帶來麻煩,造成錯覺。如,“比的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如果把又字丟掉了,會給學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為“除法”是一種運算,而“比”是一種關系;再如,把梯形說成“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這就使概念的外延擴大了……
3.語言要精確。就是說語言要簡明扼要,恰如其分。無論是思維過程的表達,解題思路的歸納,還是教學內容的總結,都要力求精煉,輸出的信息無重復。如,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歸納為:先確定單位“1”的量,再看問題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然后根據“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問題。再如,教學“正比例的意義”以后,怎樣判斷兩種相關量成正比例,可以這樣小結:“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或商一定,這兩種量就成正比例”。這樣的總結簡單明了,學生易于掌握。
二、語言要有邏輯性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小學數學的內容雖然多數比較簡單,其中不少內容是描述性的,但內容的編排上仍體現著前后的連貫性和很強的邏輯性。因此,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教師的語言一定要符合邏輯。如,有學生學完正方體后問老師,正方體是長方體嗎?老師是這樣回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正方體,正方體具有長方體的全部特征,所以正方體是長方體,它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這種回答有根有據,理由充足,邏輯性強。又如,在教“圓的認識”時,有的教師闡述道:“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這句結論性的話忽略了在“同圓或等圓中”這個前提條件,這就是理由不充足,語言不嚴密,缺乏邏輯性。
三、語言要有形象性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與圖象語言相結合,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綜合運用,使學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識。如教師講解相遇問題時,一邊講解一邊做演示,如圖:這是一個活動組合投影片:
甲地乙地
兩輛汽車分別從兩地相向而行,邊說邊演示,通過演示,不言而喻,學生便懂了“相向”、“相遇”,問題也便于解決。這樣講解既形象又直觀,學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表情、手勢、動作來激發學生的想像,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達到較快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的。
四、語言要有啟發性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悱,這里指教師有意不說出結果、答案)在教學過程中,要變學生的被動接收信息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啟發學生通過看、想、做等認識活動來掌握。如,教“圓的周長”一節時,老師拿出一個呼拉圈,問學生,你能計算出它的周長嗎?學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長(因學生沒學計算圓周長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樣量?(用皮尺繞一周)還能用什么量?(先用繩子繞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繩子長度)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滾圈,然后量地上滾動一圈的長度)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豐富,然后接著問,如果給你們一個非常大的圓,還容易量周長嗎?有沒有簡單方法來計算圓的周長呢?通過老師做實驗得出: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密切相關,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個數是個固定的數,叫圓周率。現在同學們說說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圓的周長?
上例中,教師用了一系列啟發性提問,不斷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掌握知識。
- 上一篇:數學題庫建設研究論文
- 下一篇:縣質監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