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古代文學教學質量思索

時間:2022-04-24 05:35:00

導語:提升古代文學教學質量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古代文學教學質量思索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最為重要的主干課程之一,也是一門基礎學科、傳統學科,是本專業學生學習其他各門課程的基礎,是人們從事語文教育和其他一切文化工作的基礎。學好這門課程,對于全面提高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素養,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尤其現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們追求利益成風,在此影響之下,致使一些高校學術氣氛不濃、不正,教師為評職稱拼湊論文,整日忙忙碌碌,重功利、講實用;而學生普遍有很大的就業壓力,經常東奔西跑,也重功利、講實用。

師生在教與學中都很實際,只顧眼前,不管長遠,你上了課,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拿了學分,順利畢業,各取所需。師生目光狹隘、短淺,致使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學黯然失色,蒼白無力。因而能否提高師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力,增加他們的興趣,是關系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能否提升的關鍵。如何提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質量呢?其實有很多方面,例如建設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改變傳統的評價標準,把素質教育與古代文學教學緊密結合等。為此,一要強調古為今用,把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現代社會相聯系,做到真切感人;二要進行教學改革,切實解決教學現狀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做到溫情感人;三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真正使多媒體教學有聲有色,做到生動感人。

一、強調古為今用

強調古為今用,即是把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現代社會相聯系,做到真切感人。一般人對中國古代文學不甚了解,一聽名稱就認為該課是老古董,遠離現實;甚至一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任課教師,也對該課的現實性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興趣,這是很反常也是很不應該的。其實,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大多是中華文化優秀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并且與今人在精神上有著諸多溝通,有著鮮活的現代意義,如愛國精神、積極進取意識、獨立自由意識、愛情觀念等等,就是古人與今人在精神上的交合點,對此復原、闡釋,不失為重建今日精神文明的一份精神美食。的確,“古典文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意蘊,如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豁達大度的人格修養,家國民族的憂患意識、生命自由的積極向往等,能夠從多個維度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在授課時,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與現代社會相聯系,既對現實人生有指導作用,也能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如講屈原時,我們可以把他的愛國精神與他以后的愛國詩人杜甫、陸游相比較,并聯系現代人的愛國情操,指出正是他具有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才能創作出《離騷》、《九歌》等不朽杰作,也可以引證王國維《文學小言》的評價“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于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來闡明德育的重要性。講李白時,我們可以把他的積極進取意識加以強調,聯系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強烈自信心,說明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以此來樹立學生努力進取、永不懈怠的思想。講莊子、陶淵明時,我們可以分析他們為了對個人尊嚴、獨立、自由的向往與追求,而如何寧愿拋棄權勢、地位、名利等外在的東西,讓自己活得更像一個人,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與骨氣,必定會引起學生認真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講《詩經》時,我們可以聯系《周南·關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與《靜女》的“靜女其淑”、“靜女其孌”等詩句,說明古人擇偶時品德、容貌并重,不像現代的某些年輕人,找對象就看對方長得漂亮不漂亮,而不注重對方的品德、才學,這樣必定會抱憾終生。以古為今用的思想,把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現代社會緊密聯系,這樣才能不脫離現實,使課活起來,從而感染學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進行教學改革

進行教學改革,就是要切實解決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做到溫情感人。現在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不少現實問題。以我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例,就有課程內容信息量大與課時量小且經常變動的矛盾,課程教學手段、方法單一的問題,學生普遍不讀作品的問題等。針對這些矛盾與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信息量大與課時量小且經常變動的矛盾,這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李新宇曾指出:“隨著高校課程體系改革步伐加快,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的教學課時被大幅削減。

這種改革的初衷是為了適應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素質。但就古代文學教學而言,全國大部分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共有9編87章),加之朱東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共6冊),這樣就產生了教學容量過大與教學時數過少的矛盾。”就我校而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變動相當頻繁。我校1958年恢復重建,就設立了兩年制中文專科,開設了本課程,每周4學時,三個學期。“”后期,開始招收三年制在職大學生,本課開設三個學期,每周6學時。1977年改革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本課開設六個學期,每周4學時。2002年,學校進行教學計劃的改革與調整,本課改為三個學期,每周6學時。2008年至今,漢語言文學專業升為一本專業,本課又恢復至六個學期,每周3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