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26 04:55:00

導語: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透視論文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實驗研究方法,對江蘇省10所普通高校篩選出的2008級400名新生進行體育運動心理健康干預的研究。結果證明:體育運動對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體育運動;心理健康;價值

隨著人們追求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強,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體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學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1]。同時,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上,研究者在對隨機調查的1516名大學生的研究中顯示,90.5%的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會出現心理亞健康狀態。有時或經常出現單項心理障礙癥狀的情況占調查總數的11.54%~18.6%,最為突出的癥狀為抑郁,占調查總數的18.60%[2]。

顯然,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大學教育中的突出矛盾。為此,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3]同時,許多學者提出了許多防范和處理的方式,但筆者認為,體育運動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盡管體育運動為什么有助于治療心理疾病的基本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關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可以緩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研究已成為現在乃至以后國際運動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領域中的重點研究課題。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江蘇省10所普通高校2008級新生400名,其中文科學生200名,理科學生200名。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通過SCL—90量表和常用體育鍛煉方法調查表對400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和平時常采用的體育鍛煉方法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2.實驗法。將通過SCL—90量表篩選出的三組共60名分別表現有抑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心理問題的新生,隨機平均安排在籃球、排球、足球、太極拳、健美操5個鍛煉小組中,每周鍛煉1h,共鍛煉6周。實驗前,采用問卷調查了60人的適應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和康復力六項自測指標作為評估標準。6周后再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和問卷調查。

二、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結果

通過SCL—90量表對400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其中有20.36%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依次為抑郁、焦慮、人際敏感、強迫、偏執等。對60名有明顯抑郁、焦慮和人際敏感癥狀的大學生在實驗前、后都進行了適應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和康復力六項指標的自評測試(見表1)。

表160名大學生實驗前、后六項指標總評情況對比一覽表

注:六項指標總評在48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為好;360~479分為一般,360分以下為差。

實驗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鍛煉小組中的三組實驗對象,在實驗后與其癥狀相關的因子分也發生了各種變化(見表2)。

(二)分析

從表1中可知,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節作用明顯。因為體育運動的療法方便易行,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也不需花費過多的財力、物力,便于自我調控。其實際是一種由表及里的通過改善大學生的身體狀況來影響其心理狀況的方式。此方式對那些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心理有問題或患心理疾病,更不愿意去心理治療機構咨詢或治療的大學生更為有效。因為體育運動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在運動中可以打破年齡、性別、身份、年級以及地域的界限,相互合作,這就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從而克服孤僻,忘卻煩惱和痛苦,提高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協調人際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抑郁組的學生在各鍛煉小組中實驗前、后的數據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各種鍛煉形式均能顯著改善抑郁癥狀;焦慮組的學生只在排球和太極拳鍛煉小組中呈顯著差異,說明只有排球和太極拳對焦慮具有改善作用;人際關系敏感組的學生在籃球、排球、足球鍛煉小組中呈顯著性差異。顯然體育運動具有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功能。公務員之家

1.能產生的最優化的心理狀態。學生在適當的體育活動中,會產生最優化的運動愉快感。這種運動愉快感對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影響是很大的,體育運動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對抗不愉快情緒的作用,人通過體育運動,爆發出來的不僅僅是能量,同時更重要的是釋放了積壓的不愉快情緒。體育運動伴隨著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為抑郁通常與低腎上腺素分泌量有關,運動增加腎上腺素分泌量。

2.能緩解緊張的情緒。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的指標。許多研究發現,參加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奏的體育運動會產生顯著的短期情緒效應,從而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

如,Melnman等人(1993)對運動后的受試者立即進行了測量,發現他們的狀態焦慮、抑郁、緊張和心理紊亂等水平顯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顯著提高[4]。Hayden等人(1984)有關有氧鍛煉與焦慮和抑郁關系的研究發現,長期有規律的鍛煉者比不鍛煉者在較長時間內很少焦慮和抑郁[5];Berger(1993)認為,有規律地從事中等強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鍛煉時間20~60min,有助于情緒的改善[6]。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人們經常會產生壓抑,緊張等情緒反應,體育運動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情緒,使人們從煩惱中擺脫出來。大學生常常會因為繁多的考試、相互之間的競爭和對未來就業的擔憂而產生焦慮的情緒。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可以調節緊張情緒,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降低學生的焦慮狀態、學生的心理紊亂等水平;能有效的改善大學生的抑郁情況,減輕抑郁程度;減輕強迫癥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身體活動的參與者能夠體驗到運動愉快感,即個體運動后會產生滿足、愉悅、舒暢。心理學家們認為,身體活()動是使神經中樞系統得到適當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徑,適度負荷的體育運動能促使人體釋放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它能使人們在進行運動后直接感受到舒適愉快的心情。因此,參加體育運動,尤其是參加自己喜愛或擅長的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

3.能增強自我控制感。學生通過體育運動,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發展,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可更多體驗到成功感和競賽感,也能從運動中體驗到壓抑感的釋放,有滿足感,會使鍛煉者更加自覺地投入到運動中,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4.有助于形成獨立的個性。體育運動有助于個性的形成,因為體育運動一方面是以對抗和競賽為內容便于磨煉人頑強、堅韌、自信、勇敢和機智等品質;另一方面體育運動有以進步和友誼為內容,便于培養人的坦誠、寬容、諒解和互愛等品質,以及使人在組織性、紀律性和集體觀方面得到加強和提高。

5.有助于培養拼搏進取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本質上講就是克服自我、戰勝自我、凈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過程,從而在某一種體育運動的磨礪和體育精神的陶冶中,漸漸的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華。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都要求具有勇敢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同時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運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它培養人的勇猛頑強,拼搏進取的意志品質。勝敗和體育運動永遠相伴,體育運動鼓勵人渴望和追求勝利,也培養人勇于接受失敗,后者對一個人的成長更有意義。在勝利和成功時保持進取精神并不難,但在失敗時保持進取精神就很難了。

6.能改善人際關系。體育運動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閉,更容易與他人之間形成友朋關系,大學生可以借助運動鍛煉的方式來認識、調整和改造心理品質與行為方式。通過運動鍛煉,身體素質的提高與鍛煉的內在動機是分不開的,運動鍛煉的水平與精神健康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

參考文獻:

[1]陳敏敏.貿易自由化與中國農業保護[J].中國農村經濟,2000,(5):29-32.

[2]佘丹丹,宋少俊.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成因分析[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

[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1999-06-13.

[4]MelnmanAD,BergerBG.Self-ConceptandMoodChangesAssociatedwithAerobicDance[J].AuJPsyeh,1993,(45):134-140.

[5]HaydenRM,AllenGJ.RelationbetweenAerobicExercise,Anxiety,andDepression:ConvergentValidationbyKnowledgeableInformants[J].JSportsMed,1984,(24):69-74.

[6]BergerBG,MCianmanA.Exereciseandthequalityoflife[M].In:SingerRN,MurpheyM,TennantLK,HandbookofResearchonsportpsychology.NewYork:Macmillanpublishingcompany,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