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詩歌賞析教學

時間:2022-05-17 03:00:00

導語:深究詩歌賞析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詩歌賞析教學

新課改中《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就是要學生得以徜徉詩海,讓他們對美有一雙"自己的"像水銀一樣發亮的眼睛,這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這樣說,詩歌教學在進行,探究就永不停止。第一輪《唐詩宋詞》模塊的教學基本結束,利用這個機會,簡單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營造詩意氛圍

教師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營造“多彩”的詩歌教學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詩意氛圍。唐詩宋詞之美不言而喻,李白飄逸絢麗、杜甫沉郁頓挫、蘇軾豪放雄壯、李清照婉約含蓄。學生在模塊學習伊始,基本能保證熱情高漲。但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我發現學生會慢慢產生審美疲勞。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反”感多于“美”感,這個結果顯然與我們新課程設置的初衷相背離。所以,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更加主動地進入詩歌的殿堂。首先,創設詩意的語文課堂。

教師可利用音樂,朗誦、視頻、畫作以及自己詩化的語言等多種方式營造詩意的空間,讓學生被詩歌所引領的藝術天地、被教師的詩才所折服;讓學生上講臺誦讀、講解自己課外學得的詩歌,形成良好的學詩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著名詩句來概括總結自己的學習體會,在閱讀寫作中能很好運用詩句的大力表揚,鼓勵學以致用。其次,在課外,班級的或年級性的詩歌朗誦、背誦大賽,讓學生能得到極大的賞識,激勵學詩;鼓勵詩歌創作,可利用校園刊物將學生自創的詩歌、鑒賞詩歌的文章進行刊載;向學生推薦名家詩作鑒賞,拓寬學生視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旦學生“樂知”的興趣被激發出來,詩詞教學事半功倍;充滿詩意的環境則更利于激勵學生學詩,我們要努力創造一切可能給學生營造最好的詩歌教學環境。

二、探究教學方法,讓詩歌教學充滿流動美

詩歌的教學,要使學生感受詩中所描繪的形象,領會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這就勢必要注重優化教學結構的設計,滲透美學教育,從而優化教學藝術,努力提高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有始有終的充滿流動美的生命流程。

(一)讀!讀!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富有鮮明的節奏,講究押韻與平仄,富有音樂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且通過朗讀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很容易把人帶入一個詩化的美好境界,從而激發學生讀的欲望,使其帶著探究的心情去讀。讀詩百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于求成,應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我們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要結合一定的篇目進行朗誦訓練,使學生通過朗誦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題,以達到對作品的真正掌握。比如在教學《將進酒》一課時,就是先要求學生做到發音準確,然后結合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確定朗讀的抑揚頓挫,重音停頓以及速度。班級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朗讀和點評,中間共采取了默讀、齊讀、分段讀、個人讀,品讀等多種誦讀形式,最后自然成誦。整個課堂討論熱烈,學生積極主動,對李白的在詩中傳達出的復雜情感把握得十分到位,學生的朗讀越來越精彩。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理解了詩人情感起伏,更讀懂了詩人一身傲骨,體會了詩意,讀出了詩情詩意,就讀出了真正的詩味。

(二)重視對詩歌“情”的感悟

1、意象是體會詩歌情感的鑰匙。“意象”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個術語。用康德的話說,即“灌注了生氣的形象”,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感受和思考,還要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如學習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學生可抓住“寒蟬”“長亭”這兩個意象。“寒蟬”是悲涼的同義詞,而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而詞中“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融情入景,學生通過意象的把握很容易理解了詩人“無語凝噎”的痛苦。再如《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組合在詞中,三個疊加意象表現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情緒。一個具有落寞、寂寥、懷鄉等復雜情感的天涯孤旅者躍然紙上。詩歌的意象,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也是讀者對詩的審美評價和依據。

2、注重詩歌意境的感悟對意境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把握“情”字,因為情是構建詩歌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在詩歌鑒賞教學中要把握的真諦。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能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感受到詩人情感脈搏的跳動。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月”是詩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我們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入“滟滟隨波千萬里”的“春江花月夜”,去領悟張若虛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喟嘆,感悟這首詩優美的意境,體味詩中灑落在江樹上的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再配上一曲古樂《春江花月夜》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誦中逐層深入,體味意境和情致之美,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