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界面對社區圖書館的影響

時間:2022-11-26 08:44:28

導語:空間界面對社區圖書館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空間界面對社區圖書館的影響

摘要:社區圖書館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交往中心,是社區居民進行閱讀、交流及信息共享的重要空間。主要是通過對社區圖書館使用者的閱讀行為與目的,交流行為的發生方式與狀態的觀察調研,并結合環境心理學與行為學對社區圖書館中閱讀與交流行為進行分析。發現使用者閱讀交流行為的位置選擇與動態分布和空間界面密切相關。空間邊界在社區圖書館中不僅有引導使用者空間位置選擇與促進交往行為的作用,而且對閱讀與交流行為具有引導和雙向促進的特點。

關鍵詞:社區圖書館;閱讀行為;交流行為;空間界面

社區圖書館是在城市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結人與社會之間的重要紐帶,在社會發展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區以及社區圖書館的交往、交流以及文化教育作用,對社區圖書館內空間的探索是有一定必要性的。由于社區圖書館中的閱讀行為具有非目的性、伴隨性和休閑閱讀的特點,以及社區使用者間具有共同的生活與情感背景,從而在社區圖書館中容易形成了休閑且放松的閱讀與交往氛圍。本文通過對上海社區圖書館內讀者行為的觀察和調研,記錄并分析讀者在社區圖書館中空間位置選擇與空間駐足偏好,探究在社區圖書館中的閱讀行為與交流行為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發現社區圖書館中使用者對空間位置的選擇有著一定的規律性和指向性,根據對調研及觀察情況,使用者會根據空間認知和功能需求對空間位置進行選擇,使用者進行閱讀與交流的交往空間主要形成在空間界面的周圍及兩側。本文通過對社區圖書館中使用者主要閱讀行為與交往行為,社區圖書館內部空間主要使用方式,分析空間功能與形態對使用者閱讀與交流的影響,以及空間界面對使用者的閱讀與交往存在著引導與雙向促進的潛在影響。

一、閱讀與交往行為共存成

社區圖書館常態社區圖書館作為公共“客廳”,城市的“第三空間”是社區的公共交流空間及學習場所。社區圖書館的定位決定了其在社區中的地位,即為使用者提供信息交流與共享平臺,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隨著社區公共圖書館的功能與空間日趨開放多元——由傳統“藏、借、閱”的場所,綜合發展為承辦文化交流、展覽活動以及社會活動——開放復合型市民信息樞紐與文化中心。社區受眾群體本身也具有廣泛性:年齡層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也使社區圖書館成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由于社區圖書館中使用群體有著共同生活環境與背景,群體間有著共用情感及生活聯系,在這種情感相互維系氛圍下,人們更能夠建立輕松的人際關系,并在這種環境中開展閱讀與交流行為。據調研情況,社區圖書館內閱讀與交流方式多樣,就閱讀類型主要可以分為專注閱讀與休閑閱讀兩類。就(如圖1、2)可以看出,兩種閱讀狀態在社區圖書館中普遍存在,且每一時間段都有進行專注閱讀和休閑閱讀;兩種閱讀方式所占人數比例差距不大,休閑閱讀數量略多于專注閱讀。整體上來說,社區圖書館是以休閑閱讀為主的復合文化交流平臺,但對專注閱讀上有著極大的兼容度,二者共同的作用形成了學習氣氛濃厚且氛圍輕松的現狀。

二、社區圖書館中位置選擇與動態分布

圖書館中閱讀行為是普遍存在的,社區圖書館作為社區環境中的信息交流與信息共享平臺,與公共圖書館的不同點在于,交流行為同樣是社區圖書館中的重要部分。閱讀與交流活動進行的位置選擇上,社區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著很大差別。由于社區圖書館空間中的行為目的性不強,讀者行為中有著較大的自由度,空間中進行無論是閱讀行為還是交流行為都呈現了一種放松的狀態。在社區圖書館中讀者行為的觀察主要集中在“坐——立——行”三種閱讀行為狀態上,三種行為的目的性呈遞減狀態。由于閱讀的目的性與專注度的衰減,交流的需求度和活躍度也在逐步提升,在目的性較弱的站立與行走狀態下,人們會發生比較頻繁的交流。相較于社區圖書館中的行為活動,在公共圖書館中人群行為目的較強,主要行為過程“查找——等待——獲取(閱讀)——離開”,在目的性持續保持較強且空間自由度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者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活動就不會呈現過于放松的狀態。在兩類圖書館中,空間界面都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以下主要通過使用者對空間位置選擇和動態分布上來分析圖書館界面對行為與交流的影響。(一)空間中閱讀的位置選擇:對空間的選擇行為實際上是對公共區域的占有行為,雖然這一行為沒有改變公共閱覽區域的現狀和形態,但是對于空間使用狀態上來說,會造成其他人的后續選擇繼續發生變化。在座位選擇上存在的時間性差別,(如圖3)7表示第一批人選擇的座位,對于空閑的大批座位,空間邊緣位置和獨立單桌的邊緣位置是首要的選擇。(如圖3)8可以看出在第一批讀者選擇了位置之后,第二批入場讀者依然會遵循邊緣及相對獨立的法則,六人桌中無人選擇的區域依然是“受到夾擊”的中間兩個位置。(如圖3)9主要反映出,在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讀者只能“勉為其難”選擇中間位置。這種情況下,由于讀者的閱讀需求,會在不滿足內心條件的情況下作出讓步和選擇,但在使用者內心“不那么情愿”的心態驅使下,難以進行長時間且心態放松的閱讀,所以在(如圖3)10的記錄下,最先離場的讀者也是處在“夾擊”位置的使用者。無論人們對閱覽區域的座位進行怎樣的選擇,都不會形成固定的私有空間,但對位置的選擇存在的時間上的差別,人們往往會避開他人正在使用的公共空間,所以此時的公共空間就變成了無法與他人共用的個人領域。同時,當人們占據了私密且有一定活動空間的區域后,(如圖3)6、5、4依次反映出讀者閱讀狀態逐漸放松,從端坐閱讀到蹺腿,再到將腿在通道中伸直,將自己周圍環形區域完全占有。這一連貫閱讀行為中讀者呈現無意識的變化狀態,對自己空間占用的行為完全沒有察覺:讀者本身選擇了私密度相對較高的閱覽區域——兼有實體墻界面和多個書架界面組成的藏書區,同時占據兩界面邊緣情況下的空間圍合感使讀者更加放松。使用者的私密性要求其在社區圖書館空間中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支配自己的環境,同時在必要的時候又可以保持與外部環境接觸。所以在圖書館空間中使用者會優先選擇空間邊緣位置——提供邊緣的依靠感同時提供良好的視角——進行就坐。可以通過對讀者閱讀位置的選擇看出,在閱覽環境的大空間中,優先選擇級別普遍在空間的邊緣位置,次級別才會向中心位置轉移;在單桌的小環境中,使用者也會優先選擇四角的邊緣位置。雖然在公共圖書館中讀者也存在位置選擇問題,但公共圖書館中“藏、借”兩功能大于“閱”功能。且由于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性與開放性,面向群體范圍更廣,每日進出館人數與每日借閱冊數極大(以上海圖書館為例,平均每小時到館人次1320人,平均每小時借閱書籍1866冊),(如圖4)3、4中,連通入口與查詢借閱區的通道空間在繁忙時每分鐘通過人數為48人,來往人群行色匆匆幾乎沒有停頓,該通道在正午及閉館前能達到五分鐘通過近200人。相較于社區圖書館中的停留閱讀行為,公共圖書館的公共空間中以交通功能和提供圖書館正常運行(以藏、借、閱為主)為主要目的,在公共圖書館中位置和停駐選擇受環境與人群流動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如圖4)5、6大型空間中,使用者在空間中只能被動選擇已安置好的座位,且在空間中存在大量有目的行走且步速較快的走動情況下,站立閱讀與行走閱讀這兩種在社區圖書館中較常見的行為也幾乎不存在。(二)空間中的動態分布特點:使用者在空間中的動態分布,這一過程中同時包含了站立閱讀、動態行走、匯集交流等主要行為。功能界面在圖書館空間中更多的是對空間整體性做出的分割,增加空間的層次性,更加能夠促進空間的交往行為。同時,圖書館中功能界面功能更加模糊,在這種情況下模糊帶來的多種可能性引導人們在這一公共的過渡界面中進行交流活動。通過對社區圖書館使用者行為動態觀察,明顯發現使用者的閱讀和交流行為會圍繞空間界面進行,以下對(如圖5)具體分析。1.1和2區域的動態分布可以說明,空間中內容的關注點可以聚集人群,同時可以看出在空間關注點的布置情況上也會選擇邊緣位置,給中心動態活動區域留出空間。2.3區域:特定功能區(報刊),對功能的需求、閱讀內容的吸引造成了人群的動態聚集。在圖書館邊緣區域的空間,雖然不存在空間死角但三面圍合的空間結構,基本形成了一個半封閉的空間,更容易引發使用者的聚集;就閱讀內容來說,該區域主要為當日報紙閱讀,信息載體有著極大的話題性和實效性,有著大量的報紙拿取、放回、交換(刊物和言語)活動,所以該區域是整個圖書館中動態水平最高和交談密度最高的區域。3.4區域:兒童閱讀區中的下沉界面,在整個空間中該區域有著極高的利用度——下沉界面在不大的閱讀區中提供了有圍合度的空間,且該區域有著較高的自由度。在休閑閱讀的過程中,兒童讀者因閱讀行為不想拘束、身體動作希望舒展等自由度需求會選擇在4區域進行閱讀和放松行為,在該區與觀察過程中,兒童使用者在空間中的選擇也集中在4區域下沉界面邊緣:背靠界面邊緣,伸腿或蜷腿坐姿進行閱讀。在觀察動態中發現,對于下沉界面的選擇也集中在了朝向門的一側——閱讀過程中不僅關注眼前的書刊也更想知道空間中的一舉一動。4.5和6界面:5界面和6界面表現的是一排界面的兩側。在特定功能區(雜志為主)的基礎上,適宜的界面高度本身很適合拿取和站立閱讀,同樣是因為界面高度造成了空間兩側沒有完全封閉,形成了雙向滲透的界面。在兩功能界面的交界處,因功能的關聯性使讀者在功能界面匯聚,同時進行功能使用的讀者不可避免地在功能界面相遇。界面本身的結構帶來的邊界效應,引發人們在該界面周邊聚集。并且由于界面視線的良好滲透,視線的交流也讓不同的使用者都在閱覽空間中有著良好的參與感,增加了人際交流與參與的機會。5.7、8、9界面:書架間被界面圍合的空隙一直是有很多使用者愿意在此停留駐足挑選、片刻閱讀或長時間站立閱讀的區域。作為功能界面——書架,聚集了大量閱讀交流行為,人們在同一空間界面中同時進行某種功能使用時,由于活動的相互影響,無論是進行什么行為,都會引起一系列其他交流。在藏書區空間中,除特定書籍尋找行為,在站立閱讀位置的選擇上同樣有著空間便捷的影響:7和8可以明顯反映出,如果將藏書區看作一個整體的方盒子空間,人們對于位置的選擇會貼近盒子的兩側(7:盒子的內側,8:盒子的外側)。兩側空間除了書架本身的界面都有著另外的空間邊界,7更加貼近圖書館邊緣,但更加貼近相對私密的單人閱讀位,這種“入侵”體驗使得讀者選擇7位置進行站立閱讀相對較少;相對的,8界面作為“盒子”的外側,除藏書區本身邊界外同樣是通道的邊界,使用者在該空間中同時能背靠穩定圍合書架且在通道邊緣能夠與外界交流動態,在擇書之后,站立的閱讀更多的人會選擇在8區域停留。對比社區圖書館中交流和行為的發生,在公共圖書館中,讀者會發生沿界面——主要圍繞功能界面——進行聚集活動。(如圖4)1中,在進館時人們會聚集在入口引導與咨詢處停留,該區域提供了該圖書館主要功能分區和公共圖書館內實時動態,由于使用者有著獲取咨詢的需求,所以必定會在該區域停留。但由于公共圖書館覆蓋范圍廣、容納人數多,也就導致進館讀者差異性明顯,本身不具備社區圖書館使用者之間熟識程度和情感氛圍,即使在入口界面人群匯集,這一時期也并不會產生過多交流。同樣在2、7中,公共圖書館的辦證處和借閱取書處,兩功能界面造成了大量的人群聚集。這種圍繞功能界面的聚集并非來源于使用者本身的意愿,而是由于使用者需要進行取書或咨詢而進行的被動聚集,并且由于公共圖書館容納人數較多,不同讀者在被動聚集的同時可能會產生強迫接觸(使用者們不存在共同的居住環境和情感背景,非主動交流),更多的使用者會在聚集的同時不與其他使用者進行交流和溝通。綜上,社區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中都存在著圍繞界面進行的交流與聚集情況,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社區圖書館在規模和覆蓋范圍上存在局限,所以在特定的環境下發展出更加適合使用者進行交往與活動的信息交換場所。

三、空間界面引導并促進社區圖書館中交往行為

社區圖書館中的活動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活動的重要場所。社區圖書館首先是使用者獲取信息的來源,滿足社區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次級別目的是提供使用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的場所。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者會根據自身對與空間的體驗無意識地選擇自己停留的位置,根據前文對社區圖書館使用者進行閱讀與交流主要的位置選擇和動態分析,界面對使用者存在著吸引且由于閱讀與交流活動有著極大的伴隨性,讀者對界面圍合產生的半公共半封閉空間有著極大需求。(一)空間界面引導空間選擇:空間的邊界本身就具有雙重且相反的屬性——能夠劃分空間,同時也能將空間連接在一起,為界面兩側的空間共享提供了條件,空間界面的雙向滲透造成了兩空間之間相互干擾和融合,在這一情況下人們會根據需求選擇更好的環境和視野。在社區圖書館中,人們對于位置的選擇可以說明,人們會優先選擇圍合空間中的邊緣區域。在空間的邊緣位置更有利于觀察整個空間,并且避免了停留在中心位置造成的視線聚焦,給使用者在開放空間中帶來極大的安全感。在社區圖書館空間中重要的界面類型——書架,也同樣引導使用者對于空間位置的選擇,在觀察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讀者會選擇在書架間閱讀。在圖書館中,除了閱讀和交往活動,人們存在著一系列被動的接觸,如視線的接觸和聽覺的接觸。書架的通透屬性在豎向分割空間的同時留下了交流的余地,書架兩側的視線交流本身可以看作是對使用者空間中行為的肯定,在觀察環境(人)的同時也是在滿足自己對環境了解的需求,為使用者們進一步交流提供了機會,從而促進了圖書館空間中更多活動的產生。在空間界面引導下發生的閱讀與交流行為,推動了空間使用者對這個空間的認知,從而加深對空間的認識,進而將空間的認識轉化為對社區圖書館的認同,促進在社區圖書館中進行閱讀與交流活動。(二)空間界面促進閱讀與交流的雙向發展:空間界面形成了空間。半開放與半封閉的雙重可能性,這種空間的可能性推動了在空間中閱讀和交流的伴隨發生。由于圖書館空間使用者在進行閱讀和交流活動時,會選擇靠近空間邊緣的圍合界面或者是溝通兩空間的過渡界面。所以空間界面在實際環境中不僅起到分割、劃定功能區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發揮了對閱讀行為和交流行為的雙向促進功能。社區圖書館中的交流活動是在公共生活的場所下自然發生的,雖然很短暫但是時有發生。社區圖書館中的交流活動屬于非目的性活動,在觀察過程中,無論是交流的內容還是交流的背景,交流行為通常與閱讀行為同時發生,但二者之間又毫無沖突,所以從交流活動的發生開始就存在著隨意性和伴隨性。這種無目的交流更能反映出兩方面內容:社區圖書館本身閱讀與交流氛圍放松,和社區圖書館中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空間界面此時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即便是相識的人也需要在空間中由于共同的契機匯集到同一界面之下,才能夠促成社區中交往與交流活動的進一步進行,圖書館中的空間界面即在這種情況下提供雙向促進的閱讀與交流介質。在這樣的空間中,豐富且多樣的界面更加能夠融合并包含更多的行為活動,進一步促進了空間內閱讀行為與交流行為的發展。

在社區圖書館空間中,空間和界面形態推動了這個空間所具備發生什么類型的活動,適當的場所能夠營造促進閱讀、促進交流和促進娛樂活動的環境氛圍,從而達到增進社區居民間交流的目的。在推動社區圖書館空間多功能發展的同時,重視空間界面的過渡、引導、雙向促進作用,在空間中塑造多樣的界面,更好地創造交往與交流空間。

參考文獻

[1]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32-37,78-84,109-110,117-123.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107-102,122-124.

[3]揚•蓋爾.公共生活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26-35,84-91.

[4]鄭穎.從領域性研究的視角論“公”“私”空間的邊界[J].建筑學報.2011(2):91-94.

[5]魏毛毛.白胤.淺談中國當代公共圖書館交往空間設計[J].中外建筑.2018(2):121-124.

[6]郭劍.平面構成視角對現代室內空間界面設計解析[J].設計,2017,30(17):60-61.

[7]虞路遙,尚慧芳*.對高校圖書館非正式學習空間設計的思考[J].設計,2016,29(21):152-153.

[8]郭靖.“界面關系與限定方式”在建筑過渡空間中的作用與意義[J].江西建材.2017(4):78-79.

作者:彭喆 尚慧芳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