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時間:2022-09-14 10:22:00

導語:中學數學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數學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探討論文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意識到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已成為當今中學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要點。本文首先從中學數學課程教育目標、中學數學教學現狀入手,分析了在中學數學實施“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學會學習主線,立足于課堂,通過“目標導學、自主探究、交流點撥、建構拓展、效果評價”五個教學環節。闡述了“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三為主、五環節;目標導學;自主探究;交流點撥;建構拓展。

一、教學模式變革的原因

一方面,初中新課程的推進中存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這些主要集中在教師這個教學主體方面。部分教師仍然拿著新教材,守著舊觀念,用的是老方法;面對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內容結構的重新整合和學科間互隔開放的變化,面對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部分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不足,對新教材怎樣教、教什么心中沒底,手中沒準,難以把握適度、駕馭自如,更無法上升到理性高度,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落實教學常規,深化教學改革,促進課堂教學創新,是教學工作永恒的主題。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原則,按照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式,實施有效教學的新的課堂教學改革思路,總結我校幾年課堂教學改革成果,經過反復的醞釀研討,決定在我校行“三為主,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

二、“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的內涵

這一模式是針對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而提出來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把教師專業發展的重心引向課堂,促使廣大教師增強學習意識,反思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反思中改進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使課堂由“呆板、單調、低效”轉變為“活潑、豐富、高效”。與其說這是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如說是再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優化教師的備課,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優化課堂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優化教師的語言,優化教師的點撥,優化教師的板書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課堂效果最優。

1、三為主: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線”?!叭秊橹鳌奔畜w現新的課堂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創造機會、安排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評價,修正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他們現有的知識、技巧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要注重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沒有教師的工作,所有學生的學習都將處于盲目狀態?!叭秊橹鳌奔瘸浞职l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都需遵循學生學會學習這條主線,要以“學”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

2、五環節:即“目標導學、自主探究、交流點撥、建構拓展、效果評價”?!拔瀛h節”集中體現在新的教學觀指導下教學行為的變化,“目標導學”環節就是要教師根據當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新穎別致、具有吸引力的問題情景導入教學;“自主探究”環節就是讓每個學生課堂上都有獨立思維的時空、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交流點撥”環節就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生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所學、所得,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在“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實現“三個轉化”,既把沒有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把不懂不會的知識轉化為已懂的;“建構拓展”環節就是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鞏固運用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效果評價”環節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判斷或檢測學習行為是否有效或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較大表、學達標、教學當堂都要達標。

其特點: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要落實師生之間的合作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凸顯同學之間的合作。

2、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優質高效課堂,教師的主導是關鍵,要發揮好導師的作用。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要創建優質高效課堂?!皟炠|,應該理解為教師的引導是優質的、教師組織的活動是優質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優質的、布置的作業是優質的等。高效,應該理解為課堂組織沒有無效環節,教師的點撥準確,讓學生產生了心靈上的震撼。但是,所謂的高效又不能機械地為一堂課賦予太多的任務,企圖畢其功于一役。這樣就應該本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基本原則,課堂實際環節和設計問題不要多,要簡練而又突出落實,活動要充分,力求一課一得”

3、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提高服務意識,要真心熱愛每個學生,要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待部分學困生和學厭生,要有耐心、有愛心、有信心、一視同仁,不偏袒、不偏心,要滿懷熱忱地關心每個學生,要全心全意地為每一個學生服好務。

三、“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

1、高標準、高質量深化課程改革,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多方位地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教研活動,構建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

3、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和文化素質,課堂教學規范嚴謹、科學有序,課題、教學研究有一定的特色和成果。

4、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課標所要求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

5、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課堂教學的評價要將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落實情況作為評價標準,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關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關注教師的行為,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的實施等。公務員之家

四、“三為主、五環節”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1、數學教學模式的選擇,是決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否很好地學會學習,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關鍵因素。《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育要以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倡導有意義的學習方式為基本點。在此理念下,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過程。教師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親自參與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培養運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和情感性目標上,指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2、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是開放性的。優秀的數學教師,不僅要學習和掌握各種類型的教學模式,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創新,才能針對當前課程及教學內容選用恰當模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并因材制宜地調控和綜合運用最優組合模式,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針對不同課型選擇不同教學模式。主要抓好三點:

(1)課堂的空間管理。教學環境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師關注全體學生。

(2)課堂的時間管理。要求教師從以學科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從完成課時任務為中心轉向設計合作教學環境為中心,要重視課堂的二次設計,根據課堂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課堂活動形式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3)課堂的行為管理。教師每一節課必須有規范的例題示范板書,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防止課堂上出現“活”而無序、“活”而無效的現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師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從整體上把握重、難點,再從每個知識點每個課時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研究學法,不但要遵循課本內容,還要在此基礎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課堂教學設計更適合自己的學生。

4、課堂上“三為主”的體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課的課堂上。實際上素質教育的重點在課堂,難點也在課堂。認真貫徹課程標準,落實課程實施方案,抓住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每節課教師點撥和學生學習的有效度,提高課堂有效性,使課堂效益最大化,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線”,等于抓住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關鍵。

“三為主”體現在課堂上,要求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二者不能偏移,相輔相成,才能珠聯璧合。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既要體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學會學習為主線,又要體現思維和訓練為主攻。

“三為主”體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是你教會學生什么,而要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關注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觀察與思考,學會猜想與探究,學會合作交流,學會質疑,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會語言表達,學會傾聽,學會解題策略等。這既對學生目前負責,也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利。

“三為主”體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努力做到變教為誘,變學位思,以誘達思,讓教會變為學會,以學促教,以教導學。還給學生課堂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思維的空間,還給學生發言的權利,還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天地。

“三為主”體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努力為學生高效學習創造出和諧、平等、愉快的學習氛圍,當好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和交流者,當好學生的促使者、評價者和激勵者。

“三為主”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努力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處理好反饋與即時備課的關系,處理好反饋與及時評價的關系,讓多向反饋貫穿課堂的始終,抓住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經驗不放松。

【參考文獻】

[1]張奠宙,唐瑞芬,劉鴻坤.數學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鄭毓信,數學教育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4]鄭毓信,梁貫成著.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扈中平,李方,張俊紅.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瓦阿.蘇霍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8]葉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28-30.

[9]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專著,《問題式上課的基本問題》.

[10]美國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