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教育思想與方法詮釋

時間:2022-05-18 05:33:00

導語:荀子教育思想與方法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荀子教育思想與方法詮釋

荀子是博學多才的偉大教育家,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是先秦最后的一位儒學大師。他終生為師授業,在學術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學者們尊稱他為“最為老師”,并在當時最高學府稷下三任學宮“祭酒”,是實至名歸的學派領袖。他融合諸子學術之精華,窮其一生鉆研教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面對這份寶貴財富,我們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攫取其合理內核,對探索現代教育改革和實踐是頗有裨益的。

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1.安邦理民,教育興國荀子認為,教育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安危、榮辱。在他之前沒有人把教育提到這樣的高度。荀子說:“國將興,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保ā洞舐浴罚┳饚熤馗稻褪箛曳钯囈酝菩?,賤師輕傅勢必致法令荒廢。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德才兼備、安邦定國的濟世扶危之才。“欲修政美偽,則莫若求其人。”(《君道》)“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保ā冻上唷罚翱谀苎灾?,身能行之,國寶也?!保ā洞舐浴罚┸髯舆€論證了教育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說“:不富無以養民,不教無以理民性?!娫唬骸嬛持讨d之’,王事俱矣?!保ā洞舐浴罚┩ㄟ^教育調理民性,在注重提高物質生活的同時,加強對全民的教育,王事才能完備。他還認為教育可以從精神上武裝民眾,使百姓同心協力,眾志成城,抵抗外辱,增強國力,則外敵不敢入侵。“不教誨,不調一,則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不敢攖也?!保ā稄妵罚┸髯訉⒔逃c國家的命運聯系起來,是很有政治遠見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科教興國頗有相似之處。

2.化性起偽,棄惡從善儒家對人的本性有不同的認識??鬃诱J為,人性先天相近,后天產生差異。孟子認為性本善,惡是后天環境造成的。荀子則以性惡論而驚世駭俗,改變的方法是“化性起偽”。“性”指人性的先天自然屬性“,偽”指后天環境影響和主觀努力獲得的品質,性惡而向善轉化的決定因素是教育,即通過后天的努力去惡從善,強調了教育的作用。荀子說:“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性偽合而天下治。”(《禮論》)將性與偽比喻為素材和加工的關系,兩者互為作用,相輔相成。有自然材料才能進行精美加工,沒有精美加工的材質也只能保留原始的本色。人的本能和人的努力相結合,才能完成由惡向善的轉化,才能成全圣人的名聲,天下才能得到治理?!盎云饌巍钡恼擖c,是荀子教育學說的精髓,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3.學而知之,改變命運荀子主張“學而知之”,認為教育可以產生“移質”作用,改造人性,給人的學習提供了自信心和動力。他說“:人積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積禮義而為君子……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保ā度逍А罚┸髯臃磸退v的“積”,指的是接受教育和主觀的不斷努力。接受教不僅能掌握謀生手段,還能使人由愚昧轉化為智慧,由邪惡轉化為善良,進而改變個人的社會地位?!拔矣v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儒效》)“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保ā锻踔啤罚┸髯诱J為,普通人通過接受教育和學習,是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可以使“庶人子孫”變為“卿相士大夫”,這一思想直至今天依然有著極大的誘惑力和煽動性。

二、教育的對象和途徑

1.全民施教,全民選才荀子認為,“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勸學》)。個人要想成為博才多能的賢能之士,就要先從做讀書人開始,直至圣人為終結。統治者不僅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更要重視對人才的任用,做到“取人有道,用人有法”(《君道》)。欲廣攬人才,除選用精英外,勢必要向全民施教,從全民中選拔人才。荀子的全民教育思想取法于孔子的“有教無類”,但又有所發展。荀子認為,辦學校的目的就在于傳道解惑,教人育才。他說“:立大學,設屏序,修六禮,明七教,所以道之也。”(《大略》)他指出,“勸教化”是“鄉師之事”,“本政教”是“冢宰之事”,“廣教化”是“辟公之事”(《王制》),把教育看成各級官吏的職責[1]。而教育的對象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人是否能得道成才不在于出身,而取決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坝谠剑暮阎?,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保ā秳駥W》)無論何種人在他們剛出生時,本來是沒有什么差異的,但長大以后成就各異,這完全是由于他們所受教育的不同決定的。

2.隆師益友,師禮并論荀子倡導尊師重教,破天荒地將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天、地、君、親相并列。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師者,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保ā抖Y論》)禮有三個本源,天地是生存的本源,祖先是種族的本源,君師是治國的本源。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人們無法安寧。荀子不僅將君師并列,而且將師與禮相提并論。他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修身》)在他看來,禮是最高的社會規范,是糾正人的思想行為的準則?!岸Y”的觀念和行為是通過教育形成的,是由教師傳授的。教育是改造民性的必要手段,“不教無以理民性?!保ā洞舐浴罚吧蠠o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保ā锻踔啤罚]有教師的教育,便會使天下發生動亂。荀子還十分強調環境熏陶對學生成長的作用,必須慎重擇友?!捌シ虿豢梢圆簧魅∮?,友者,所以相有也?!保ā洞舐浴罚肮示泳觿t必擇鄉,游則就士,所以防邪僻求中正也?!保ā秳駥W》)跟賢師學習,所得到的是堯、舜、禹、湯的道理;與益友相交往,所聽到的是忠誠、信用、恭敬、禮讓的行為。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無形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加之自身不懈的努力,就將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教育的方法

1.行高于知,善假于物荀子認為,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歸宿,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他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保ā秳駥W》)人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難,要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排憂解難,才可謂所學者有所用。他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勸學》)真正的知識要在用中獲取,也要在用中得到體現。

2.虛壹而靜,鍥而不舍“虛壹而靜”源于《管子•心術》等篇的常用術語。意為“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即要排除一切外物、感覺與欲念的干擾,使“心”保持絕對的虛靜專一的狀態,以使“精”或“神”進入“心”這個“館舍”(《管子•內生》)荀子給這個術語賦予新的內容,“虛”,指虛心;“壹”指專一;“靜”,指不受干擾。即排除一切雜念,專心無二地求取新知識。荀子十分重視積累的作用,并強調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保ā秳駥W》)荀子從“積”中感悟到量變可以達到質變?!绑K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保ā秳駥W》)他認為,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鍥而不舍地追求,人可以從稚嫩無知進入到一個聰慧智者的境界[2]。荀子這里涉及學習的習慣、性格和意志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意義。

3.啟發誘導,譬辯結合荀子倡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他要求學生要能舉一反三,反對死背硬記,主張思索以通之。他主張老師要循循善誘,尊重學生的獨立精神,慎重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要不問而答,也不要問一答二?!安粏柖鹬^之傲,問一答二謂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勸學》)老師應針對學生的疑難問題,問答有節,像音響相應。荀子建議采用“喻”、“譬”、“辯”的教學方法,“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欣、芳薌以送之。”(《非相》),教師要以形象的比喻,生動的事例,通過具體的形象來曉諭一些道理與事物,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獨立思索。他還提倡在教學中運用辯論的方式,“辯則速論”,“辨說足以解煩”(《非相》),他認為“君子必辯”,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展開論辯,明是非,獲真知[3]。這些教育方法與現代教育中所倡導的發揮學生主體能力的教育理念頗為接近,可以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所借鑒。

荀子雖然距我們兩千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借鑒價值。荀子把教育提高到安邦定國的高度,認為教育可以使人棄惡從善,改變命運;主張全民施教,隆師益友的人才培養途徑;提倡學以致用,鍥而不舍,啟發誘導等教育方法,仍值得我們汲取和發揚。對荀子教育思想和方法進行重新解讀,對于推進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改革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