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在校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水平的嘗試
時間:2022-11-02 04:47:09
導語:提升在校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水平的嘗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分析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影響在校學生體育鍛煉的諸多因素,并找出了其中較為重要的部分;運用“互聯(lián)網+”的思路,結合在校學生特點,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對上述因素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干預和指導,為提升在校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水平作出了嘗試。同時,也對把體育融入課程思政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體育鍛煉;大學生;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移動互聯(lián)網;課程思政
今天,在互聯(lián)網蓬勃發(fā)展的大背景之下,把互聯(lián)網技術作為解決既有問題的手段,已經是一種很常規(guī)的思路了。同時,在校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方面,又還存在一些長時間存在的弊病,用現(xiàn)有的技術似乎并不能很好解決。因此,我們嘗試運用互聯(lián)網+的理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梳理,力圖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向。
1當今在校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情況分析
1.1移動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課余生活。在前人的研究中,對于在校學生的課余生活,都有過較為類似的結論:互聯(lián)網,特別是通過手機訪問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極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之上,就有不少學生偷偷的玩手機,下課之后,更是抱著手機不肯撒手,真正實現(xiàn)了“從睜眼到閉眼”的陪伴,體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的手機依賴感。不夸張地說,手機上網,已經成為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最重要、最常見的課余活動,其占據(jù)的時間比例,遠遠超過了課余的體育鍛煉[1]。同時,手機在大學生的社交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朋友圈”已經是很多手機用戶展示自己、進行泛化社交的重要窗口,對于青年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年輕用戶樂于通過手機進行“線上社交”,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日常生活中真實接觸的“線下社交”,對在校學生的情緒、動機、心智影響都非常明顯[2]。此外,在大學生的線上社交中主動的展現(xiàn)的,絕大多數(shù)屬于正面情緒,包括自己性格中的陽光一面,和日常生活中的有趣、有意義的瞬間。有研究認為,這是一種“消極泛化的自我呈現(xiàn)”,也即,是大學生在線上社交中,刻意篩選所信息的結果[3]。不僅是在校學生樂于選擇那些積極向上的內容放在朋友圈,作為旁觀者,對于正面信息的認同感也遠超過負面信息,直觀的體現(xiàn)在“點贊”的數(shù)據(jù)差異上:微信每日運動步數(shù)達到、超過10000步的人,比沒有達到10000步的人,獲得的“點贊”數(shù)據(jù)明顯要高出很多。因此,有人將這種“朋友圈里曬運動記錄”的行為,形象的稱之為“社交貨幣”,良好的運動習慣,會讓自己獲得熟人之間更多的認可。1.2在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情況分析。盡管在校學生,普遍在手機上花費很多時間,但我們的調研和前人的研究都表明,學生們對于體育鍛煉依然保有極高的熱情。比如,楊洋等人在某大學的抽樣研究表明,46.9%的學生非常喜歡體育課,46.3%的學生喜歡體育課;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學生參與程度最高的項目是慢跑(48%),其次是籃球(33%)和羽毛球(31%)等項目[4]。在校學生對于體育的熱愛程度,可見一斑。此外,通過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92份),我們還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之后,普遍都有通過微信朋友圈曬圖的習慣,具體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問題:運動之后,你會在朋友圈發(fā)圖嗎?而李苗的研究也表明,在校學生在使用手機上網時,也有很大比例會瀏覽體育相關的信息,超過45%的學生每天都會經常瀏覽體育相關信息,超過57%的學生每天花費1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1],對于體育的熱情是切實存在的。因此,我們認為,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專職教師,對于學生這種天然存在的運動熱情,應當加以引導,鼓勵他們將熱情轉化為持續(xù)的、適度的體育運動,比如在校園夜跑活動中加以協(xié)助和和指導,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5]。
2.1通過互聯(lián)網+提升學生運動習慣的探索。正如前文所述,高校的在校學生中,對于日常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實際上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有部分學生熱愛運動并積極實踐,也有部分學生怠于運動,更多的學生則是介于兩者之間,校園生活中,有運動行為而無運動習慣。對于這三部分同學的策略,應該也是有所區(qū)分的,即:幫助熱愛運動者提高運動水平,鼓勵不愛運動者走出寢室,引導兩者之間的同學,培養(yǎng)運動習慣。對于在校學生的上述傾向,我們無意去評價對錯。同時,我們也認為,在校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所投入的時間與熱情,同樣是教育工作者必須去爭奪的陣地,值得我們努力。正如習指出的那樣,“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顧青年特點,經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傾聽他們對社會問題和現(xiàn)象的看法,對黨和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6]結合在校學生的特點,結合“互聯(lián)網+”的思路,我們摸索了一些方法,實踐證明是有一定效果的:首先,擁抱變化,積極適應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把教學、引導的主陣地轉移到“手機屏幕”上來。我校的院、團委、學工系統(tǒng)都有自己微信公眾號,在學生中有了一定影響力;同時,學工系統(tǒng)、團委系統(tǒng)及下屬的各個學生社團,本身就具有對學生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作為體育教師,并不需要架屋迭床的另外再創(chuàng)建一個體系,只需要運用好這些平臺即可。比如,定期推出“運動之星”欄目,圖文并茂的介紹那些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對于他們是一種極大的精神鼓勵。其次,結合青年人熱衷網絡社交、發(fā)朋友圈的特點,主動協(xié)助、引導他們把課余體育運動與發(fā)朋友圈“打卡”相結合。比如,鼓勵學生在跑步之后,對跑步軟件記錄的軌跡截圖,并在微信群里;一個月內跑步里程超過40km、80km、100km的同學,由學校體育社團頒發(fā)電子版的“毅力證書”,便于學生在網絡社交中使用,起到正向激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學校體育部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通過線上直播、短圖文、小視頻等形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學生的運動進行指導,糾正學生運動中的一些不規(guī)范動作。這樣,不僅提高了個體的運動表現(xiàn),更能讓學生建立對運動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效益良好。2.2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探索。此外,在全國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嘗試。在“12•9”“5•4”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以“任務”的形式,鼓勵學生用跑相應里程的形式(比如,12.9km、5.4km)加以紀念,并在學校、院各級新媒體上公布完成上述挑戰(zhàn)的學生名單,增強了學生們對重大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認同感,起到了思政建設方面的輔助作用。
3在特殊情況下保持體育鍛煉的作用
眾所周知,2020年的年初以來,世界各國普遍都采取了保持社交距離、居家隔離等抗疫措施;對高校而言,則廣泛采用了網絡遠程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家完成春季學期的學習。顯然,體育類的課程中,有些是不適合在室內進行的,如足球、籃球等多人項目,以及中長跑、游泳等需要較大場地的項目。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積極開展體育鍛煉,不僅有利于保持體能和運動水平、增進人體免疫力,也有利于舒緩緊張、焦躁、無聊的情緒,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對此,我們結合國家體育總局的指導意見,通過“互聯(lián)網+”的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相應的居家體育鍛煉指導工作。首先,對課程表上的體育課,調整教學內容,主要教授八段錦、健美操、啞鈴操等室內、單人項目,并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實現(xiàn)教師的在線巡查和動作糾正,確保學習質量。這部分課程的價值,更多的是保持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同感,保持運動習慣。同時,對于日常的體能鍛煉方面,制訂不同的每日動作組合,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能特點和居住環(huán)境,因地制宜的確定自己的每周目標,并通過在班級群內上傳鍛煉視頻等形式,進行互相鼓勵、督促。具體而言,包括仰臥起坐、俯臥撐、平板撐、深蹲、跳繩、原地跑等等力量訓練。教師在此過程中,通過點評視頻來進行技術指導,并對完成較好的學生予以鼓勵。通過上述措施,我們認為,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居家生活中保持經常性的體育運動,落實了“停課不停學”的要求。
4結論
在上述實踐中,我們認為,完全可以通過學校、教師的力量,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外體育運動的指導,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新媒體手段,發(fā)揮現(xiàn)有的團學組織的潛能,適應網絡時代的新特點,就能夠促進學生自發(fā)、自愿的進行課外體育運動,起到增強體質、提高精神面貌的作用,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校學生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苗.淺析互聯(lián)網體育信息的傳播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影響———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6):131⁃133.
[2]劉洪波.多學科視角下的青年智能機使用行為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4(4):20⁃24.
[3]吳鈺.大學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xiàn)研究[D].暨南大學,2018.
[4]楊洋,劉海燕,矯禎玉.互聯(lián)網時代遼寧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影響因素調查與分析[J].體育大視野,2018,8(20):224⁃226.
[5]陳萍,陳晟.在高校中發(fā)展、優(yōu)化校園夜跑活動的嘗試————以馬斯洛需求層次模型為參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8):150⁃151.
[6]《: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4⁃29,第1版.
[7]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4(3):64⁃69.
作者:馬桂明 陳萍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yè)技術學院
- 上一篇:馬克思哲學特質及在場方式
- 下一篇:體育專業(yè)術科翻轉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