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體育俱樂部組建模式探究
時間:2022-01-18 10:30:39
導語:社區體育俱樂部組建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勝利召開后,我國群眾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事業必將掀起新的篇章,新時期社區體育也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契機.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從俱樂部規模、資金來源、場地資源、政策和法規支持等方面借鑒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俱樂部開展的經驗,梳理我國社區體育俱樂部發展進程遭遇的瓶頸,探究新時期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組建模式,并提出以下策略:明確俱樂部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定位;培育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管理和運作團隊;提升服務項目的時尚化和運動種類的多樣化;加強自治化管理促進俱樂部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為我國社區綜合性體育俱樂部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支撐.
關鍵詞:社區體育;體育俱樂部;組建模式伴
隨著黨的“”的勝利召開,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體育領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體育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劇烈,發展社區體育是進一步深入推進全民健身計劃,實現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目標的關鍵一步.[1]2004年起國家體育總局提倡構建社區體育俱樂部為平臺的社區體育活動,社區體育俱樂部成為開展社區體育的重要形式,筆者在梳理近年我國社區體育俱樂部階段性成果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俱樂部的運作方式,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型社區俱樂部發展模式,旨在將“”發展戰略和“2030健康中國”指導綱要落到實處,讓社區人民群眾享受多元化、全方位的體育公共服務,緩解人民在體育領域的矛盾,是體育部門、高校教師、社區體育工作者、社會體育組織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
1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內涵
1881年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最先提出“社區”概念,指在一定區域內,具有共同聯系、彼此交往和歸屬感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及活動區域.[2]社區體育這一用語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我國學術界出現,多位專家從自身視角對社區體育進行了界定,概括大家共識,社區體育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以體育服務的形式作用于社區居民,依托社區及周邊有形或無形的體育資源,開展體育活動,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改善人際關系、培育社區歸屬感和幸福感的區域性群眾體育形式.而社區體育俱樂部又叫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是指城鎮社區居民以共同的目的和興趣為基礎,自愿組成的,以轄區內特定的體育場地設施為依托,經常開展體育活動,且隸屬于街道辦事處或社區居委會的公益性群眾體育組織.[3]面對社區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結構簡單、單一化、同質化的體育俱樂部已經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整合政府、學校、社區、家庭、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構建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依據社區居民和設施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社區特色的俱樂部形象、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形式,并通過有效的方式傳遞給目標市場,從而引起目標市場的持續關注、支持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促進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推進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的穩步實施.
2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現狀
發達國家主要以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形式推進大眾體育、促進居民健康水平,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社區體育俱樂部發展成熟,相關制度、管理都相對比較成熟,在政府宏觀社會治理理念的改變背景下,進行過多次的政策調整.2.1俱樂部規模.主要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社區體育俱樂部的規模迥異,俱樂部會員規模從2000-40不等,美國俱樂部數量較少,但注冊會員人數最多,多以上千人的超大型俱樂部的形式存在;英國俱樂部數量多,但平均人數僅為40多人;德國屬于大型社區體育俱樂部;日本也主要是以小型俱樂部形式開展社區體育.[4]2.2資金來源.從資金來源來看,社區俱樂部的資金來源比較豐富,呈現政府撥款、社會捐助、個人捐助、會費、比賽收入、廣告收入及其他附屬服務產業收入等多重來源組成形式,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當地政府對社區體育俱樂部均有資金投入,主要以當地政府扶持為主;英國資金來源最為多樣化,并委托一些專業運營機構進行運作,以低廉的會費盡可能惠及社區所有居民;德國的社區體育俱樂部屬于非盈利性的社會公益組織,主要以自籌為主,政府撥款為輔;日本社區體育俱樂部實現以政府投入為主向自主籌集資金為主的轉變,會費不可或缺.[5]2.3場地資源.從場地資源來看,發達國家人均體育休閑面積較多,美國平均每1000人就擁有4000-8000m2,包括兒童娛樂場、游泳池、野外活動區域、自行車道、健身步道、公園綠地等戶外設施,也包含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高爾夫球等室外場地,充足的公共體育設施保證了戶外運動的開展,能夠供社區居民的鍛煉.2.4政策和法規支持.政府有明文規定公共體育設施免費向居民開放,社區體育俱樂部有場地的優先使用權,同時法律強調任何人都有從事體育的權利,并會成立相關主管部門管理社區體育俱樂部,對其進行財政撥款、監督和引導各項工作.以英國為例,英國政府的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是社區體育決策和政策的制定機構,英格蘭體育理事會(SportEngland)是具體的實施機構,推出了社區體育俱樂部認證制度(Clubmark)規范俱樂部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與自下而上的政策執行與反饋的有機結合,教育、社區、企業、社會組織和體育組織緊密合作的形式開展社區體育俱樂部,盡管英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資金來源多樣化,但仍然存在財政緊張的現象.為了緩解俱樂部的財政壓力,當地政府還鼓勵俱樂部申請為慈善機構享受出臺的多種財政優惠政策.[6]
3我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發展瓶頸
城鎮化的進程不斷推進,社區的規模和人數也逐漸增長,自2004年開始全國第一批25家國家級社區體育俱樂部成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已經走過13年歷程,雖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仍有完善和上升的空間.目前主要包括4種組織形式:一是社區與學校體育合作的模式,二是公共體育場館市場運作模式,三是社區綜合性體育俱樂部模式,四是經營性體育場館管理與經營模式.面臨著供給和資源的有限性、生存環境的競爭性、居民健身需求多樣性的挑戰,俱樂部運作中呈現最突出的問題是:(1)社區體育俱樂部缺乏市場定位,只是自發的、潛意識地進行定位,提供服務產品和項目,達不到預期的推廣效果.(2)專職管理和運作人員匱乏.兼職人員較多,造成組織與管理功能失效,體育活動缺乏實效性,場館全面開放維修和管理成本較大,工作職能和范圍逐漸萎縮.(3)俱樂部項目單一、參與人群面窄.并未根據當地居民的興趣和愛好,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鍛煉人群大多以46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呈松散性和自主性,缺乏鍛煉氛圍,(4)過分依靠政府財政,市場運作能力,自主籌資途徑少,俱樂部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
4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組建模式探究
4.1明確俱樂部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定位.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應該屬于公益性質的非盈利性組織,要想在市場競爭激烈的體育服務產業鏈條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了解俱樂部的服務特性,明確服務目標主體,把握目標主體的體育需求,從價格定位、品牌目標、服務屬性、宣傳渠道等方面定位和包裝服務產品,建立自身特有的優勢,同時切記盲目冒進和急于求成,逐步完善市場定位和服務定位.4.2培育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管理和運作團隊.俱樂部理事會成員均來自街道、企業、學校和社會團體,但具備體育專業背景的人不到20%.[7]更加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管理團隊是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的必要條件.加大引進具備專業運營能力的管理人員參與綜合型社區俱樂部的管理,同時積極鼓勵在職的管理人員外出進修、學習、培訓,擴充自身經營管理知識庫,提升整體經營管理能力,完善俱樂部人才的引進、評價、管理工作,為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建立起可持續性的人才培養和供應體系.4.3提升服務項目的時尚化和運動種類的多樣化.由于受到體育資源和供給主體的限制,社區俱樂部的運動項目和服務目標趨向于中老年全體,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體育需求,會抑制居民的參與意愿和支持熱情.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應將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和提升服務質量作為發展命脈,樹立多元化的體育服務理念,實現運動項目和服務的多樣化和時尚化,不能只是停留在運動強度小、運動量少的拳類、健身操、養生運動項目,還應開設滑板、輪滑、跑酷、街舞、跆拳道等新鮮的運動項目,進一步吸引青少年的參與是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發展的基礎.4.4加強自治化管理促進俱樂部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大多數社區體育俱樂部仍帶有較強的行政色彩,附屬于政府部門,屬于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模式,缺乏自治化管理.[7]鼓勵俱樂部的自治化管理是俱樂部根植社區,融入社會的重要保障,首先理順俱樂部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關系,如:俱樂部管理層、社區街道、學校、體育局、教育局、財政、稅務、司法、工商等政府職能部門.政府理應下放權利,從宏觀層面指導、扶持、監督和規范綜合性體育俱樂部的運作過程,給予政策、資金和法律法規方面的支持,不直接干預俱樂部的具體經營和管理.其次俱樂部根據科學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定位,進行專業化的市場運作,除了規劃好體育賽事,創建社區品牌活動,體質監測、健身指導、健康咨詢等外,還可以積極開拓其他經營項目,如與社會組織或者企業團體合作,開設酒吧、商店、娛樂休閑綜合體等,走產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道路,確保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資金來源的穩定.
5結論與建議
順應黨的“”有關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指示精神,體育領域也在想方設法解決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和供給側不平衡、不廣泛之間的矛盾,社區體育俱樂部就是基層開展群眾體育的一塊重要陣地.借鑒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俱樂部的成功經驗,提出構建綜合型社區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策略:(1)明確俱樂部的市場定位和服務定位;(2)培育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管理和運作團隊;(3)提升服務項目的時尚化和運動種類的多樣化;(4)加強自治化管理促進俱樂部社會化和市場化運作.只有這樣才能跳出單一型社區體育俱樂部所帶來的瓶頸現象,深化社區體育俱樂部的改革進程.
作者:杜紹輝 司慶洛 常文浩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
- 上一篇:民俗體育旅游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體育傷害事故防范與處理思考
精品范文
10社區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