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嘯兒童文學創作特征
時間:2022-05-17 03:23:00
導語:楊嘯兒童文學創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楊嘯20世紀50年代在河北省走上文壇,l957年支邊來內蒙古后,就加入了內蒙古各民族作家隊伍。將近50年來,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嘔心瀝血,先后出版了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長詩、短詩集、寓言詩集、童話集、電影電視劇本等30余部著作,成為內蒙古兒童文學之河中的常青樹。正如楊嘯自己所說:“內蒙古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對蒙古族同胞有很深的感情。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理應關注家鄉蒙古族兒童的成長。為此,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求各種途徑,特別要用蒙古文翻譯出版自己的作品,奉獻給讀者。內蒙古的文學、出版界的朋友們也給予了很多幫助和支持。關心兒童,關愛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由于老作家楊嘯多年來致力于兒童文學的創作,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表現出了獨特的創作特色,2001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最高獎“索龍嘎、薩日納杰出貢獻獎”,這是對這位內蒙古兒童文學之河中的常青樹的最好的見證。楊嘯寫作時力求筆墨通俗淡雅,兒童中篇小說《紅雨》是作者寫于“”時期的一部杰作。英籍女作家韓素音為該書法文譯本作序時說:“1975年當我第一次看到《紅雨》這部影片和第一次讀到這本小說的時候,楊嘯刻畫人物的剛勁筆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說這部作品“筆力精悍,寫得令人信服……通俗易懂,這是一本真實的書”。讀過作品的人都會同意這種評價的。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通過作品傳遞生活的氣息,表現特有的生活韻味,從兒童心理出發,塑造富有兒童情趣少年兒童的形象,通過制造矛盾和懸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楊嘯的創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從創作總體上顯示出寫農村、牧區、草原生活的顯著優勢
作家楊嘯寫的有全國影響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注意把筆觸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內層,從戰爭年代尋找歷史的內涵,從現實生活探求人生的真諦,從兒童情趣展望民族的未來。楊嘯是河北省肅寧縣人,他兒童文學創作的素材大都從河北故鄉生活中攝取,包含了他的親身經歷。懷著對家鄉的眷戀,以寫北方農村生活顯示出自己在兒童文學方面的創作特色。楊嘯的短篇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滿淀》,都是以冀中平原農村生活為背景的。《小山子的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一共十四篇,寫一個機靈活潑、一心為公的農村孩子小山子和生產隊里各種各樣不愛護集體財物、不遵守國家法紀的人與事的矛盾沖突。《荷花滿淀》包括十三個短篇,描寫農村孩子勤勞樸實的好思想、好品質,作品都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和他們對新社會的真摯的愛,又顯示出農村中新思想的成長、舊事物的衰落。一件件平凡小事都寫得有聲有色,有起有伏,豐富多彩而具體動人。在內蒙古和全國兒童文學界引起了重視,并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其他的,如短篇小說《串親》、《二表哥的喜事》等,描寫了解放后新農村中的新兒童,也具有較典型的特色。1957年以第一志愿支邊到內蒙古工作后,他又深入到草原、沙漠,去熟悉牧區兒童的生活。他站到了當時人數很少的兒童文學行列中,努力地邁開急速的步伐。他的《鷹的傳奇》三部曲《(覺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巒》、《憤怒的旋風》),共六十萬字。作品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內蒙古草原上小奴隸莫日根等在苦難斗爭中的不平凡經歷,真實地反映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代蒙古族干部的成長。小說所描繪的有聲有色、如火如荼的敵我斗爭,所塑造的不屈不撓、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都使讀者感受到歷史的顫動和時代的變遷。所以,《中國當代兒童文學史》稱:“楊嘯的《鷹的傳奇》三部曲開啟了兒童‘長篇系列小說’的先河;并以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傳奇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受到讀者歡迎。”楊嘯其他的反映治沙造林的中篇小說《綠風》和反映山區、草原兒童美好心靈的短篇小說《青翠的松苗》、《小獸醫其其格》、《小松樹》等,也是反映沙漠、牧區生活的較典型的作品。事實上,“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內蒙古三代作家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寫農村、牧區、獵鄉的各民族兒童。這些作品,由于適應農村、牧區兒童的審美趣味而受到全國絕大多數小讀者的歡迎……對于城市的小讀者,他們從中呼吸到鄉間山寨的清新空氣,感受到農夫牧民的淳樸品質,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也會獲得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正如張錦貽所說:“自然,寫農村、牧區、獵鄉,并不只是指作品的題材內容,作品的結構形式與語言表達必然是與之相一致的。所以,內蒙古兒童文學的這一優勢,從創作角度表現為區別于其他省、自治區的鮮明的獨特性;但從讀者對象的接受角度,則又表現為普遍性。這兩個方面是對立的統一,正好證明由于這一優勢而產生的藝術生命力是強大的。”而楊嘯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通過引人入勝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少年兒童的形象
楊嘯力求通過作品傳遞生活的氣息,表現生活的韻味。他注重提煉引人入勝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少年兒童的形象,歌頌農村變革中新人新事新風尚,反映時代風貌和50、60年代人們正直無私、一心為公的淳樸的精神狀態,重視通過作品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兒童系列短篇小說集《小山子的故事》是楊嘯的成名作,作家在這組故事中塑造了小山子這個人物形象,這在60年代中國北方農村兒童中富有典型的意義。作家通過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把小山子熱愛勞動、勇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熱愛集體的形象刻畫出來:為了堵住那些讓他捎東西的人的嘴,他背著兩個大西瓜走在驢車的后面《(小驢車》);為了讓老順奶奶的豬不再糟蹋社里的莊稼,他給豬喝了酒《(老順奶奶的豬》);看見三槐叔打過一次馬,就連做夢也夢見他對牲口不好《(月光下》)……這些小說寓理于趣,通過帶有諷刺幽默性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很好地表現了兒童的天真和他們對新社會的摯愛。小山子的形象深受讀者歡迎。他本人也因此被同行們戲稱為“小山子”。再如在《鷹的傳奇》中,作者根據兒童的審美心理,通過生動細膩的情節描寫,塑造了不屈不撓、大智大勇的英雄莫日根的形象:從遠處山坡上沖下來,抓一條青花蛇;治住了正在揪打桑杰扎布的王爺和管家的小崽子;用會玩把戲的小黑狗阿日巴拉跟王爺崽子巴雅爾換了一支嶄新的盒子槍和20發子彈;青年莫日根在夜幕沉沉的草原上使數千匹馬鋪天蓋地的向趴伏在草叢中的王府伏兵沖過去,從而救出了被綁在大榆樹上的那順爺爺;莫日根和騎兵支隊用火燒蘑菇灘,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兩千多匹軍馬。對于《紅雨》這部作品,正如有的論者所說:“《紅雨》這部作品,雖然產生在那樣的年代,但作者并沒有按照當時的模式去寫什么‘走資派’和向‘走資派’奪權,也沒有按照‘三突出’的框子把小主人公寫成比所有人高明的、完美無缺的‘神童’,而是寫了一個帶有幾分稚氣的農村少年在老一輩培養教育下的成長。他的對立面是一個搞迷信活動謀財害命的巫醫。這樣的題材,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作品通過生動感人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節塑造了少年赤腳醫生紅雨的形象。比如,為掌握真本領,他刻苦學習,在自己身上苦練針灸,長途跋涉向老中醫求教,還攀上人跡罕至的峭壁去采藥,為滯針“急得夠戧”等。通過這些真實感人的情節,把紅雨勇于挑戰自我,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戰勝重重困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些思想品質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三、從兒童心理出發,制造矛盾和懸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楊嘯擅長講故事,設懸念。《紅雨》一開頭便展示了農村生活的現實:社員們熱火朝天地在水利工地上奮戰,大梁工程的“總工程師”石匠爺卻病倒了,大家抬著他到幾十里外的縣城醫院就醫,卻迎來桑大夫“一盆冷水”。開局便以戲劇化手段推出農村缺醫少藥、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勞動的嚴峻現實,引出紅雨當“赤腳醫生”的情節,之后紅雨在學醫和治病的過程中屢經風波,而紅雨一次又一次地戰勝困難。如:隊長通知要18歲左右的才行,紅雨便一個勁兒跟隊長磨叨“誰要嫌俺的個兒小,讓他揪著俺腦袋往上拔拔”,把眼兒一眨,立刻又來了主意,在“左右”二字上做文章。作者將極其平凡的日常生活編織得起伏多變、妙趣橫生。再如紅雨為替石匠爺治病,聽說一位老中醫醫道高明,卻不知他的地址,正擔心能否找到,卻在渡船上巧遇老中醫,熱心腸的他還替老中醫撈起落水的小鐵盒(盒中裝有紅雨所要的秘方)。再如《鷹的傳奇》第一部中的“巧用金蟬脫殼計”“、小奴隸行刺王爺府”都是在故事的深入發展中插入悖反情節,制造矛盾和懸念,使后果難以預測,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所以“,作家站在社會和人生的高度,鳥瞰兒童天地的種種情狀,將萬象紛呈的社會生活濃縮于兒童生活的描寫和兒童形象的塑造上,就能開拓出題材的新天地,對生活作出藝術的鋪排,作出獨特的發現和思考,……使兒童人物的個性和感情得到真正的發揮,使兒童文學作品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給人以雋永的回味和較多的審美享受。”
- 上一篇:村鎮季度情況報告
- 下一篇:縣長在黨組織電視電話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