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美國文化傳統透析

時間:2022-05-22 08:36:00

導語:早期美國文化傳統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早期美國文化傳統透析

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作為民族文化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學則是“民族國家形成主體文化傳統的關鍵因素,是構成民族歷史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1](導言)要理解和追溯美利堅民族文化傳統就不能不考查美利堅民族形成過程中作為重要集體記憶的載體———早期美國文學。本文將通過對早期美國文學代表作品的分析來探尋美國文化傳統中崇尚個人自由、宣揚民主和平等、倡導務實和追求財富等理念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一、崇尚個人自由

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的文化傳統可謂源遠流長。如果從1620年“五月花號”駛抵普利茅斯算起的話,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當初的北美移民大多數是因逃避宗教和政治迫害及階級壓迫而歷經千辛萬苦從歐洲來到北美大陸的。他們中很多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希望在“新大陸”上開創一片屬于自己的自由天地。可以說,個人自由是當時北美拓殖者們的共同追求。這一追求在早期美國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來自賓夕法尼亞殖民地的杰出律師約翰•迪金森(JohnDickinson)就于1767年底至1768年初在費城一家報紙上連續發表了四篇題為《賓夕法尼亞農民來信》的系列文章。他極力主張個人自由,認為北美民眾需要“讓這樣的真理永遠寫在心中:不自由,就無幸福可言。”[2]P1371768年他在愛國歌謠《自由之歌》(“TheLibertySong”)中也表達了對個人自由的向往:“‘我們生于自由也將生活在自由里……’”。[3]由此可見,自由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另外,作為當時北美個人自由代言人的托馬斯•潘恩(ThomasPaine)于1775年7月譜寫了一首愛國詩歌《自由之樹》(“LibertyTree”)。他在詩歌結尾號召人們行動起來以“捍衛自由女神所賦予他們的‘自由之樹’”。[3]而發表于1776年由托馬斯•杰斐遜主筆的《獨立宣言》則宣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該文系統地闡述了人的自由和自然權利等方面的問題,正緣于此,馬克思稱其為“世界上第一部人權宣言”。

早期美國文學不但提倡崇尚個人自由,而且還有作家探討了自由的內涵。作為馬薩諸塞殖民地總督的約翰•溫斯羅普(JohnWinthrop)曾主張建立開明的貴族專制統治,讓民眾充分享有民主和自由,但是這一設想遭到了殖民地法院的彈劾。為了給自己正言,他在法庭上做了關于自由的著名演講。后來該演講收錄在他的《日記》(TheJournalofJohnWinthrop)里。溫斯羅普認為自由有兩種:一種是無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這與禽獸無異;另一種是“文明或聯邦”(civilorfederal)自由,這是受到道德和政治法律法規約束的自由,只有這種自由才能使權威“揚善懲惡,維護正義和忠誠管理”[4]P233此演講不但平息了民眾對他的誤解,讓他繼續擔任總督,而且還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自由觀念。

二、宣揚民主和平等

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往往決定了該民族的“民族性格、精神面貌和道德水準,決定著社會是否能夠穩定和發展”。美國社會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觀既包括個人自由也包括民主和平等。每當談及美國的民主和平等,最為世人所熟悉的當屬《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兩個歷史性文件,因為它們充分描述了美國人所熱衷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以及三權分立等政治觀念。但是這兩部歷史性文件并不是北美殖民者最早言及民主和平等的文獻。早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乘坐“五月花號”抵達北美“新大陸”之前,他們就在甲板上簽署了一份《五月花號公約》(TheMayflowerCompact),上面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強基督教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譽,我們漂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的被公認為是對這個殖民地全體人民都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4]P182這份文書開創了一個先例,即人們可以以自治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生活,社會秩序的建立不再由權威說了算,而是通過公議的契約來組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埃里克•方納(EricFoner)就認為它是“美國歷史上最早的對于民主意識的表達。”[6]P9在《五月花號公約》之后的早期美國文學中也有不少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論及民主和平等的觀念,約翰•克雷夫科(JohndeCrevecoeur)就是其中一位。他生于一個法國貴族家庭并于1759年來到北美大陸,后來成為了一名自由自立的美國人。在1774年前后,克雷夫科就開始撰寫系列散文來描繪北美殖民地的社會面貌和風土人情。后來他把這些散文改為書信并以《一個美國農夫的來信》為題在英國出版。通過這十二封信,他熱情洋溢地向英國讀者介紹了北美“人人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這里沒有貴族,沒有宮廷,沒有國王,沒有主教,沒有那一小部分掌握著極大的無形的權力的人”。[4]P641在第三封信中,他提出了“美國人是什么樣的人?”這一歷史問題并且回答道,美國人在“目前世界上最完美的社會”里,恢復了人的真正的尊嚴與自信,美國人是獨立自主而自給自足的農夫,其農莊給予了他在舊世界無法得到的自由和平等。[4]P642克里夫科謳歌了北美大陸的民主平等和豐饒富足,點燃了北美民眾向往自由的渴望,鼓舞了他們爭取民主和平等的斗志,而他所提出的“美國人是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也將永載史冊。潘恩可謂早期美國文學中宣揚民主和平等思想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于1776年1月出版的《常識》一書以嚴謹的邏輯闡明了北美大陸與英國以及歐洲之間的關系,強烈表示北美人民不應再與英國保持“兄弟”關系。他號召大家要積極行動起來爭取民主和平等,要為獨立的宏偉事業做戰斗準備。[4]P698-699這為北美的獨立戰爭奠定了輿論基礎,也為《獨立宣言》這部重要的政治文件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三、倡導務實和追求財富

在美國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以皮爾斯、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的思想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尤為突出。實用主義講究務實,注重腳踏實地的動手精神,主張以目標明確、行為具體和效果實際作為人們活動的一般準則。其實這一文化理念可以追溯至北美拓殖之初。早期的北美移民大多是清教徒,他們受到了加爾文主義的極大影響,不注重理論的鉆研而熱衷把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可以在早期北美清教文學和啟蒙文學中得到印證。如果說文史哲所追求的是真善美,那清教文學中的美就是“有用與規律”。[7]P16所謂有用就是指文學作品應以個人救贖為目標,而規律就是由上帝制定的人間生活秩序。到了北美啟蒙文學時期,世俗的清教主義者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也做出了文學講究實用的論斷———“只有有用的東西才是好的或美麗的。”[7]P31富蘭克林的《窮理查德歷書》(PoorRichard’sAlmanac)中的諸多務實格言,如“時間比金錢更重要”和“自助者,天助之”,對當時北美移民們有很大的啟蒙作用。而其《自傳》(TheAutobiography)中也寫道:“生活秩序意味著為每件日常事務留有一定的時間。”[4]P581為此,他自定了十三條美德,并要求自己每周著重于其中一條,每年循環四次,如此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完善。這可謂是倡導務實的實用主義行為準則的最佳例證。除了倡導務實外,早期美國文學還不乏提倡追求物質財富思想的作品。這或許要歸因于當時人們的清教背景和艱苦的生活條件。清教徒們為了證明自己就是“上帝的選民”而辛勤勞作,以豐碩的勞動成果來得到上帝的“救贖”。再者,為了生存和發展,面對北美“新大陸”豐富的資源,他們顯得野心勃勃,向往富裕充足。克里夫科就曾寫道:“那些北美的移民們此前會認為兩百里地的尺度過長,而如今卻不再這樣想了。他們接觸到這塊新的土地,立即增長了自己的勇氣和力量。他們拋下進入美洲之前的舊計劃,開始了此前認為是妄想的新計劃。可以肯定,新移民族們的這種改變時在他們踏入北美土地以后出現的,他們很快便入鄉隨俗了。”[8]P6克里夫科在這里指明了早期殖民者擁有積極謀利的動機。富蘭克林在《窮理查德歷書》的序言“致富之路”(TheWaytoWealth)也強調了財富的價值,并認為節儉和勤勞是獲得財富的最佳途徑。[4]P493-498當然,追求財富并不是早期移民者唯一的目標。溫斯羅普在題為“基督慈善的典范”(“AModelofChristianCharity”)的布道中就談到不能為了物質繁榮而放棄精神追求的觀點。[4]P215被視為物質成功典范的富蘭克林在強調財富和勤勞的價值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獲得財富的行為務必遵循特定的道德準則,因為這是成功地追求任何目標的先決條件。

四、結語

作為集體記憶的早期美國文學作品對美國文化傳統的形成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憑借著崇尚個人自由、宣揚民主和平等的政治文化傳統,美國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而倡導務實和追求財富的文化傳統讓美國在建國后,尤其是在西進運動中,創造了日后崛起所需的豐富物質條件。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美國文化傳統中的個人自由并不包括黑人奴隸和婦女的自由,后雖經過內戰和民權運動,黑人和婦女取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是美國社會至今仍然存在著種族歧視;美國早期的民主和平等只是針對有財產的男性白人而言,少數族裔和婦女并沒有選舉權,直到十九世紀后半葉他(她)們才陸續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倡導務實和追求財富的文化傳統讓美國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并于二十世紀初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但是美國卻面臨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和拜金主義等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