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課教學研討
時間:2022-05-06 10:53:00
導語:古代文學課教學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文學課是最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科目,這門課一直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它的責任和義務之一就是從民族文化典籍中挖掘優秀的文化思想,引導當代青年到經典作品中去了解中華文化,到經典作品中去了解賢者們的聰慧,到經典作品中去體味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研究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現狀與發展定位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現狀分析
1.時代變遷與認識偏頗導致古代文學教學方向迷失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膨脹,整個社會更趨于物質化、技術化、工具化。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經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大學校園,古代文學遠不如經濟、法律、新聞、公關、市場營銷等課程來得實在。學生普遍認為多背幾首唐詩宋詞不如多考過幾個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英語等級證書更能獲取就業機會,所以,在古文學課上看外語書、背外語單詞的大有人在,在下面看小說、雜志的也不乏其人。多數學生認為古代文學可學可不學,更不愿在古代文學的學習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多數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只是一種語言教學,教學內容就是語言。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古代文學這門課離現實太過遙遠,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用途不大。這恰恰是忽視了文學與語言的必然聯系,忽視了文學是語言載體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其實語言和文學是彼此關照的。尤其是古典文學,它不僅包含著文學意味,又不失中國古文明文化和經典語詞。
2·教學時數的縮減導致古代文學教學流于條框的闡釋經過幾輪的教改,一般院校的古代文學課均降到200課時左右,甚至更少。于是,為了保證古代文學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只能停留在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簡單勾勒。教師講授的主要是《古代文學史》,而與之配套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則很少有時間顧及,即使對部分作品進行分析,也只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很少有時間對具體作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和闡釋。另外,課堂上教師為了節省時間也總是把結論性的東西以最簡潔的方式交代給學生,至于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來對作品進行更多的剖析和理解只會使已經很緊張的課時變得更加緊張。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后很少關照古代文學,考試的時候,也只是提前幾天苦背,在考場再一股腦地全部交給老師。學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很少有機會得到訓練和提升。
3·少數民族文學的缺失導致古代文學教學的單一性使用最多的文學史教材有四部:第一部是游國恩等人編寫的《中國文學史》(1964),這部文學史目前是受批評最厲害的一部教材。第二部是章培恒、駱玉明編撰的《中國文學史》(1996),但教材內容偏重“心理”或“人性”。第三部是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1998),但疏誤不少。第四部是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1999),這是一部現在使用較多的一部教材,包容性較強,吸收了大量較新的研究成果,但也因此出現了明顯的拼合、觀點重復和論證混亂等現象。該文學史試圖把具體細節和對整體的理解與把握聯系在一起,而整體的復雜性總是使簡單的概括顯出不足。另外,《中國文學史》從其涵蓋的范圍來看,應該是指整個中國(包括少數民族)在鴉片戰爭之前的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綜合。而已使用過的四部教材無一例外的都只有漢族文學,對少數民族的文學很少提及。其實,少數民族并非沒有藝術水平比較高的文學作品,比如《格薩爾王傳》等等。中國文學多樣性的特點除文體的多樣性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民族的多樣性上。各少數民族的文學對文學史上所強調的主流文學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以其特殊的民族風格和氣質展示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標準,豐富了華夏文學寶庫。在教學中如果加入少數民族文學教學,只能使課時更加緊張;如果不加入,少數民族文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作技巧以及所蘊含的民族個性就會悄然流逝。
二、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改設想
1.精泛結合、讀寫結合給學生創造一個自我提升和歷練的機會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總緒論中提出:文學史研究有幾個層面,最外圍是文學創作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第二個層面是文學創作的主體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態等。第三個層面是文學作品,這才是文學史的核心內容。前兩個層面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的。但由于古文學創作的特殊的文言形式,為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添置了一道不小的障礙。所以,古代文學課堂上的精講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可由于課時等原因一味的精講又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端。故教師在精講時,不可意猶未盡地一篇接一篇地講授,必須懂得給學生留有空間。教師可以指定一些相對簡單的篇目做泛讀練習,學生在泛讀中可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身能力。在精講時也可以采取重點突破法,即中學講過的內容大學從略,中學講的淺的,大學延伸,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點明晰。同時還需要給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參考書目,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古代文獻。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要求學生讀和背。當然古文學教學中的讀、背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強調“寫”的訓練。“寫”有兩種形式:第一,練習寫古詩文;第二,練習寫研究性的小論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構思、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詩文創作的技巧,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些都應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2.利用合理的專題課和第二課堂活動輔助古文學教學精泛結合、讀寫結合是解決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一個對策,但也有弊端,就是必然會扔掉一些內容。作為彌補可以設置一些專題課,使之成為必修課的深化和補充。文學史中的一些內容在必修課程中沒時間講,可以考慮開設專題選修課予以補充。同樣作品選中的一些作品在必修課中無法完成講析的,也可以考慮開設專題課程。但在課程設置上要注意課程結構的合理性,使古代文學課程形成一個全面而理性的課程體系。同時為了輔助古代文學教學,還可以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此增加和強化古文學知識。如在學生中開展古詩詞朗誦比賽、古代小說和戲曲的改編與演出等。在排練和改編過程中體會古詩詞、古代小說和戲曲的創作風格并體會其人文意境。還可以開辦剪紙、書法、國畫、篆刻等興趣小組。剪紙、書法、國畫、篆刻,這些都是蘊含著中國文化元素的項目,充滿著濃郁的中國氣息,滿載著東方神秘的文化特色。它們與古文學史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借助這些可以提升學生的古文化修養。
3.利用“興趣遷移法”縮短古文學教學與現實的距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遷移”是指將原有的興趣延伸或轉移到某類事物上,進而對某類事物也產生興趣的過程。古代文學特殊的時代特點造成了與當代大學生的疏遠和隔閡。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到這種現象,利用“遷移”,達到提升興趣的目的。首先,利用熟識的成語進行遷移。成語是現代漢語語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產生于古代文學的相關篇目,又依然存在于現代漢語的語言交際中。如:“投桃報李”語出《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現用來比喻彼此之間的贈送與回報。“浩然之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后泛用以形容正大剛直的精神。“浩浩蕩蕩”本指水勢廣闊浩大。《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后來形容規模很大,氣勢雄壯。現代漢語中很多常用成語與古文學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可以作為紐帶拉近古文學與現代生活的距離,而古文學的實用性也已不言自明。其次,利用古今對照法進行遷移。所謂古今對照法,就是在講解古文學作品的寫作技巧之后,拿出使用相同技法完成的現當代名篇進行對照,讓古今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學習古人藝術技巧的興趣。也可以拿出兩篇寫作內容相同的詩文對比分析,體會古代名家的藝術魅力。第三,用古人體現情操和志向的詩文進行遷移。古人寫詩作文或是體現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或是表現玉壺冰清的堅貞情操,或是弘揚貧賤不移的堅定志向,或是再現厚德載物的美好德行。在教學中,古文學教師就應借助作品有意識地揭示、發掘出歷代詩文背后的民族精神、文化內質,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堅強意志以及面對逆境的的曠達心態和自強信念。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民俗法、文字演變法進行遷移等等。
4.把握最新的科研動態,豐富、更新古文學教學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應始終堅持以“求新”為目標,以“求實”為原則。古文學教師對于所講授的內容要有自覺的學術意識,尤其是文學史上那些重大的文學現象、重要的理論問題、重要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其學術動態,進行學術追蹤,及時融入教學。如果我們的古文學教學忽略了文學史前沿問題的學術追蹤,必將陷入枯燥僵化的境地。例如陶淵明被《詩品》說成“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宋書·隱逸傳》也稱陶辭官是因為“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但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有富查閱了相關文獻資料和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以及陶淵明的《與子儼等書》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陶淵明的辭官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不僅為古文學融入了新的信息和觀點,更為我們打開了又一扇真理之門。
5.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搭建教學互動平臺,實現信息共享第一,借助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果。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可能地傳達豐富的教學信息、就需要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提供這種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以下優勢:將教學內容涉及到的相關背景圖片化、文字化,不僅可以使形象直觀還可以節約一定的教學時間。將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時間敘述圖表化、直觀化,可以使教學一目了然。將部分經典作品的片段圖像化、聲韻化,可以營造豐滿的情感天地。第二,借助網絡平臺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一些資料可全部上網,建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資料信息庫,可以包括電子教案、試題庫、相關信息資料,還可以開展網絡自學和答疑。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擴展學生古文學知識。
- 上一篇:文學多媒體教學思索
- 下一篇:古代文學傳播目的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