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古代文學史的教學
時間:2022-04-24 05:37:00
導語:談論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高校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外漢語專業、公關文秘專業的必修課,也是中文系教學課時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門專業主干基礎課。涉及古代作家、作品、文藝思想等諸方面內容,牽扯到古代漢語、古代文論、古代文化、古代藝術以及訓詁學、考據學等多種領域的相關知識。學好這門課對于中文系學生打好專業基礎非常關鍵,在培養中文系大學生文學素養和文明素質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進行本課程教學改革,是當代大學古代文學史任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課程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與發展的歷史。但在傳統的古代文學史課中,有不少人習慣于把這門課看成是一門純理論性的操作課。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師偏重講述作家、作品、文學現象,而對于“史”的要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有甚者,本課程的名稱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大多數師生稱其為“古代文學”課,從形式上省略了“史”字,從而在內容上也忽略了“史”的教與學。這種普遍存在的意識致使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講述藝術成為主要模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對文學史的肢解,使學生窺一斑而難見全豹。強調識記、理解、表述和分析,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培養固然是一項重要手段,但還不足以替代整個課程的內涵。我們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古代文學史”課程中“史”的分量,使之真正成為文學史課,而非單純的古代文學知識的羅列。史學家梁啟超在他的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然則凡屬史的范圍之事實,其必于橫的方面最少亦與他事實有若干之聯系關系,于縱的方面最少亦為前事實一部分之果,或為后事實一部分之因。”
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史中的每一個環節在歷史的橫斷面上與當時的政治事件、經濟政策、文化背景甚至社會動亂、民生疾苦都多多少少存在某種聯系。在歷史的縱向面上,每一種文學現象總與前前后后的歷史時期有所關聯。講授古代文學史課,就不能忽略這些因素。反之,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了“史”的性質,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簡明敘述基礎知識,著重分析,加強各個知識環節中的規律探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思考人類社會、把握社會實踐的能力。那么怎樣做到借鑒“史”的教學思路呢?又怎樣在文學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這里以唐代文學史教學為例略作說明。
一、注重文學史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古代文學史課的教學內容即是中國整個歷史時期中的文學狀況。教學過程就要以整個文學發展的過程為全局,將各章節的具體知識納入到全局范圍中予以考察。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各種文體的嬗變發展、作家作品、作家群體和文學流派、文學理論批評等內容都包括在內,組成了一個研究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我們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來認識文學的演變,試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把文學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授課類型轉變為發展思維的授課類型。例如,唐初五七言律詩的定型問題,就要從先秦時期的五七言詩句講起,到兩漢時的五七言民謠、文人詩,直到沈宋在其間所起的關鍵作用。同時可以舉出相應的詩篇進行微觀分析。再如講述歌行體這一在唐詩發展史中極其重要的概念時,就必須明確歌行是一種開放性、流動性很強的文體,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受其他詩體的影響。
歌行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以“行”為主的漢代歌行;以“篇”為主的魏晉樂府;“歌”、“行”并稱的陳隋歌行以及唐代樂府七言歌行。由于歷代文人在字法、句式、篇章結構以及聲律方面不斷豐富創新,歌行的體調在初盛唐發展到了極致。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可以幫助引導學生貫穿起不同時代的零散知識,并由此深入接觸了詩歌特性、語言規律等深層次的問題。以整體觀的文學史教學使學生經過歷史的學習和探究,學會用歷史的視野來認識文學發展中的各種現象,以宏觀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文學史中的問題。
二、注重文學史的發展性
古代文學是一個發展的歷史,在文學史的敘述過程中確定文學發展的時間結構尤其重要。以某一時期為坐標點,過去、現在、未來分開,引導學生形成時間順序感,才能更好地闡釋各種文學現象的內在聯系。這個時間順序表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識整理成系統的歷史知識,構成了知識鏈,環環相扣,只要想起鏈環中的一項知識,其他知識就可以順次地浮現于眼前。例如,中唐新樂府運動這個章節,回答什么是新樂府這一問題,“樂府”一詞在過去是什么形態,在現在是什么形態,在未來即宋元明清時期發生了什么變化,不同歷史時期“樂府”的內涵與前前后后的時期有無因果關系。這一番比較將“樂府”所涉及的知識點穿插起來,有點、有線、有面,建構了一個發展的空間。沒有比較就不能區分對象、認識事物,也就不能鑒別良莠。又如古文運動,可以串聯“古文”、“駢文”等知識點,分別找出先秦古文、兩漢古文、六朝駢文、初唐駢文、中唐古文的代表性作品加以閱讀分析,就不難理清文體發展的脈絡以及古文運動的重要意義。
- 上一篇:談古代文學教學
- 下一篇:市政辦改進房地產市場調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