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教學思維訓練方法與策略
時間:2022-12-20 09:27:03
導語:語文閱讀教學思維訓練方法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教育的主旨也逐漸從知識的教學,轉移到素質教學之中,于此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烏申斯基也說過:“誰要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可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基礎和核心,是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任務。
長期以來,閱讀一直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學作用。隨著近幾年來我國教學改革政策的持續深化,有關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標準也對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進一步的教學要求,明確強調了要在加強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1.1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持續進步,在當前21世紀中,對人才的需求更趨向于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型人才。而創新能力的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以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擴散為核心才有可能實現的。因此,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滿足新時期對人才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并且,知識的學習就是要在原本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和發展的,以此才能促使學生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轉變為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而能夠熟練的運用于生活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1.2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閱讀之所以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不僅僅是因為初中語文閱讀文本的本身難度,更多的還是在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局限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加劇了學生的閱讀學習難度。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識的組織和開展思維訓練則能夠針對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和文章特點進行引導,從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掌握文章,理解文章內涵。此外,初中語文的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較大,學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文言文、古詩詞,其中的字詞含義、語法結構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差甚遠,甚至是無跡可尋,因此這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重點和難點。但是通過學生語文思維的運用,學生可以進行分析、思考和概括,促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語文的理解和解析,進而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對知識點的理解運用。
1.3有助于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思維訓練,也就是變相的創新語文閱讀教學形式。在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師會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而過分關注與在意自身主導性的發揮,閱讀課堂教學形式千篇一律,閱讀教學環境和氛圍也相對較為枯燥和沉悶,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相對較低。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則能夠有效的突破傳統教學形式的局限性,從轉變師生教學角色出發,去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于初中語文閱讀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學習的主體作用,進而更好的開闊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能力,促使初中語文的教學有效性實現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并且,通過思維訓練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在自主性的驅使之下,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語文思維能夠在日常的教學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的課余時間可以通自主學習能力的引領,進行對于各科的學習,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學生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學會更多地知識技能,豐富自身的發展。
2初中生思維特征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認為,許多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差,和他們不能流暢地、有理解地閱讀有關,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學生的閱讀能力關系極大,因此閱讀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主要陣地。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不斷探索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為此我根據自己的日常教學經驗,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這個問題和大家交流。思維能力指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概括的反應程度。人的思維能力與文化水平、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齡息息相關。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他們普遍處在12~15歲的年齡區間內,年齡相對較小,這就導致初中生在認知事物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常會受到年齡特征的影響而存在局限性。但相較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大部分初中生都已具有了較高的思維水平,可以利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方式進行認知,但主要還是傾向于形象思維,這便會導致初中學生在理解與學習初中語文閱讀文本知識的過程中會出現認知不全面、不深入、不徹底等學習問題。此外,隨著初中生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其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日益顯現。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創造欲望,其主要來源于自身心理上的成人感以及高漲的自我意識。于此,想要充分的證實自身的能力以及才華,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對于父母的依賴性,所以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創造意識和熱情,從而使得初中生能夠積極的進行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并以此促使自身對于知識的掌握和學習。
3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訓練存在的不足
從目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仍會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語文閱讀由此成為了“應試教育”背景下的機械式學習。在學習中,學生沒有機會去感知文章的審美情趣,更無法實現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這讓他們他們的學習出現了“跛腳”情況。而教師過于關注學生語文閱讀成績的模式,讓其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教學方式自然也就以教師“一言堂”和“灌輸式”教學為主,使得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學習語文閱讀知識內容時,常表現的較為被動。并且,由于初中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其心智尚未發展成熟,對于事物的認知并不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便會制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和語文閱讀學習效率的提升,進而嚴重影響著初中語文的教學有效性。另外,當前教育模式下,課內閱讀素材的局限性較大,課外閱讀素材有得不到良好的影響,這讓閱讀教育工作遇到了困境。為了確保初中語文教學能夠實現可持續性的有效教學發展,進一步實現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提升他們的閱讀水平,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就必須重視起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思維訓練的重要性。
4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思維訓練的方法與策略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以語文為基礎的思維訓練必須要在符合語文知識特診的同時,進一步凸顯出趣味性,以閱讀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由此得以出現。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以閱讀為基礎的訓練模式不僅可以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同時還能夠完成對學生語文認知、思維啟發、興趣鍛煉等多個方面的提升,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起到了重要輔助作用。為了讓學生可以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對學生的認知啟發,并讓他們真正感受和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4.1閱讀與思考結合,激活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來閱讀文本的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用思考去建構生成新的知識和能力系統。通過對于文章主旨內容的思考和探究,學生能夠得出更加深刻的知識和理解,進而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語文知識以及文章所傳達出主旨的理解和掌握,進而以此對于促進自身思維的活躍性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我們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懶于思考,常常讀而不思,敷衍了事。為了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惰性,激發他們思維的積極主動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常自覺地對學生進行讀思結合的訓練,培養他們主動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在課文的開讀階段,我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去閱讀,學生才會主動對課文內容加以全面感知,對文章情感細細品味,對主題意圖認真揣摩、領悟。經常這樣引導,才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比如在學生對《林中小溪》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我用“林中小溪和人的生命之流有什么相似之處?”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引導學生的思維主動向深處發展,進而去從更深一層上把握小溪的形象內涵。事實證明,這樣的讀思結合的訓練能很好地訓練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4.2精心設計提問,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
思維的興趣是思維敏銳性訓練的前提之一,在閱讀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于無疑處善疑的興趣,能對學生主動自覺地訓練思維的敏銳性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提問不僅是教學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同樣是能夠幫助并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的有效途徑。利用盡心設計的問題,學生能夠輕易的抓住問題中的核心內容,并能夠盡快的找出問題的答案,進而加強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理解的同時,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為此,我首先要考略精心設計閱讀前的問題。閱讀前的提問要考慮所提問題是否切合學生實際,引起學生興趣。比如每當接觸一篇新的課文,我總要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個課題是一個詞語、短語還是一個句子,它的關鍵核心之處在哪里?”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其次,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提問。提問的設計要考略到所提的問題能否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對文章的主題有更深的思考,比如讀到《鼎湖山聽泉》作者登上補山亭一段,教師可以提問“作者寫登上補山亭的所見所感,對寫聽泉有什么作用?”,并引導學生思考這段文字在全篇中的作用,進而明白作者謀篇布局的用意。這樣的提問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認知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地激活了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在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結束之時,也不要輕易就此畫上句號,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文章帶給我們哪些有益的啟示和現實的聯想等,從而讓學生養成去分析、歸納、綜合的思維習慣,這樣的訓練多了,學生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思維的敏銳性自然就增強了。
4.3由淺入深,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程頤曾經說致思如掘井,我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就該做這樣的“掘井人”,做學生智慧的引路人,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深處引領。運用深刻性的思維,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夠將文章的主旨充分的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通過深度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學生能夠對于文章有更深、更加準確的思考和理解,進而使得學生能學有所得,不斷的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文學體系,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全方面的發展。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就不能回避對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的培養。然而我們發現,現在的很多語文課,課堂上學生“讀”得響亮,“說”得熱鬧,而實際上學生的思維仍然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并沒有深入思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由淺入深的進行引導。例如我在執教《安恩與奶牛》一文時,為使學生對安恩形象的理解更深入,我適時引導學生:“是不是人人都能像安恩一樣對待奶牛這樣與人類不同的生命?”學生此時稍作思考也能回答: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樣。我又趁機讓學生來評價安恩的這個“反常”的舉動,并聯系上下文來分析安恩的形象。這一回學生需要通過仔細閱讀并深入思考,才能進一步體會到安恩對生命的悲憫之心和尊重其他生命和動物情感需求的美好人性。步步深入、由淺入深的提問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向深處引領,使其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斷深入,這樣的引導,才不會讓學生的理解力僅僅停留在保護關愛動物這一淺層主題上。如果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能夠經常精心設計自己的提問,并且也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雙向的質疑中,學生的思維定能不斷被引向深處,思維的深刻性將會得到逐步地培養。當然,在閱讀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4.4對比閱讀,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
在語文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在結合教材進行教學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學生自身思維方式的培養。思維方式包含比較、分析、運用、分類等方法,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將這些方式運用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以便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進而促使學生能夠全面并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內容。為此,教師在教學之中可以采用對比教學的方式,并有效的結合拓展知識的運用,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全面性的發展和培養。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和《小石潭記》時,讓學生進行兩篇文章的分析和比較。《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對于反對剝削壓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小石潭記》表達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解的憂傷凄苦之情。而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就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學生通過對于兩篇文章的分析、就比較和總結,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并對于學生的閱讀和思維全面性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提升,進而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質量和目的。
5總結
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也說過:“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越會閱讀的孩子,越容易激活其思維的主動性、深刻性、敏銳性。作為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都肩負著引導閱讀、啟發智慧的使命,為此,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從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入手,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者:江瀾
- 上一篇:信息專業學生開發者思維訓練研究
- 下一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思維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