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視野下傳統文化保護與繼承
時間:2022-05-24 11:17:00
導語:文化安全視野下傳統文化保護與繼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全球化大潮的沖擊下,保護和傳承自身的傳統文化藝術,發揚自身的文化傳統既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我國文化戰略的重要舉措。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藝術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對民族的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國各地應積極保護和傳承好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發揚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進而加強我國在全球化中的競爭力,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一、從文化安全視角下審視西方強勢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挑戰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國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價值觀不受威脅,可以自主地選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能夠預防和抵制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蝕、破壞或顛覆,以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尊嚴的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安全問題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并逐漸上升到影響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列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化之所以出現“安全”問題與全球化進程中的“雙刃劍”效應以及西方發達國家極力推行文化霸權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行為有直接而密切的關系。
1.“全球化”引發的文化安全問題在當代,全球化的進程是客觀的、不容置疑的事實。“全球化”這一概念首先指向的是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進程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圍內的交通、通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程度和范圍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環境和文化的發展。全球化引發的種種矛盾與問題說明全球化不僅是一個經濟命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命題、文化命題。全球化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倫理觀念、國民品性以至審美情趣,都會產生難以估計的影響。而西方發達國家則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以多種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價值觀念,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安全、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形成沖擊和挑戰。
2.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理論及其影響“文化霸權”的概念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的創始人安東尼奧•葛蘭西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這一概念在被引進到文化研究領域后,一般是被用來解釋文化的性質、政治意義以及文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等問題的。葛蘭西之后,在西方社會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文化霸權理論。一方面,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學說和理論大多帶有濃厚的西方中心論的色彩,即使在對當代西方社會進行批判、反思和質疑時,依然是把西方的現代化及知識體系視為最基本的思想空間,從未超越西方中心論、優越論的范疇。另一方面,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學說和理論大多帶有較為強烈的“文化至上”的思維理念,他們大多都把文化看作是社會發展、變遷的基本力量,把文化置于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尤其是在面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最根本的“商品化”問題時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或逃避的態度。無論西方的文化霸權理論以何種方式表現,也無論他們是批判、否定,還是支持、肯定文化霸權,其實質都是在支持西方中心論,在客觀上是暗合西方霸權主義的理念及其價值觀的。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中心和主導下的全球化進程中,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弱勢民族國家對于西方文化霸權主義所采取的經濟加文化侵略的模式及其所帶來的顯性社會后果都已有了相當的警覺。實質意義上,文化霸權理論最終是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在全球化時代,具有霸權意識和霸權行為的國家始終都會把“文化力”作為一種可以操控的文化資源,并使之成為有效實現國家利益的特殊手段,文化霸權理論也不例外。因此,文化安全問題的產生并非偶然,是全球化和西方霸權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陜北地區傳統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現狀
陜北,地域上包括陜西省北部的延安、榆林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它東臨黃河,與山西一河相隔,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毛烏素沙漠接壤,西接甘隴、寧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向南通往關中。自古以來陜北為中國農牧交界的戰略要沖,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在這里交融結合。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這塊神奇的黃土大地上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各種民間藝術和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動聽的民歌、激越奔放的大秧歌、古樸粗獷的剪紙、淳厚動聽的陜北說書以及各種婀娜多姿的民間舞蹈等等,不僅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濃郁的生活氣息、熾熱的思想感情、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還保存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古老的民族藝術特色。這些寶貴文化遺產不僅具有重要的社會歷史、科學、教育和藝術價值,而且這些優美的傳統文化孕育了陜北人民勤勞質樸、熱情豪爽、熱愛本土的文化傳統。
1.陜北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人狀況陜北蘊育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藝術,但近年來陜北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狀況不容樂觀。目前,陜北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人普遍年齡較高(平均年齡在58歲以上),平均文化程度較低(初等教育以上學歷者僅占12%)。其傳承方式極其落后。陜北民間藝術的傳承基本是血緣傳承、師徒傳承、婚配傳承三種方式。其共同特點是口傳心授,很多原生態的民歌手、剪紙藝人、民間舞蹈的傳承人大都接受過很少學校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傳承過程基本是在傳“形”的過程中,反復模仿,得以再現。如早期陜北很多說書藝人大多是盲人,他們大都不識譜,在沒有樂譜且文字能力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就是通過口傳心授,以內心領悟來體味其中韻味,傳者口唱、承者聆聽,然后再模仿再現。
2.陜北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門類豐富多彩的陜北傳統文化藝術可以劃分為陜北民歌、陜北民間舞蹈、陜北民間曲藝、陜北民間工藝和陜北民俗文化五個大的藝術門類。陜北民歌按演唱內容、形式和體裁大致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信天游、小調三個大類。陜北人用歌聲表達其喜怒哀樂,在黃土高原之巔、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在親朋好友舉辦的酒席上,隨處可以聽到陜北人的民歌。陜北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曲調繁多。它是陜北人民意識形態的外界投影,也是黃土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陜北民間舞蹈得形式有近百種,常見的表演形式有秧歌、霸王鞭、腰鼓、踢場子、龍舞、獅舞等。其中以秧歌和腰鼓最為普及和具有代表性,形成了以秧歌和腰鼓為主體的群眾性民間舞蹈活動。每逢春節和正月十五前后,陜北各地均組織秧歌活動,當地俗稱“鬧紅火”、“鬧秧歌”,使廣袤的黃土大地沉浸在歡樂喜悅的氣氛之中,幾乎是“村村鑼鼓響,人人喜洋洋,扭起秧歌打腰鼓,豐收歌兒滿山鄉。”豐富多彩的陜北民間舞蹈,是研究、保存、繼承、發展陜西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和西部人文資源的珍貴史料和活化石,也是我們開發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要人文資源。陜北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曲藝表演形式,它們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數百年、上千年的發展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陜北民間曲藝藝種主要有陜北說書、陜北二人臺、陜北碗碗腔、陜北道情等。這些民間曲藝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民間曲藝的曲目大部分經過藝人反復地口頭加工,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而民間曲藝藝人也在迅速減少,有些藝種面臨失傳的危機。民間手工藝是十分珍貴的文化資源。陜北的民間手工藝品類繁多、技藝精巧。陜北的民間工藝主要有:剪紙、石雕、刺繡、面花、泥塑、民間畫等。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機器生產極大地沖擊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發展,很多民間手工藝面臨逐漸消失的困境。豐富多彩的陜北民俗活動散發著濃郁的民族活力和鄉土氣息。有神秘古老的祭祀儀式,也有歡天喜地的民俗匯演。陜北最多的民俗活動就是廟會活動,廟會是村民們主要的休閑娛樂活動場所。春節是陜北民俗文化展示最全面、最繁榮的期間。陜北被稱為中國春節的十大狂歡地之一。轉九曲、耍水船、壘火塔塔、玩火判,再加上春節鑼鼓喧天的大秧歌,陜北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極盡張揚。
3.陜北傳統文化藝術地保護傳承狀況近年來,陜北地方政府開始保護傳統文化,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2005年,當地文化部門對陜北的民族民間藝人(傳人)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并對調查資料進行了建檔保存。2006年積極審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榆林小曲、陜北大秧歌、洛川蹩鼓、安塞腰鼓、陜北說書、安塞剪紙、黃帝陵祭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6年以來逐步展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人員培訓、網絡平臺的建立、遺產的收集、紀錄、整理等工作。這些舉措使陜北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狀況得到了全面改觀,但其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一是管理機構尚未形成,缺乏上級專業組織的幫助與指導。缺少自上而下的規范管理,基層現有的一些組織管理力度不夠。基層協會組織,缺少本專業干部和專家級人才,對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不夠,合理開發利用的市場意識和政策條件欠缺。若長此下去,傳統的文化資源不僅會慢慢丟失,出現潛在的斷層,而且也將喪失一個弘揚民族工藝的文化市場。所以,加強民間工藝的保護,有著長遠的戰略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瀕危品種保護和傳承人培養的問題有待解決。對于瀕危程度較高的藝種,從傳承人和資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的保護措施還不到位。由于目前的傳承處于自覺自愿狀態,以及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間工藝特有的制作周期長、費工費力等,致使參與者不多,傳承人匱乏,尤其是年輕一代,更是鮮有問津者。尚未形成一個民間文化的傳承群體。可以說,民間文化的傳承在人才資源上出現了斷層。三是市場意識和規模化生產有待提高。近年來,安塞、綏德等縣區積極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在將其產品投入市場方面,做了初步的嘗試,具有一些經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陜北整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缺少規模性和影響力,還沒有進入大市場良性循環領域,仍然滿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三、對傳統文化藝術保護傳承的幾點思考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如何保護和傳承好傳統文化藝術,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從陜北傳統文化的擁有量和其保護狀況看,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各地應該綜合自有資源,加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挖掘、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鞏固和發展先進文化。第一,改革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傳統文化管理制度。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首先要做到保護與管理相結合,必須建立一套保護、傳承的有效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政府應逐步實現“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要加大對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培養力度。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應努力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體制和良好高效的運營機制。要加強分類、分級管理。對消費性的傳統文化藝術,政府應遵照市場規律要求,依法管理,規范運營,使其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第二,強化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雖然,近年來,國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但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還相當薄弱。傳統文化根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而且往往是經濟落后區域其傳統文化受現代文化沖擊較少,傳統文化保護得比較完整。因此要加大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喚起普通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傳統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最終也必須依靠大眾來保護。應該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并喜愛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同時也調動他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第三,將民間藝術滲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為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培養后備人才。在當前素質教育中,把民間藝術教育滲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素質,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一批傳承民間藝術的后備人才。可以滲透到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美術課中,也可以通過在高校設置學修課等將民間藝術滲透到高等教育中。如在音樂課上給孩子們多教一些民歌、民間舞蹈等;在美術手工課上教民間傳統工藝制作等。學生學習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激發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關注。從小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愛國愛家的情懷,同時逐步培養起民間藝術的欣賞群體和民間藝術的傳播者,進而為民間藝術的復興和傳承做好人才和文化準備。第四,走產業化發展之路,促進消費。應以培育品牌為基礎,向產業化發展,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與歷史文化保護區及旅游景點相結合,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消費。一是整合資源,產銷結合,定點(門店式)展賣。如將陜北剪紙,集中藝人和產品,以門店為依托,形成網絡經營。二是整合資源,廠店合一,集中展賣。全面提高民間傳統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形成規模效應。三是根據各地實際,結合自身文化藝術特色打造品牌項目。如:以陜北窯洞為依托,開發各種民俗活動項目,用民間優秀文化營造出的獨具特色文化氛圍吸引中外游客。對陜北民歌、陜北大秧歌、腰鼓、小場子表演等表演性和審美價值較高的民間藝術項目,在各種文化活動中進行積極利用與開發。
- 上一篇:縣長在河道垃圾清運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縣長在農業督察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