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閱讀賞析題答題策略
時間:2022-05-14 09:23:00
導語:古詩文閱讀賞析題答題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全國卷的古代詩文考題分值為32分,其中文言文閱讀題19分,詩歌鑒賞題8分,古詩文默寫題5分。文言文閱讀與詩歌鑒賞題是高考考生考試復習的重點、難點,是提高語文成績的關鍵,現筆者將多年來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古代詩文閱讀鑒賞題應試策略總結如下。
一、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的應試策略
文言文堪稱當代學生學習語文的頭等難題,而高考試題中這部分最難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譯題。文言句子翻譯題是按“點”給分,在做題時考生一定要本著一個“細”字認真答題。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語。2.看看句子有無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如果有,按還原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后的意義用法翻譯。3.逐字翻譯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詞語要根據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詞匯儲備為該詞選一個恰當的解釋。以2009年全國高考II卷的文言文閱讀翻譯題為例.
(1)“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此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詞是“施”、“顛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話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發現此句無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第三,逐字翻譯全句,“施”可譯為“施舍”,“立”可譯為“建立”、“樹立”等,再根據語言習慣,確定為“建起(小橋)”,虛詞“乃”套用它常見的兩種用法:一是表轉折,譯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譯為“于是”、“就”,這里應該是表承接關系。則全句譯為:自認為不能廣泛施舍,致使這人跌倒,于是在種竹處的溝上建起小橋,讓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貧老邪,耋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詞是“其”、“耋齒”、“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一文中學過“而予亦悔其隨之”。“耋齒”則可以聯想“耄耋老人”一詞,可以判定此處意思為“老人”。古人習慣用“發”、“齒”一類的詞表示年齡,比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比室”的“比”在《促織》一文中學過“納比籠中”,意思是“并在一起”,還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鄰”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則全句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詩詞鑒賞題的應試策略下面筆者談談古詩詞鑒賞題的選材規律和應試策略。
(一)選材規律1.體裁以詩詞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為主。3.大多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鑒賞步驟第一步,“五讀”。“五讀”要讀細讀準。
1.讀詩歌題目。僅僅是題目就能提供給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詩歌類別、主要內容、詩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題《軍城早秋》,從題目上可以得到兩個信息:時間和地點。地點表明了作者詩情所起———“軍城”,要寫軍旅生活;而“早秋”一詞與下文的“秋風”照應,反映秋高馬肥季節邊關的緊張意味。由此考生能夠初步判斷本詩的題材和主要內容,進而確定該詩的題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讀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幫助我們大致了解詩詞的語言風格及創作背景。
3.讀詩前小序和詩后注釋。2009年全國I卷中《次石湖書扇韻》一題對石湖、姜夔的注釋不但讓考生了解了該詩的創作背景,還讓考生大致了解到詩歌中的人物范成大歸隱的思想傾向。
4.讀正文。絕句要一句一句讀,律詩要一聯一聯讀;詞要先分上下片,然后按句號讀。(1)判斷每句的表達方式(描寫、記敘、議論、抒情等)。(2)分析詩詞中意象的聲、色、度以及各句所用的表達技巧。(3)分析詩詞意境,把詩詞中的意象聯系在一起,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以想象,感受詩詞意境。(4)根據以上分析,總結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思想感情和寫作技巧。
5.讀考題題干。首先,要明確每題涉及幾問,問的是什么,題干中有沒有提示語;其次,要明確考題是單考一個知識點還是綜合考查。中國古代文化豐富多彩,高考試題選材和考查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但只要考生掌握了應試策略,刻苦練習,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高考古詩文閱讀鑒賞題應試策略。
- 上一篇:詩歌賞析題解題方法綜述
- 下一篇:深究網絡言語對漢語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