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悲劇思索

時間:2022-05-23 04:42:00

導語:語言的悲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的悲劇思索

語言做為人生存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最重要的橋梁,是個體生存的必然追求,然而“語言對語言者初衷的背叛”,使得交往陷入絕境,語言的獲取與失去成為了等式,《沒有語言的生活》在語言的追尋路途中,經歷了從無語言——有語言——失去語言的路徑。然而語言的獲取與失去卻在同一時間完成,構成了語言悲劇的等式的兩邊。在這一個過程中,語言逐漸揭示生活的本來面目和事實的真相,人便帶著迫切探尋真相的勇氣和對未知真相的恐懼在語言悲劇的等式結構中陷入絕境。語言無法建構和維護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尊嚴,既然語言不能反抗語言,那么沒有語言就是語言最好的詮釋和解答。人在價值和尊嚴的失落中通過對語言的美好理想和追求的毀滅,來避免和反抗語言的悲劇所造成的心靈的深深的絕望。

語言的獲取與失去之所以能在同一時間完成,是語言本身所具有的悲劇性決定的。語言的悲劇性起源于兩個事實:1.“語言用于交流”;2.“語言對語言者初衷的背叛”。為在社會中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實現人與人心靈的溝通,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和尊嚴,語言成為了人與人在交往中的必然要求。然而事實是語言并不能真正建構人的價值和尊嚴。語言所帶來的是阻隔和巨大的破壞。《沒有語言的生活》中,面對他人的疏離和破壞,面對三個殘疾人之間語言傳達的困境,帶著對語言的極度追求和對生活的恐懼,王老炳一家遭受了無辜的災難,陷入了生存的悲慘境況之中。他們一步步的做出妥協,最后只能到河對岸挖祖墳蓋房子,遠離村里的人們,去尋找一個無需語言交流的幸福世界。但自從蔡玉珍被強奸后,他們這種愿望破滅了,然而對于語言的追求卻更強烈了。在這里,《沒有語言的生活》用一個不可能成立的事實向觀眾展示了語言本身的恐懼和驚慌,那就是啞巴蔡玉珍一生中說過的兩句話:“你殺了我吧”“我要殺死你”。語言是她的理想,是她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去實現的最大價值。然而從她的嘴巴里好不容易憋出的兩句話,卻傳達了一個怎樣的信息呢?語言的獲得卻恰恰剝奪了她運用語言的權利。這兩句話將她拋入了一個與內心世界完全悖離的境況。于是她等待孩子的出生。孫子王勝利的到來象征著一個完整的語言符號的出現。

他們終于獲得了強大的語言武器,他們知道“他能戰勝一切他能打敗這個世界”,他們能通過這個武器建構自己的價值和尊嚴。然而事實是王勝利的出現卻將他們從勝利的塔頂拋入了絕望的深谷。在王勝利出現之前,他們還有選擇的權利,還有一個戰勝這個不能交流的世界的強烈希望。“無辜的災難是悲慘的而不是悲劇性的”,這個時候悲劇還沒有產生。王勝利就像一個語言的代碼,引領著這一家人走向悲劇,他的出現將阻隔和破壞推向了極致。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他們每個人給孩子各取了一個名字。他們便是在這個時候在語言上肢解了王勝利。王勝利從各種不同的稱呼中感到憤怒和欺辱:“好像我是兩個人似的?!彼邦^一次被他們古怪的動作和聲音嚇怕了。他的身子開始發抖,隨之嗚嗚地哭起來”。在他們認為的最后的勝利中,很多的不幸開始由他們自身來傳達,是他們自己將勝利和幸福感肢解了。王勝利將學校里的歌謠帶回家中,在爺爺的一頓痛打后,王勝利迷惑了:“我該怎么辦?”“從此后,王勝利變得沉默寡言了,他跟瞎子、聾子和啞巴,沒有什么兩樣”。蔡玉珍“一個勁地想我以為我們已經逃脫了他們,但是我們還沒有”。而這一回,并不是外界所造成的,是由他們內部生發出來的悲痛感。而這種悲痛感使他們意識到他們徹底的失敗了。既然語言不能反抗語言,那么沒有語言就是語言最好的詮釋和表達。語言的背叛讓他們在獲得語言的同時便又進入一個更為絕望的失語的狀態中,讓悲劇剛剛形成便達到了高潮。

王勝利的沉默用來對抗語言所造成的傷害,他們一家人通過對語言追求的美好理想與愿望的毀滅,都是語言繼續的方式。悲劇精神不是表現為絕望,而是表現為戰勝這不可戰勝的絕望的堅定的勇氣。就這一點而言,《沒有語言的生活》在悲劇的領域并沒有更多的深入,沉默更多的表現為一種順從,表現為對語言的放棄。“從此后,王勝利變得沉默寡言了,他跟瞎子、聾子和啞巴,沒有什么兩樣”,這最后一句話直白地表明了作者的意圖,卻在更大的程度上削弱了悲劇的力量。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表明了語言本身所具有的悲劇性。

王老炳一家在沒有語言的交往中,面對他人的疏離和破壞,面對三個殘疾人之間語言傳達的困境,帶著對語言的極度追求和對生活的恐懼,在擁有語言后的傷痛中徹底絕望了,并最終放棄了語言的追尋,用無語來反抗語言的傷害。對于他們,語言所造成的失語又何嘗不是一種“巴別”的幻滅。巴別塔成了語言悲劇的一種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