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課程創新看中國中小學體育的發展方向
時間:2022-04-25 04:11:00
導語:從日本的課程創新看中國中小學體育的發展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教育的發展,反映了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學生的需要、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和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是體育課程設計的基本來源,也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研究日本課程改革,對我國中學體育課程的改革,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體育課程觀念改革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一場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運動席卷了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進入90年代以來已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勁的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潮流。新型課程方案的設計要面向21世紀,立足于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已成為世界性的課程改革趨勢。學生的需要、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和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是體育課程設計的基本來源,也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令世人注目,其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世界前列。綜觀日本的教育改革,研究戰后日本課程的發展,對我國的體育課程的改革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戰后日本體育課程改革
1.1第一次課程改革——單元式課程(1945—1958年)
戰后第一次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習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的基礎上,形成了經驗主義的課程體系,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教學。這一階段推行的是“單元式課程”,以杜威的經驗主義教育思想和布拉梅爾德的改造主義課程觀為理論支柱。單元式課程既容易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又適合學生的需要,但學科知識的系統性不夠,從而造成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力低下。
在單元式課程理論的指導下,學校體育課程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需求設置的,對體育科目采用了松散的分類學習辦法。從戰后1951年頒布的“高中體育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分類體系看主要是以教學單元排列為主,雖分為中心內容和選擇內容兩類,但兩者均可選擇,并無本質上的區別。教學內容列出的項目眾多,對每一項目列出了授課周數,但并無約束力,實際選用教材和課時數均由教師自主確定。這種做法實質上是接受了美國的自助餐式的體育教學。
在課程目標上,主要包括身體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活目標。這一時期共頒布過3個“小學體育教學大綱”(1947年版、1949年版、1953年版),提出的目標雖有差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如1953年頒布的“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目標為:
1,身體目標——促進正常的身體發展,提高活動能力。
2.社會目標——通過身體活動,培養民主的生活態度。
3.生活目標——能夠正確地安排余暇生活,進行各種身體活動。
在課程評價上,由于教育目標發生變化,學習評價也隨之變化。因此,日本的教學大綱的變遷過程也是學習評價的完善過程。在40年代和50年代,以“生活單元”構成的體育教學單元是難以確定共同性評價標準的,當時的學習評價只能是主觀的相對評價。在學期終結時,小學按“態度”、“技能”、“習慣”、“理解”四個方面評價,中學按“健康與生活的理解”、“健康與生活的習慣”、“運動技能的提高”、“競技比賽的參加”四個方面評分,各自采用五級評分制,最后評出總分。這種評定主觀性強,學校各自為政,評價內容超越教學效果的可能范圍,且分類不夠系統。
1.2第二次課程改革——學科中心課程(1958—1977年)
由于經驗主義課程忽視知識本身的系統性,使日本學生的學力水準下降,在西方各國提出“回歸基礎”的影響下,日本開始重視傳統學科的教學,編制了“以學問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在高中階段則增加了必修課的學分數。
1958年強調的是“基礎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技能”,1968年則強調“發展體力”,側重點不同,但均以學科為中心。如日本1968年頒布的“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目標為:
總體目標:
通過理解運動經驗的身心健康,在增進健康和提高體力的同時,培養健康、安全的生活態度。
具體目標:
1.通過科學合理的運動實踐,培育強壯的身體,提高體力。
2.學習并掌握運動方法與技能,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形成健全的生活態度。
3.通過運動與游戲,培養學生情緒穩定、態度公正、嚴于律己、互相協作等自我責任與必要的社會生活能力。
4.培養運動過程中注意健康與安全的能力和態度,提高維護健康和安全生活的能力和態度,學習保障健康的必要知識。
70年代初,體育教學強調發展體力,教學評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學校除對學生體育成績評定外,還增加了《學校一家庭聯絡手冊》。體育成績評定包括了“技能”、“態度”、“知識”三個方面,其標準和內容與教學關系密切,評分仍采用五級制。《學校一家庭聯絡手冊》則記錄了學生的身體健康、體力測定與運動能力測定的數據與結果。
1.3第三階段——人本主義課程(1978年至今)
1976年,文部省課程審議會公布了有關課程的《審議總結》,確定了改善課程,“以人為本”的三項基本原則:1)培養個性豐富的學生;2)安排既有余地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3)重視作為國民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同時進行適應學生個性和能力教育。在人本主義思想指導下,文部省1977年制定的小學和初中學習指導綱要以及1978年制定的高中學習指導綱要,對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重新進行調整,提倡“從容學習”,大量刪減教材。
進入80年代之后,日本在全面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國情,展望未來,又開始了面向21世紀的課程改革,提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目標:(1)具有廣闊的胸懷、強健的體魄和豐富的創造力;(2)具有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3)成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日本在對現有的教育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指出:學校不能再獨自擔負兒童的教育,而是與家庭、社會三方面緊密進行教育協作,共同保障每個兒童健康成長。同時認為:學力不僅指知識,而且指學習欲望與學習意念,學習方法以及學習結果(即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依據這種新的學力觀,學科課程就不再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而必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評價的重點應是前二條。改革的基本方針是:(1)培養豐富的人性,即豐富的心靈,豐富的社會性(包括國際交往性);(2)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主行動的能力;(3)掌握基礎、基本;(4)培養創新精神。因此,日本1998年啟動了“兒童情感教育國家行動計劃”,以使教育制度有利于形成兒童的良好個性,并給予兒童多樣化的選擇。
這一時期,日本的體育大綱均強調“快樂體育”和“生涯體育”,同時強調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如1988年頒布的“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的體育教學目標為:
理解科學合理的運動經驗與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在運動中增進健康,提高體力,培養快樂、明快的生活態度。
各年級目標:
1年級和2年級
(1)愉快地從事基本運動和游戲的同時,提高體力。
(2)培育注意安全與健康的運動態度。
3年級和4年級
(1)在愉快地從事各種運動的同時,掌握相應的技能,提高體力。
(2)在培養協作和公正態度的同時,培養注意安全、健康和努力至終的態度。
1977年日本頒布了新的小學和初中體育教學大綱,1978年頒布了高中體育教學大綱。從此,日本的學校體育進人到了“生涯體育”的新時代。“生涯體育”時期確定的體育科目不僅強調照顧學生的愛好,而且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與能力。過去的大綱均規定了各類教學內容的時數分配比重,新大綱除體育理論規定為5%—10%以外,其他教學內容均沒有規定時數,由各校自主確定。新大綱的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選擇必修兩類,在初中三年級以上,除了體育理論和體操為必修外,其他各類運動項目,如田徑、游泳、球類、武道等均為選擇必修。新大綱增加了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機會,減少了學生實際學習的項目,對適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能力、提高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課程評價上,1991年文部省進一步強調體育教學大綱總體化的要求,并對學習評價提出了三方面的指導意見:
1)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確立的學力觀,重新認識教育的實踐功能;
2)積極提倡對逐個學生的積極評價,拓寬學生自我實現的途徑;
3)精選教學記錄本的內容,縮短其保存期限。
根據上述意見,在學習評價上出現了四項重要的變化。
第一,根據教學大綱考慮的新學力觀,修訂教師“指導記錄要求”,改變過去在評價過程中過于繁瑣的記錄格式,減少文字記載,采用四方面三等級標準評定與記錄。
四個方面是指:①關心?意欲?態度;②思考?判斷;③技能?表現;④知識?理解。
三等級是指:A一充分滿足;B一大致滿足;C一經過努力可以滿足。
對學生評價,包括“評定”和“所見”兩大領域。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定,取消小學低年級的評分,小學中年級和高年級采用三級評定;中學階段仍然采用五級評定,但對選擇必修項目的單元采取三級評定。關于“所見”,則記錄學生的好事與優點。
第二,反映教學評價的特色,對學習的各項目均可進行階段性的“評定”,也應在“所見”中登記學生的好事與優點。提倡對逐個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積極評價。
第三,確定了教師指導和對學生評價的重點。在“思考?判斷’’和“技能?表現”的基礎上,更重視“關心?意欲?態度”,表明了對“情感”’領域目標的重視。但該領域操作困難,需要開發評價手段,而且難以進行客觀評價。
第四,評價的重點由終結評價向過程評價轉移。
九十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亞健康狀態、現代文明病、社會年齡結構的變化等因素對健康的需要更加迫切。“健康地生存”、“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因此,1998年開始對學校體育學習指導綱要進行修改,新的指導綱要將于2002年實施。在小學的體育科目標中,提出:
(1)緊緊抓住身心一體,重視學生愛好運動、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增進和保持健康,提高體力;
(2)重視學生帶著運動問題去學習,通過思考和實踐活動使問題得到解決;
(3)重視自我健康管理的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內容里提出:
(1)要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2)把過去的“體操”改為“增強身體運動”;
(3)利用持續運動能力提高體力;
(4)加強了在藥物、生活習慣、自我形成過程中的健康問題和處理方法,強調對自我健康的管理;
(5)在“傷害事故的防止”方面,增加了防止自然災害的內容;
(6)在運動文化學習方面,要求在思考中學習和掌握方法。
2.日本體育深程改革的特點
2.1重視課程的價值取向
課程觀念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影響著每一個受教育者的體育價值觀。日本教育社會學家管原禮認為:體育觀是個人或社會對體育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決定體育的發展方向,從這個意義來說體育觀的核心是體育價值觀。
青少年在從事體育的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有的為了比賽取勝,有的為了社會聯絡,有的為了娛樂和滿足,有的則為了健身。從二戰后日本的體育教育來看,雖然始終把身體發展和人格形成當作體育的主要任務,但也從來沒有拒絕過體育的社會價值,從來沒有忽視過身體發展和人格形成的具體目標。關心和承認學生價值觀的不同取向,引導學生正確的健康觀,是日本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出發點。
2.2重視課程的心理目標
日本的體育課程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目標。在快樂地運動中,注重“思考?判斷’’,重視“關心?意欲?態度”,表明了對“情感”’領域目標的重視。從心理學的角度關注運動文化的體驗與學習“過程”,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健康,較多地運用了“成功”、“快樂”等教學手段。這對培養學習的興趣,樹立自信心,在學習中進一步思考和探究直至創造性學習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2.3課程目標具體化
日本的體育課程目標涉及到體育運動目標、運動中的人際關系目標、運動中的安全與健康目標、社會目標、生活目標、個體目標和情感目標等,從如何促進人才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的高度設置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更加生活化、社會化、時代化,可操作性和針對性也就更強。學生在社會目標、生活目標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體育觀,追求和實施個體性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修正自身的價值觀和體育觀,這對學生在“怎樣健康地生存?”和“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更具有操作性。
2.4課程結構合理化
日本的體育課程設計以人的發展為本,把人的情緒、態度、理想、意識、價值作為教育價值取向的重要領域。這種教育思想提倡的是知識發展與情感發展的統一,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與這種教育思想相適應的體育課程包括三個方面:①正規的體育課程;②校內活動課程;③社會實驗課程。第①種可稱為顯露課程,第②③種可稱為潛在課程。其實,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對潛在課程的重視,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人培養成社會化的人。日本學者在總結課程改革時提出了必修和選擇必修并存的課程結構,且選擇必修課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貼近社會體育和大眾體育,這樣學生的選擇余地大,學生的體育價值在寬松的體育環境中也得以個性化地實現。家庭的積極參與,社會體育的融入,使體育課程結構日趨合理,更加接近學生的生活。
2.5課程評價科學化
日本的體育課程不僅在評價面、評價深度、評價因素方面日趨合理,對運動過程中的關心、意欲、興趣、態度、情感等心理領域的評價更加重視,而且評價手段也日漸科學。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計算機技術在評價領域廣泛應用,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比如,每年4月份第一個星期開始的各種運動能力測定,各種數據均可進行全國和本地區平均數的比較。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和比較,自己尋找定位,從而確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人性化評價是未來發展趨勢,重視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重視評價的人性化、生活化,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是課程評價由量化評價向人性化評價發展的重型舉措。
3.我國體育課程的發展
在我國,體育課程的發展可粗略地分為兩大時期:
3.11949—1978年,這一時期我國的體育課程理論以前蘇聯的競技體育理論——“金字塔”結構理論為基礎,課程目標雖然以增強體質為主,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國一直采用蘇聯的課程結構模式,即由中央對全國的課程教材進行一級管理,全國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課程內容、教學手段主要以競技體育學科為中心。體育課程突出了三個中心,即:教師、課堂、教材。課程為政治服務,過分強調社會的需要,忽視學生的主體需要。確立以兩課、兩操、兩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學校體育活動,國家指令性計劃強。這樣一種集中統一的課程管理模式顯然與復雜多樣的國情不相適應,同時也無法發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1979—199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20年間,學校體育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對外交流而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學校體育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年的改革開端與摸索階段。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召開“揚州會議”,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學校體育的重大措施,使學校體育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了良好的開端,學校理論爭鳴呈現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態勢,學校體育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開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軌道,構建新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體育教學方法改革逐漸得到重視,體鍛達標進一步加強。雖然改革阻力很大,但為課程改革探索做了準備。
第二階段:1985—1992年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階段。在這一階段,引進了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的學校體育思想、體育教學目標,但缺乏理論研究,缺乏理論與實踐的可操作性研究的探討,研究尚停留在淺層次上。對外來思想方法的引進缺乏分析與批判,急于照搬照用,給實踐帶來了一定的盲目和混亂。
第三階段:1992年以后學校體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階段。通過對各國教育改革的反思,通過中、西方教育、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比較,課程理論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隨著《課程論》與《現代課程論》兩本較有影響的課程論專著的出版,我國課程論開始成為教育科學的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形成了獨立的研究領域。與此同時,體育課程的理論研究也更加深入。在體育課程目標上,確立了健康教育的核心地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課程管理上,由國家指令性計劃管理向指導性管理發展,學校的自主權進一步增強。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調整課程政策,明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權,建立對地方和學校課程指導和評估的制度,下放課程設計的權利,支持和鼓勵地方發揮積極性,開發適合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課程,給予學校一定的開發課程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課程結構上,以必修課為主,逐步增加了選修課。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正發生巨大的變化,環境、社會對健康的影響日益突出,健康教育對體育課程的改革更加迫切。2001年,全國的《體育與健康》和上海的《健身與健康》課程的相繼出臺,無論在課程理念還是在課程目標上,都突出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體育與健康》在領域目標、水平目標和個體的角色目標等方面都有具體的參考,特別在心理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課程設計和資源利用更加開放。上海體育課程在一期課改的基礎上,《健身與健康》在基礎性學力的基礎上,突出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不同層次的課程。在課程目標上,突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體現了健身與健康的和諧統一,更加關注學生在健身過程中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情感體驗、主動思考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教學目標上,體現了身體、心理、能力和品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有機統一;在課時安排上,高中階段大幅度提高了選修課時;在課程內容上,突出了生活、自然、環境與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在課程評價上,加強對學習過程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評價。
地方性的體育課程相繼出臺,有力地推動我國體育課程的發展。但是,在改革實踐中,由于缺乏系統的體育課程理論的指導,體育課程中的“應試”現象仍較為突出,《體鍛達標》對課程的實施沖擊較大,體育教學手段、評價觀念、評價手段、評價形式還需進一步創新。因此,體育課程要緊緊圍繞學生的健康,要敢于擺脫不利于學生健康的一切形式上的束縛,全面實施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能力,適應未來社會和生活對健康的需要,提高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
4.關于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幾點設想
4.1更新觀念
隨著教育的發展,新的體育思想和成功經驗的推廣,教育者觀念的更新決定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敗,決定著體育課程目標的具體實施。了解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趨勢,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內心需要,是更新觀念的重要前提。如何滲透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公共意識教育和社會責任教育對體育課程的實施具有重要而獨特的意義,因為這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只有教育觀念更新了,才能促進體育課程的真正改革,才能創造出豐富的教學素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使體育課程目標具體化、個性化、社會化和系統化。
4.2加強體育課程理論研究
體育課程理論是指導課程實踐的依據,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就會走彎路,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借鑒日本成功的課程理論,立足我國的具體實際,放眼未來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是構建我國體育課程系統理論的基本思路;科學的態度,創造性研究,反復實驗,是構建我國體育課程創新體系的根本途徑;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科發展的需要,是構建我國體育課程理論的基本來源。
4.3不斷調整課程目標
體育課程目標是學生獲取、創造現代體育知識、技能,成為社會化的人才過程中的個體價值體現,它來自于學生的需要、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學校體育學科發展的需要。正如丹尼斯?勞頓所說的那樣:“在課程方面,受到教師支持的一般理論或假設至少有三種,即常提到的兒童中心論觀點、學科或知識中心論觀點以及社會中心論觀點。”兒童中心論、學科中心論、社會中心論是設計體育課程目標的三個基本理論要素,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第一,體育課程是學生的課程,是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個性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學習者的需要是體育課程目標最直接的來源。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育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實施體育課程目標的形式、途徑是極其豐富的,在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起和需要,巧妙設計課堂情景,選取運動素材并加以生動的組織和引導。當學生從事與自己的目標相關聯的活動時,他們會越來越深入地進行探究。隨著問題的解決和興趣的滿足,學生會產生新的問題、新的價值感(成功感、表現欲、自信心)和新的運動設計(由玩耍、游戲、體育游戲向較高級的體育運動,直至創造新的運動形式)。這個過程是持續終身的,是學生終身體育的內在動力,也是體育課程目標的直接來源。第二,學生成長是一個不斷社會化的過程。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不僅指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生活的變遷趨勢和未來的需要。教育不再是社會的附庸、被動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只是維護著現有的社會狀態和再現著過去的社會狀態,而是在預示著某些新的社會狀態,在“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體育運動作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學生的需要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社會性:(1)“健康地生存”和“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是學生的第一需要;(2)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縮短了體育交流的時間和空間;(3)公費醫療體制的改革,進一步促進健康意識、安全意識的增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4)余暇生活的豐富;(5)新的運動形式不斷在學生中傳播和開發;(6)人與人的協作是現代社會個體成功的重要標志。因此,體育課程目標不能脫離社會需要而獨立存在于教育領域,它必須具有人類社會化的預習功能,反映學生步入社會必備的基本能力和人格需要。第三,隨著現代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學實踐中,那種指令性、計劃性、模糊性的體育課程目標已被打破。體育課程目標對個體的意義將更加具體化、個性化,學生運動的目標將更加明確,主體性和主動性將更加突出。
4.4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入才的社會化。隨著教育途徑的拓寬,家庭生活質量和學生健身意識的提高,學校體育與家庭、社會的交流更加密切,其溝通形式和途徑更加多樣化,這將極大地豐富體育課程的內涵和形式。體育運動己成為現代人健康、積極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的體育課程應充分考慮到家庭、社會對學生健康的多種高素質要求,呈現出一定的開放性。
4.5加強體育教學改革
體育課堂教學是體育課程的主戰場,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隨著體育教學觀念的更新,體育教學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次、單元式引導型教學。在“班級授課制”情況下,如何進行個性化教學是目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難點。目前的改革思路可歸納為如下幾點:第一,建立和完善學生健康的體育觀和價值觀。只有每個學生的體育觀達到一定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公平性原則,每個學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權利,學生不存在好生和差生,只有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才能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第三,學生是運動文化的主體,每個人都有充分享受快樂的權力。體育運動是奔放而富有激情的,體育教學應該是學生盡情快樂的場所。因此要淡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權威性,教師是體育教學的引導者,是快樂情景的設計者,只有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才能使學生動則有趣、動則有方、動則有理,動得快樂,動出健康。第四,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只有學生對自己的學力、能力、健康水平進行自覺、科學的評價,體育教學質量才能有“質”的提高,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充分體現出來;第五,不斷創新。創新是教學的靈魂,是教學改革的動力。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學生發展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學創新,不僅是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理念的創新,因為它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深度和發展后勁。
4.6完善體育課程評價
傳統的體育評價是以預測和控制為基本模式。在統計學廣泛應用的今天,忽視學生形成過程的評價,會使教育評價走向片面和極端。體育課程評價要跳出原有的評價范圍,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人,注重對學生進步的評價,注重對學生獲取知識的動機、欲望、能力、態度以及形成過程的評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資源共享,逐步建立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數據庫,讓每一個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學會比較和競爭,使體育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良好形成和人格的進一步完善。
結束語
日本的中小學體育課程發展在歐美先進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充分考慮到社會進步、生活發展對學生健康提出的新要求,體現了系統課程理論對體育課程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
通過中、日兩國體育課程的比較,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啟迪,同樣日本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也為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發展模式,有利于我們更新觀念,拓寬思路。隨著對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我國的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必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參考資料
[1]王占春.“淺談體育課的三項基本任務”《中國學校體育》,1981年;1:22.
[2]李秉德主編:《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吳文侃主編:《比較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鐘啟泉編著《現代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鐘啟泉編著《現代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會議材料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辦、中國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課程發展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楊貴仁司長在“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總結會上的發言。《中國學校體育》,2000年第二期,卷首。
[8]丁朝蓬,“中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概覽”人民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汽車車載網絡的運用詮釋
- 下一篇:探究提高德育效益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