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代文學教學

時間:2022-04-24 05:36:00

導語:談古代文學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古代文學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課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跨度大,課時多,從先秦到近代,歷時千年,內涵豐厚,包括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塊。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中作家、作品的介紹、分析、品評,以及對文學規律的展示,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的發展狀況,獲得相關的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閱讀鑒賞、分析評價能力,提升其人文素養。

一、備課求深,授課以精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50分鐘的課堂,需要課下多天的準備。教師備課要有深度、廣度,即將文本讀厚,發現、挖掘文本中深蘊的信息,授課時得以厚積薄發。例如,《詩經·豳風·七月》表面看僅是描寫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敘述“農夫”一年中所從事的農業勞動,反映當時的生產關系和人民的艱苦生活。全詩八十八句,是《國風》中最長的一篇。教師備課時會發現,此篇詩作不僅僅是農事詩,而且內涵廣博,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信息點密集。其中鳥獸草木蟲魚等自然界名物,衣食居住勞作等生活的名物,官制車服、禮樂祭祀等典章制度的反映等,名目繁多。天文星宿如:“火”,衣物如“衣、褐、裳、裘”,農具如“耜”,工具如“斧、戕、绹、索”,獸名有“狐、貉、鼠”,鳥名有“鸧鹒”,昆蟲有“蜩、莎雞、蟋蟀”,植物有“桑、郁、茅”,農作物有“葵、菽、棗、稻、瓜、禾、麻、麥”等,建筑物有“向、場、圃、公堂”等,祭祀有“獻羔、祭韭”,器皿有“兕斛”。此外,文中的“七月流火,九月的授衣。”句中“授衣”的內涵,不能如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簡單地傳授予學生“以物予人”之意,而應大量查閱資料,從《毛傳》、《睡虎地秦簡》,以及遼寧大學張震澤先生曾引用的《金布律》中,都足以證明古代有授衣制度的存在。又如《七月》詩第二章末“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內涵也并非如作品選中注釋曰:“采桑女心里傷悲,害怕自己被公子們擄去。”的釋義,若教師認真研讀《毛詩傳箋》、《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儀禮·士昏禮》,以及方玉潤的《詩經原始》中《七月篇》“集釋”的解釋即可提煉出深層的意蘊,“殆及公子同歸”實則表明,從西周開始,既有媵妾制的存在。通過備課中的深入思考,教師將文本解讀透徹,這樣,傳達給學生的并非僅是一首農事詩,而是名物繁多,文化制度包蘊豐厚的,既有文學因素,又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一篇文章。從而以點帶面,由《詩經》中《七月》的學習,帶動對整個先秦文學文史哲不分家,文學尚未獨立的總體特征的理解。因此,教師只有課下四面出擊,各有所得,長期涵泳,深入體悟,睿智地思考,開掘古代文學的價值,授課中才能把古典文學的精華授予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

二、鑒賞涵泳,美在其中

古代文學內涵深刻,題材豐富,情感復雜,形式多樣,師生在鑒賞時,涵泳其深味,發掘其審美意蘊,從而提高對作品的理解,鑒賞能力。中國古代文學各段中都有作家的情感美,作品的語言美,風格美等,所有這些精彩紛呈的美,為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提供了富于彈性的能源。比如先秦文學中,孟子的論辯藝術,莊子的詼詭譎怪,《詩經》的現實美,《離騷》的浪漫美,可與日月爭光的屈原的人格美等;漢魏六朝段中,曹公的古直,阮籍的隱晦曲折,陶潛的一片神行,謝靈運詩句的雕刻繪畫之美等;唐代文學中,王維詩中的詩意美,繪畫美,音樂美,李白醉態思維的美,“清水出芙蓉”的語言美,杜甫的律詩精嚴之美,憂國憂民的情感美,韓愈散文的氣勢美,柳宗元山水游記的清冷幽邃之美等;宋代文學中,秦觀詞的婉約美,蘇軾詞的豪放美,曠達美,辛棄疾詞用典的含蓄美,剛腸似火,色貌如花的豪婉相濟之美等。此外,唐詩整體性的“風神情韻”之美,宋詩“筋骨思理”取勝的理致之美都讓我們陶醉其中,涵泳咀嚼,韻味久在。通過師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欣賞、品味,使整個教學成為靜態和動態的和諧統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學習中體味到無窮的美感,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了能力,亦豐富了知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效果,將美感內化,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