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現象成因策略

時間:2022-10-28 09:31:00

導語:高二現象成因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二現象成因策略

摘要“高二現象”是指在高二這個階段普遍存在的難以管理、難以教育的現象,結合近幾年教學及做高中學生思想工作的實踐及體會,深入透視“高二現象”的生理成因,家庭成因、社會成因及學校成因,并據不同的成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教育策略。以供大家探討參考。

關鍵詞高二現象成因教育策略

一、“高二現象”的表現特征及危害

所謂“高二現象”,是指在高二這個年級段普遍存在的難以管理、難以教育的教育現象,它是中學年級中的“事故多發段”,是“撞紅燈”的高發區。任何一個教育者在此年級段的帶班帶課、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總覺得特別費事、費神。老師苦口婆心的正面引導已成為“疲勞教育”,學習成績“滑坡”。許多“淘氣包”對老師的批評習以為常,產生“逆反心理、拒絕心理、尋證心理、對抗心理”。面對老師的批評,有的不屑一顧,態度生硬,沖撞老師,有的陽奉陰違,我行我素,養成的壞習慣改不掉,滋生的新毛病又露頭,錯誤缺點此起彼伏。

“高二現象”的出現,嚴重危害高二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它是青年走向人生的岔道口,如果缺乏認識、缺乏管理、缺乏引導、有可能走向歧途。“高二現象”普遍性的存在,給學校教育帶來“流行性”的治療難度,易出事故、易出亂班,對其它年級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高二現象”的強弱取決于教育發展的優劣,表現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與落后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家庭之間的差異,個人之間的差異。

二、“高二現象”成因

(一)“高二現象”的生理成因。青年期是少年斯向成年斯發展的過渡時期,是個體由不成熟的少年走向成熟人生的轉折期的開始,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主要特征在于“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是人生極為重要的關鍵年齡段。在個體心理發展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高二學生在生理發展上,早已進入了青春發育期,身體迅速成長,是人生中除了乳兒期外的第二次生長高峰。身高平均年增長7-10公分,體重平均年增長3-3,5公斤,女生比男生早兩年左右。

2、在神經系統的發育上,腦發育主要轉向機能方面,神經纖維變粗,分枝增多。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復雜化,神經細胞的分化機能接近成人水平。大腦神經活動機能的主要特點是興奮性高,學習與行為上反應快而靈敏,第二信號系統占主導地位,為抽象思維的發展奠定了生理基礎。

3、性成熟,第二特征發育趨于成熟。生理發展和性成熟促進初中學生“成人感”和“獨立感”的出現,對異性的興趣以及新的情感體驗產生了重大影響。

4、情感上表現為感性、沖動性和兩極性。高中學生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常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情緒帶有沖動性,易激動,不善于自制,兩極性明顯。行為不易預測,心理學家們認為,這一時期是情感發展最困難、最令人操心的年齡階段,這與少年期的神經系統興奮過程較強、抑制過程較弱有關。

(二)“高二現象”的家庭成因。在人的一生教育中,家庭的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奠基工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受教育史上始終書寫的是第一筆。父母的言行舉止自始至終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俗語說:“有其父母,便有其子女。”講的就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性格、習慣、氣質、品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道理吧。尤其是在高二這個情緒易感性較強的年齡段,父母的教育影響顯得尤為關鍵,造成“高二現象”的家庭成因有三:

1、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高二學生由于生理上的明顯變化,心理上的獨立自主性與對父母的依賴性形成發展中的一對矛盾。對人對己進行評價有了自己的(對與不對)的見解和尺度,對以前周圍權威人物的崇拜而逐步轉化為具有主觀權威意向。但在經濟上、生活上和學習上仍然受到家庭的制約,他們不愿意也不可能放棄這種依附關系。在思想深處不希望家長完全不管或不關心他們,但反對家長把他們當小孩看,要求平等,反對過多過細的照顧、監督或包辦行為。家長過分的監督管理,則往往引起他們的反感情緒和反抗行為導致家長與學生的矛盾。實在慚愧,我們許多家長平日忙于自己的事務,很少有時間坐下來讀書學習、了解掌握教育方法,很少有時間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如果在家里或者是在學校里犯了錯,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疏導,他們堅信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至理。不是嘮叨數落,就是責罵、喝斥、甚或一頓拳腳棍棒。恕不知,教育策略中拳腳棍棒的體罰式教育,是施教者的最后絕招,當對教育對象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行多家長感喟的說:“我只有那樣打,打死不下話,我也沒招了。”當前高二學生離家出走大都是因在校在家的容身空間太小而造成的。

2、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自于諸方面教育的營養缺一不可,這就猶如要想莊稼豐收,陽光、雨水、肥料缺一不可一樣。然當前的“破碎家庭”的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大都缺乏父愛或母愛,疏于教育,他們性格孤僻、怪異,心理自卑,缺乏上進心,缺乏集體觀念,是造成“高二現象”的又一家庭成因。

3、教育進入兩千年以后,教育者遇到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這些從小就坐在“小皇帝”寶座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含在嘴里愛到高二的孩子,未經一天風雨吹灑,缺乏自理,缺乏勤勞。在他們身上有的是依賴,有的是嬌氣,有的是對大人的頤指氣使。學習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生活需要真摯的熱情,克服困難需要吃苦精神,挫折需要健康的承受心理,對待他人需要理解和寬容,而這些品德和精神恰恰是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薄弱環節。這正是造成“高二現象”的又一家庭成因。

(三)“初二現象”的社會成因。“社會教育”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和制約作用。社會教育的“大氣候”影響著“小氣候”,然而由于社會教育的復雜性,使積極性和消極性的影響混合在一起,甚至于會出現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抵制的矛盾現象。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電視、錄像、網絡等文化傳播媒體的多樣化,各類文化擠占市場,良莠混雜,對于認識水平較弱、缺乏辯證觀點,好奇,易感的高二學生來說最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他們不分好壞,盲目接受,效仿,這些年來,學生群中出現的染發、留長發、留胡須、剔光頭、穿奇裝異服、戴金銀首飾、唱流行歌、說流行話、用流行品等均屬于盲目的行為模仿。君不見校園中的“廁所文化”、“宿舍文化”、“課桌文化”的泛濫,就是這種模仿之后的心得體會和感情宣泄。

另外,高考雖在擴招,然就業的雙向選擇性,使對社會用人機制改革認識膚淺的家長盲目發出“大學畢業、不包分配”的教育誤導,使得“讀書無用論”再度抬頭,是“高二現象”產生的重大社會誘因。

(四)“高二現象”的學校成因。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然當前教育部門及其老百姓對辦學評判,把重頭戲放在升學率的高低上,學校辦學不得不把方向定奪在滿足教育部門,滿足老百姓的愿望之上。于是加大管理力度,向管理要質量。在教育教學工作安排和實施過程中,一些過激的做法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說:節假日補課、延長學生在校時間,這樣做適得其反。水緊魚跳,想提高質量,倒造成厭學,厭學情緒一旦產生,伴之而來的就是“非補課課堂”的聽講質量下降,學生懶于聽課,懶于作業,懶于思維的“并發癥”產生,嚴重影響學業成績。再比如說:我們有許多教師帶班,由于教學工作等事務繁忙,很少有多少時間去思索班務管理和學生教育,方法單一,教育批評簡單、粗暴,只治其現象,而未治其根本,丟掉了教育的主動權。有時忙不擇言、急不擇語,出言過激,刺傷了學生的自尊,長此以往,一個、兩個、三個,傷到多了,使得學生敬而遠之。從此,班級管理中幫手減少,對手增多,況且,教師刺傷學生有時是不知不覺,學生也不會主動談心,他在背地里跟老師較勁,諸如破壞公物,拉幫結派,跟老師唱反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師生矛盾暗中進行,一旦爆發,難以收場。第三種現象: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正面教育太多,側面教育太少。我們班會講、夕會講,大會講、小會講、集體講、個別講、班主任講、課任老師講,幾乎是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人人講,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的轟炸密集之至。但效果呢?實在不好,這是因為,說的次數多了,人就煩了,更何況逆反心理嚴重的高二學生呢?第四種現象是:有些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忽視了在學生心目中個人形象的塑造,忽視了在家長心目中形象的塑造。工作責任心不強,不敬業愛崗,言行舉止不慎,與家長的人際關系不融洽,從而導致自己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威信下跌。第五種現象是教師有時在批評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抓錯了對象,說錯了話卻不容學生辯解,放不下教師“永遠正確”的尊嚴,一味頑固地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不愿放下架子給學生道一聲歉,弄得師生僵局,場面尷尬。素不知,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連大教育家孔子在辨日故事中也還輸給過兩個小孩子,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第六種現象是我們某些老師在批評教育或是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的頂撞,不是很快轉化僵局為和局,而是采用不理不睬的冷淡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施暴,跟學生賭氣。素不知,你越是這樣,越是顯得自己的狹隘,越強化了學生對你的逆反心理,為自己的教育工作設置了障礙。

三、“高二現象”的教育對策

“高二現象”的可耐性較強,教育者必須堅持“可教育”原則,堅定教育信心,允許學生犯錯誤,也允許同一錯誤的反復性。在全面了解、掌握學生過錯行為前后情況下“辨證施治”巧妙運用教育藝術,捕捉教育契機,予以正確引導和矯正,促使其不良行為向良好方面轉化,順利渡過高二難關。

1、建設一個民主、蓬勃向上、充滿正氣的班級,有利于消除“高二現象”。這樣的班集體,師生民主意識強,凡事商量,班主任尊重學生的正確意見,不獨裁,師生一條心,人際關系良好,人人都為班集體操心,維護班集體的聲譽,有這樣的人際環境,班上即使有幾個淘氣包,想出格也孤掌難鳴。加之高二學生的從眾心理因素,時間一久,也會被他人良好行為所同化。

2、開展生動有趣的健康活動,有利于消除“高二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二學生活動能量與認識發展不平衡是一對突出的矛盾。即俗語說的“長個不長心”。他們常表現為精力旺盛,渾身是功,其能量隨時迫切需要發泄。有時會不自覺表現出一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動作。情緒易沖動,思想帶有幻想性,自制性尚差,又無所顧及,無論干好事壞事都是非常賣勁,行動之后往往又不去認真思考行動的利害關系和后果。解決這對矛盾,不可壓抑,不可斷喝,除了作正確引導而外,需要教育者開展生動有趣的健康活動,寓教于樂,為學生能量的釋放提供機會。諸如各種類型的知識競賽、公益活動、體育競技、快樂周末等等。他們只有通過各種活動把多余的精力釋放以后,才會安安靜靜坐下來讀書學習,而當各類活動組織開展的有聲有色是,學生才會產生“向校性”,即渴望去學校。渴望參加活動、欣賞活動。這比班主任在班上苦口婆心、枯燥乏味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目前的電游、網吧跟學校搶奪學生,歸根到底是學習生活太單調、太乏味而形成的局面。

3、研究教育藝術,巧妙施教,有利于消除“高二現象。在教育中,我們經常所使用的教育方法,由于缺乏藝術性而導致教育效果產生負面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大衛作過一次調查,了解父母對已婚或戀愛中的男女進行干涉的案例中,驚奇的發現父母的干涉程度越高,男女雙方產生愈來愈強烈的愛,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從心理學角度講,是由于行為主體受到干涉而產生的逆反心理所致,借此效應,對班主任如何管理好學生,怎么樣糾正學生過錯和不良行為,應引起我們教育方法的反思,那就是說:我們平時在教育中命令學生“不準遲到、曠課,不準破壞公物,不準批架罵人,不準吸煙酗酒,不準談情說愛”等“不”字,某些時候強化了學生這種行為,為避免這種教育的負面影響,我們在使用“批評”這一武器時要堅持“避實就虛,以柔克剛”的原則。教育實例如下:

(1)針對早戀現象,不去堅眉橫眼地喝斥,而是采用“迂回曲折”的談話形式達到正面教育的目的。班主任在全面掌握了證據之后,找男女雙方談話:“早戀不足為奇,這份感情非常美好,人非草木,郭能無情,但從目前你倆的年齡來說,不是談婚論嫁的時候,應把這份感情冷凍起來(不是解散,而是冷凍),抓緊時間學習,讀書,等到你倆都立了業,參加了工作,感覺到過去冷凍的那份感情解凍之后尚能熱火朝天的話,教師給你倆當“介紹人”,讓“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做,對各自的感情還是一種考驗,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這樣,明修感情之棧道,而暗渡教育之陳倉。

(2)批評教育遲到學生,不去懲罰,不去過多責問,如果班主任走出校門,站在學生來校的路口,等待學生的來臨,學生必然忐忑不安地忙于向教師解釋遲到的原因,這時老師不妨這樣說:“我不是怕你遲到,耽誤學習,而是擔心你在路上的安全,你來了我就放心了”。這種聽似充滿溫暖關心的回答,其實隱蔽了因為你遲到害得老師為你一人擔心的潛伏批評,這種教育方式,學生會從內心深處感激老師、敬仰教師,對于高二正在走向成熟的學生,樂于接受,刻骨銘心。

(3)班主任在帶課帶班的工作之余,如果無私犧牲一些自身的休息時間,去輔導學生功課,去問候學生的冷暖,去談聊人生,去敘說生活的感受,去和學生運動,去和學生娛樂……這種看似閑淡無聊的與學生的交往,不僅拉近了師生的感情距離,而且使班主任在不經意間了解了學生。學生認為老師可敬可親,學生敬愛老師這個人,也就敬愛老師的講課,服從老師的管理。這樣收忙于管理之外逸于管理之中的效果。達到有所不為才有所為的管理教育境界。

四、“高二現象”教育的粗淺體會

我通過與老教師交流,他們都反映在施教之后得到的體會是:現象表露在高二,根本出在高一或初中,欲想“高二現象”癥狀減輕,就必須從初中、高一密切關注,留心觀察,積極建設具有良好班風的班集體,營造有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班級環境,既注意大面積教育,又兼顧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防微杜漸,為學生安全渡過高二危險期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

總之,“高二現象”已成為中學教育階段的普遍問題,但卻不是教育的“不治之癥”,而是諸種不良綜合癥的高發期,施教者不可沒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清楚認識到:任何一場大大小小的病,從患癥到治愈都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除需要我們的耐心而外,尚需要我們投入極大的熱情,無怨無悔的愛心,以及對教育事業神圣的忠誠。

參考文獻

1.李觀政.堅持以人為本,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北京市中小學教學工作會資料匯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2004

2.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梁威.初中生英語學習障礙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

4.龔藝華.試論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培育.教育科學研究.教育科學研究雜志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