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功能性服裝輔助體育訓練研究

時間:2022-02-16 09:30:56

導語:體育功能性服裝輔助體育訓練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功能性服裝輔助體育訓練研究

“衣食住行”是國民生存的基本需求,其中“衣”是人類社會和動物社會最大的差異之一,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道德的集中表現,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衣”在人類社會中除了蔽遮身體實現保暖外,還具有其他因社會運行而誕生的附加功能或附加價值,比如在古代社會“衣”是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古代官員也可通過服裝設計樣式和圖案差異來識別官員職能和地位,在現代社會中“衣”也有著其他附加價值,如服裝能夠代表一個人的品味,也能夠代表時尚的潮流,尤其是近現代服裝設計技術發展后“衣”的附加功能也在服裝設計中得以開發和使用,比如有專門用于登山的沖鋒服、登山裝,特種活動中使用的防化服、防暴服,體育活動中的運動裝等,從中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服裝設計體系在不斷發展,服裝被賦予了“保暖”之外的價值與功能,有著更廣闊的功能與用途。由侯家華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的《服裝設計基礎(第四版)》系統研究了服裝設計的一般理論,詳細探討了服裝設計的分類、風格、造型、潮流等問題,對服裝設計工藝中色彩的選擇、圖案的設計、裁剪的手法、樣式的搭配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此外,在最后的章節中,作者對當前服裝設計潮流和對未來潮流的評估與預測,對未來服裝設計造型創新和服裝設計理念創新具有一定啟發。總體上看,該書內容涵蓋了輔助設計的方方面面,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到應用、從設計到制造均有涉及,是一本內容較為全面的服裝設計教科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具體表現為對服裝造型藝術設計需求的提升和服裝功能需求的增加。生產力較落后的時代,人們的生存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對“衣”的需求并不明顯,只要不是“衣不蔽體”的狀態就可滿足,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后,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其對各項消費需求的附加屬性有了新的需求。表現在“衣”的領域就是希望在保暖的同時獲得更多的附加功能,如對時尚審美的訴求,對服裝功能性的訴求,以及對服裝造型的特殊要求等。在實際生活中,服裝承擔著更多的功能性,是人們情感表達、生活質量的一種象征,比如在心理學領域就有學者針對服裝搭配和人物心理情感特征的關聯性進行過研究,甚至形成了服裝心理學這一新興學科。同時,服裝還是居民生活質量的一種體現,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服裝品牌、造型、材質、功能性等特征上的需求不同,服裝的選擇一定程度上能夠提示居民的生活狀態、生活質量等信息,這使得服裝成為人際交往中一種信息表達符號,也是服裝功能性得到擴充的重要表現。隨著服裝設計理論的不斷完善,服裝設計和多領域的深度結合,形成了分門別類的專業服裝,比如運動服、航天服、防化服、防暴服等,這些都是當代服裝產業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的結果,也是服裝設計創新和發展的主要方向———服裝功能性設計以及與專業領域的融合。近些年來,服裝設計產業和體育產業實現了深度融合,形成了大量的體育運動服裝品牌,這些運動服裝品牌不僅在服裝造型上與其他休閑服裝、禮服存在差異,更多的運動服裝是根據人體力學、運動力學、解剖生理學進行設計,使得運動服裝具備了更強的功能性,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有效提升了體育教學與訓練的效率、降低了運動性損傷的發生率,對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和我國運動員培養有著積作用,這也是服裝設計理念與技術在體育領域的應用體現,是服裝設計和體育學科融合的產物,對服裝設計發展和體育事業發展均具有促進作用。服裝設計在體育領域應用和實現、服裝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發揮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服裝與體育活動相結合,多學科理論與技術的靈活使用

服裝和體育學科的融合起步較早,早在20世紀初期人們就發現了服裝在體育活動中的輔助作用,這一設計早期在泳衣設計中應用較廣泛。人們發現,在流體中活動受到的阻力不同會影響到物體的移動速度和運動時的阻力做功,有學者在偶然情況下發現梭形在流體中移動受到的阻力最小,因此其通過服裝的形式將自身的體型調整為“梭形”或直接擬態魚類生物使自己在游泳過程中更加省力,這一理論在隨后的游泳競技中得到驗證,也因此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體育服裝設計,甚至很多國家組建了專門為運動員進行服裝設計的研究小組,如我國奧運運動員所穿的服裝均是為運動設計的專門化的運動服裝,這些服裝不僅美觀,而且保溫效果良好,能夠避免運動員因溫度變化發生肌肉僵直等問題,同時運動時穿的短袖運動衫、運動短褲能夠在比賽中有效保護運動員的肌肉和韌帶,預防運動損傷、肌肉拉傷等事故的發生。并非所有的運動服裝均能夠輔助體育教學或體育訓練,這些體育服裝看似是一件衣服,但其實是對服裝設計理論、人體力學理論、運動力學理論、解剖生理學理論的綜合應用,是結合了運動過程、人體特點和服裝設計基本原則后形成的“高科技”產物。體育服裝不是單純地將理論和技術糅合在一起,而是對理論和技術的綜合運用,以解剖生理學為基礎,通過評價不同運動中的肢體動作、軀體活動,然后綜合考慮服裝材料、造型和功能性特征后完成的服裝設計。因此想要更好地發揮服裝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輔助作用,要做好體育服裝的設計,遵循體育服裝設計的原則與理論,綜合生理學、力學、運動力學、材料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服裝設計,使服裝更符合運動需要,更好地發揮服裝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輔助作用,促進體育教學與訓練效率的提升、降低體育訓練過程中的運動損傷風險。

二、保暖、舒適度與功能性并重,更好地改善運動過程中的體驗

運動員的體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肌肉舒張和收縮,從而影響運動員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和適應性。服裝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的輔助作用還表現在其能夠保障運動員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的保溫要求、舒適度要求及其他功能性需求。以我國奧運運動員的服裝設計為例,運動員服裝需要根據體育運動專門設計,在材料選擇上以輕便、保溫、貼身的材質為主,穿在身上不會給運動員產生負擔,整件衣服的質量甚至可壓縮到20克左右,是真正意義上的輕如蟬翼,穿在身上不會限制運動員的肢體動作,便于運動員發揮;而衣服的材質設計則融入了納米級的纖維技術,實現了保溫和通透性的統一,有效保持體溫的同時讓運動員能夠肆意揮灑汗水,即使大量排汗,衣服也不會貼在皮膚上,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在表面材質設計上采用了一種更加符合人體皮膚質感的分子組合模式,衣服直接與皮膚接觸時運動員也不會有任何不適感、瘙癢感,確保了服裝的舒適度;此外,根據運動員參與項目的不同,服裝還具有不同的附加功能,比如舉重運動員的服裝在上肢和軀干部分有著良好的延展性,便于運動員發力;田徑運動員的服裝則重視下肢衣褲彈性、延展性的設計,即使運動員做出高難度動作也不會發生撕裂或破損,同時通過延展限制還可在運動員軀體伸展至最大限度時予以拘束,預防過度舒張導致肌肉拉傷或其他運動損傷的發生,提高了訓練和比賽的安全性。從上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服裝在體育教學和訓練的輔助作用主要通過提高保溫、改善舒適度、提高功能性等途徑實現,通過改善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的體驗來實現體育教學與訓練效率的提升。

三、塑形與拘束,提高體育教學與訓練專業性

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涵蓋了人體力學、生物學、生理學、運動力學等專業知識。體育教學和訓練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遵循科學的原理展開,以避免不正確的運動姿勢、運動習慣誘發骨骼、肌肉畸形發育以及肌肉、韌帶損傷的問題。在實際的運動服裝設計中,需要考慮到人體力學和解剖生理學,根據服裝覆蓋部位肌肉在運動時的收縮和舒張特征進行差異化的延展性設計,既不影響運動員軀體運動和肢體活動,還能夠通過服裝塑形對運動員肌肉進行適當壓迫,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運動員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運動過程中疲勞的積累,緩解疲勞、預防積累損傷。同時部分服裝在軀體運動的最大限度上具有一定的約束和限制,如體操服雖然有著良好的延展性,但是這個延展具有一定限度,通常為人體關節和軀體能夠伸展和旋轉的最大限度,這種約束性的設計能夠有效保護運動員的主要關節,預防扭傷的發生。此外,還有部分專門用于保護關節和骨骼結構的服裝設計,如護腕、護膝、足球運動員的長筒襪等,這些都是利用服裝保護運動關節、骨骼和肌肉的具體服裝設計案例。

作者:侯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