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三峽民間體育地域文化特色
時間:2022-12-06 05:10:00
導語:小議三峽民間體育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三峽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
三峽地區是祖國各地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上控巴渝,下引荊襄,地處蜀、渝、鄂、湘、黔等省市的交接地帶,是漢族和土家族、苗族滿族、瑤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重要地區。地理坐標介于北緯28.09,一32.12..東經106.54,一l12.o4,之間。總面積約5.67萬平方公里,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稍冷,夏炎熱,四季分明。三峽地形以山地、峽谷為主,海拔多在500~1500m之間。山勢峻峭,道路險阻,關隘重重。三峽地區水系以長江為主脈,以清江、烏江、嘉陵江為骨干,接納境內中小河流千余條,水流湍急、江面狹窄、礁石叢生。這種山高水險、河谷幽深、關隘叢生的地理環境,形成了阻隔、封閉的自然環境條件。三峽地區地形復雜奇特,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眾多峽與江,漩流與絕壁,森林與洞穴,霧靄與山峰,壑谷與險灘交織并存加上這些自然景觀的神話故事傳說之類所賦予的人文精神內涵,使之更具神奇的魅力。
2.1景觀性三峽地區孕育了豐富的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山水自然景觀.這是三峽文化特質得以形成的沃土。在西起四川奉節,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的197公里問.彼此銜接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合成的“三峽”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三峽不僅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兩岸連山高峰人云,峭壁對峙,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洞藏神奇,而且三峽江段的主要支流大寧河(內有小三峽),神龍溪,香溪河,清江,九畹溪黃柏河等,飛泉激流,危巖秀峰,這些山與水形成了“峽”的共態美。眾多的奇觀異境.孕育了豐富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攀巖、登山、龍舟競渡、漂流、賽皮筏、游泳比賽、潛泳比賽和踩獨木滑水等,呈現了三峽獨特的山水文化特色。
2.2交融性三峽是歷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歷代都有外地族民遷入。早在夏代之末,便有所謂“夏耕之戶”的中原農耕部族逃到三峽定居;至商代中后期的中原歸夷民族來到三峽東端的秭歸盆地,建立起一個歸姓“夔子國”;春秋戰國時,川東巴人,鄂西楚人均非三峽土著;再往后的三峽地區,秦有關中移民,漢有山東六國移民,六朝有江南移民,唐代玄宗,僖宗的兩次入蜀,也曾給古代三峽地區帶來不少的中原移民,尤其是宋末元初。元未明初.明末清初的三次改朝換代之際.發生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更是我國移民史上頗具規模和影響和移民運動。這其中,既有尋求生存空間的自愿移民,也有逃避災難或戰爭的非自愿移民;既有政府鼓勵的開發性墾殖移民,亦有商業生計性的逐食逐利性移民。如此形式繁多,性質各異,頻繁而又歷時久長的移民現象,在其它地區尚不多見。移民們長期在三峽?昆雜居住,互相通婚,形成了民族交融;生活習俗互相吸取,形成了民族混同:加上戰爭頻繁,引起了軍事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因而三峽民間體育文化也呈現出了多樣的交融狀態
2.3民俗性民間體育從來沒有獨立存在過,總是和人們的軍事農作、生活密切相連,在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逐漸朝著競技化和表演化的方向發展,出現娛樂化趨勢,并依靠民間賽會和節令活動得以開展。依附民俗習慣得以沿襲。民俗促進了民間體育的深化和發展,民間體育豐富了民俗的內容,有的是民間體育融進傳統節日、婚俗、祭典活動中:有的是節日、歌會、墟場、慶典活動包容了民間體育;有的是民間體育項目貫穿于各種俗之中。如龍舟競渡與端午節均是起源于紀念我國戰國時期愛匡畝原,端午節,這一傳統不僅是三峽地區最重要的傳統民俗.也是國最重要的傳統民俗之一,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和傳承。土家族的喜慶豐收和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擺手舞。而苗族的跳鼓則可在“跳年會”、“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節”等節日期間廣泛進行。
2.4健身、娛樂性三峽民間體育活動是各民族改造自然、愉悅身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智慧結晶,它著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健康渴求和情感愿望的滿足.以自娛白樂、簡單、消遣和游戲的形式出現.這些活動可以令人愉快的感到情感的抒發和宣泄,對于提高民族素質、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舉行一次體育活動,往往成為一個民族的盛會。而這些活動大都安排在業余時間進行,歡慶豐收、歡度佳節、祝賀新婚、嫻暇消遣,將體育寓于娛樂之中,擴大歡快的氛圍。如土家族的擺手舞,祭祀的成分在逐漸減少,健身和娛樂的內容則與日俱增;跳舞時鑼鼓喧天,歌聲動地,,舞姿翩翩,氣氛熱烈;而苗族的“趕秋節”更是將節日、體育、娛樂結合為一體。每年“立秋”之日舉行節日這一天。成千上萬的苗族人民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喜氣洋洋奔向“秋場”,青年男女則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談情說愛,尋找伴侶。舉行打花鼓、舞龍燈、比武術和苗族獨特的傳統體育“八人秋”等多種體育民俗活動。
2.5地域性任何一種文化都離不開人類賴以生存及繁衍的自然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生存于不同自然環境中的民族,其文化發展與所處地域環境是相適應的。三峽地區民間體育項目內容與形式,大多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直接反映與體現了該地區或某一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歷史文化。例如土家族的薅草鑼鼓、高腳馬、擺手舞等;苗族的天地球、蘆笙舞、鼓舞等.無不保留了不同歷史、地理環境下一定生產、生活方式的遺跡。苗族的競渡;蒙古族的摔跤;侗族的搶花炮等,無不體現了三峽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漂流、賽龍舟、登山等項目則是依據三峽地區的地勢、地理環境而生,這些形式多樣、風格迥異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體育活動內容,作為三峽民俗文化的載體,土生土長,伴隨著民俗文化的演進延續至今。
2.6宗教性三峽民間體育與宗教關系密切,很多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動。主要表現在: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種形式。
2.6.1自然崇拜在遠古時期,大自然的風云變幻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類還無力控制、應對自然災害,三峽地區的先民便把天災、瘟疫、疾病等歸咎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從而產生了萬物有靈和崇拜自然的觀念。每遇天災人禍或特定的祭日,都由本族的祭師主持舉行各種體育競賽活動和體育舞蹈。通過這些人體活動來表達人們祈求五谷l上畜消滅災難、解除病痛苦楚而豐足平安的愿望和對神靈的敬畏之情。其中較為普遍的有祭獻土地神的擺手舞;祭山神、天神的天地球與蘆笙舞等。
2.6.2圖騰崇拜三峽地區有著多種對圖騰崇拜的民族,人們曾以龍、虎、獅、牛、馬、葫蘆、竹樹等為圖騰的崇拜對象。例如在端午節,崇龍的“龍舟競渡”,龍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種觀念、一種文化形態。他們自認為是大禹的后代,世代以漁獵為主“斷發紋身,以象龍子”。久而久之,龍便成了人們心中的神了。
2.6.3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根植于靈魂不死的鬼靈觀念,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思維所具備的某種類型的邏輯概念,其崇拜對象包括氏族首領、神靈鬼怪、民族英雄以及家庭祖先。通過崇拜,表明本族先祖英雄具有神異的力量和不凡的使命,同時也是增進部族團結和統一的重要形式。土家族的擺手舞就是為紀念八部大神而興起的,還有苗族的劃龍舟也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三保的民族英雄[41。懸棺葬禮中出土的兵器、樂器等.以及在設置懸棺過程中的各種途徑,見證了武術、攀巖在三峽地區古代居民生活中的歷史悠久性。
3.結語
三峽民間體育文化是三峽人民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傳承的結果.無不與三峽文化的各個環節有著密切的聯系,成為三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具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作用,也是三峽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三峽地形復雜,風景獨特.歷史文化悠久,在這個相對閉塞的地域環境中,三峽民間體育文化遵循了人類文化的自然發展規律.人們從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提煉出體育的成分,并逐步剝離出來.形成了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三峽民間體育項目,同時也體現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隨著我國步入小康階段,社會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假經濟、休閑經濟、觀光旅游、健身娛樂業應運而生,迅速成長,給民間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們應抓住這一良好契機,針對三峽民間體育的地域特點及其特征,不斷整合民間體育文化資源,加強各區域間的合作與聯動,使三峽民間體育成為三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 上一篇:醫院護士年度工作報告
- 下一篇:車間年底安全生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