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在數學課堂的應用
時間:2022-07-10 03:24:01
導語:對話教學在數學課堂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中進行對話教學,符合學生學習認知的成長需求,突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文本與生本的對話、師本與生本的對話、生本與生本的對話能夠為數學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數學。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為對話教學的順利開展創造契機,使學生在多種對話學習體驗中建構學科認知。
一、對話閱讀
閱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長知識、增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幫助他們更好地解讀數學現象和分析數學問題,讓“題目讀不懂”“數量關系理不清”“理解出偏差”“問題想不透”等現象不再發生或少發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長足發展。例如,教學一年級《比多比少》時,教師注重對學生閱讀文本的引導,努力通過有效的文本對話,讓學生更為清晰地把握問題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促進學生突破分析問題的障礙,實現解決問題的順利推進。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課始,教師通過課件出示復習內容,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觀看課件,學生獲得了有價值的數學信息:畫面上有5個正方形和3個圓形。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在學生收集相關的數學信息后,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解讀數學信息的能力,實現有效的文本對話,為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服務。這樣既能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以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科學地表述探究的結論,如“正方形的個數比圓形的個數多幾個”“圓形的個數比正方形的個數少幾個”等,從而實現將觀察、表述等活動有機整合,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再次,改變呈現方式,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教師巧妙利用學生的探究結論“正方形的個數比圓形的個數多2個”,讓學生編寫習題。這樣的訓練,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競爭好勝的欲望。在小組同學的思維碰撞后,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正方形的個數比圓形的個數多2個’,這說明在圓形與正方形這兩種圖片中,圓形的個數是少的,正方形的個數是多的。”“如果知道了正方形的個數,計算圓形的個數,就是計算少的量,它一定比正方形的個數要少……”學生的分析能夠抓住關鍵信息,深刻地解讀數量之間比多比少的關系。這樣的學習活動,既能夠幫助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新知的快速建構。
二、對話運用
數學學習不只是單純地學習知識,還要能把習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使學生在問題研究中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提升數學核心素養。課程改革倡導把“雙基”發展為“四基”,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有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教師要深入解讀課程標準理念和數學教材,了解學生的生活現實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科學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如結合、轉化、函數等數學思想方法,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教學一年級《20以內的加減法》時,教師設計不同的體驗活動,旨在使學生感悟其中的函數思想,不斷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首先,精心設計相關的訓練題。為滲透變化思想、化歸思想,教師設計不同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在運用中感悟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如設計20以內加法的練習題(豎列呈現),每組六題:(1)3+2,4+2,5+2,6+2,7+2,8+2;(2)9+3,8+3,7+3,6+3,5+3,4+3;(3)15+2,13+4,11+6,9+8,7+10,5+12;(4)3+16,5+13,7+10,9+7,11+4,13+1。其次,指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逐題表述出來。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感知兩個加數的變化,又能指導學生說出自己讀題時的感受,使學生在閱讀中對簡單函數形成初步感知。如第(1)組習題,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清晰地表達出算式的意思:第二個加數不變,第一個加數從3開始依次加1,計算的和也是依次加1。同理,學生計算其他組算式時,也會自發地進行聯想,探究其中的規律。數學思想方法是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它的滲透是一個復雜的、艱難的過程。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抓實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在運用中發現特殊的數學現象,進而提出有趣的數學問題,并在不斷思考中探究總結出規律,感悟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逐步養成反思的習慣,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力,為建構有效的數學課堂奠定基礎。
三、對話表征
數學表征是否順暢精準,是衡量學生思維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表征能力的呈現,并以此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表述、語言交流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與文本對話、與數學對話,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的深入,助力學生數學思維的持續發展。例如,教學四年級《簡單的周期排列》時,教師創設情境導入,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新知。首先,組織文本閱讀。課始,教師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找出彩旗的排列方式,并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為學生有序思考提供訓練的機會,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其次,引導規律探尋。在學生觀察和表達后,教師營造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將學習、思考和探索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彩旗排列的規律,培養學生探究規律的能力。再次,探究問題解決。教師引導學生抽象歸納出簡單的周期排列規律,形成相應的數學概念,然后讓學生運用規律研究彩燈排列、鮮花擺放等相關問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理解,使學生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里,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在數學表征過程中,學生與數學的對話還處于初始階段,是不成熟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數學知識、經驗、思維等去理解和運用數學,在更多的學習體驗中豐富學生的數學表征,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與數學對話納入教學設計之中,努力通過數學閱讀能力、數學表征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不同的交流互動中學會分析、學會探究、學會創新,最終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作者:王妍 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第二實驗小學
- 上一篇:數學課堂中圖式化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高校網球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