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分段研討
時間:2022-05-24 04:13:00
導語:現當代文學分段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代文學時期
首先,白話文的現代文學。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為中國文學史樹立了一個鮮明的界碑,標志著以文言文表現形式的古典文學結束、現代文學的開始。“五四”后,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效仿《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由陳衡哲1917年創作了白話短篇小說《一日》,以“莎菲”的筆名發表于《留美學生季報》,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只不過影響較小。中國大多以魯迅《狂人日記》為第一篇白話文,《狂人日記》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它發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四卷五號上,后收入《吶喊》中,其內容與形式的現代化特征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小說)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而在之后,中國短篇小說大抵是新的智識者登了場。白話文的出現改變了文學的創作形式,為今后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表現手法。其次,各種體裁、題材類型爭相涌出。隨著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發展,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生力軍,為了適應文化思潮運動,思想進步的有識之士對舊有的文學體裁進行大膽的創新寫作,在新文化運動時期都發表自己的文學作品。其中代表有,郭沫若的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其中包含《卓文君》、《王昭君》、《聶嫈》三個劇本),在歷史人物的“骸骨”里吹進了“五四”時代精神;五四新詩運動,胡適提出了“詩體的解放”、“詩體的經驗主義”,他的《嘗試集》,顯示出從傳統詩詞中脫胎、銳變,逐漸尋找、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第一批白話文詩人如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隱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干;以為代表的作品《青春》、《今》、《新的!舊的!》、《新紀元》等開創了散文流派,以及大量的白話文小說出世。
各種體裁也在現當代文學中深深扎根,中國在現代文學時期也正是在這樣的探索嘗試過程中,產生了一批以魯迅為代表的文學大師。各具特色的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詩人、文藝理論家與批評家,為中國與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文學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第三,受外國文學的影響,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并重。中國現代文學是文學自身發展孕育的結果,但外面文藝思潮的影響則是不可忽視的外因。胡適在美國留學時,曾非常注意歐洲詩壇的意象主義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也是深受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在改革初期,發動者們不斷翻譯介紹外國的文藝作品,向閉塞的中國文壇吹進新鮮的現代氣息,在《新青年》的帶動下,《新潮》、《少年中國》等許多刊物都翻譯過大量外國作品,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一時在中國文壇盛行。郭沫若的杰出作品《女神》也是受泰戈爾、歌德、華格納等外國作家多元的影響;郁達夫的抒情小說《沉淪》,則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以及近代日本“私小說”影響下的產物。受不同文藝思潮和藝術方法影響的不同作品,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并重。第四,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臺灣現代文學是在大陸的新文學運動直接影響和推動下發展的,1920年,當時一些留日的臺灣學生仿效大陸的《新青年》在東京創辦了《臺灣青年》,旨在“研究臺灣革新,謀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發臺灣的新文化運動。1923年4月,《臺灣民報》在東京創辦,全部采用白話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25年張我軍發表的《至臺灣青年的一封信》和同年出版的《亂都之戀》,之后又有賴和的《斗鬧熱》、楊云萍的《光臨》。1925年至1937年,臺灣的進步青年相繼發表一些具有藝術水準的作品。由于當時的臺灣處于日本的控制下,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以憂郁的目光凝視災難的臺灣,批判舊社會習俗,揭示在日本統治下的這塊土地的流血與傷痛、呻吟與呼喚,展示了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從上看來,現代文學時期多以結束封建的思想、宣傳新社會的文化思想為主流。思想向傳統文學觀念與手法挑戰的激進的精神為主導。開展告白舊文化、提倡中國國民思想走向另一個文學時代。
二、當代文學時期
第一階段:1949-1978年。“”前的文學。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正式確立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UIWENXUE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間故事文學在發展,例如,1958年,田漢改編的最成功的話劇《關漢卿》,塑造了知識分子英雄形象。但在這一時期,只有工農兵才能居于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從中國的文學批評的語言來觀察,充斥了戰爭心態的詞匯幾乎俯首可視,在戰爭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給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的主流帶來深刻的影響。“”開始至1978年的文學。“”使文學遭受空前的災難,它是以文學藝術作為其主要批判領域,各界的學者大多被作為左翼分子被關進“牛棚”接受批斗,從事強制性勞動。對胡適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自由主義傳統,浩三的《艷陽天》是“”時期唯一可以公開出售的“”前的作品,那時主要是為闡釋和捍衛文藝的紅色思想。在舉國狂亂的大浩劫時代,也有學者在壓抑的逆境中寫出自己的文章,如牛漢的《半棵樹》與《神的變形》。但由于“”時期由于長時間的文學打壓,讓大多數學者在“”時期的創作都被淹沒。第二階段:1978-1989年。在這段時期,中國社會發生急劇的轉型,國家經濟領域的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商品經濟意識不斷滲透到各個社會文化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的多種因素構成了對知識分子的嚴峻考驗,許多作家的作品呈現出心態浮躁和價值虛妄的缺陷。但同時,由于改革開放,作家的寫作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五四”文化的新文學傳統又漸漸恢復了活力。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了含義比較寬泛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其中的代表有以巴金率先反思“”和總結自我的《隨想錄》,以及改革開放政策下1979年夏蔣子龍的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脫穎而出,“改革文學”開始了它的發軔期。民間風土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文學作品中,開始有了鄉土小說和市井小說,其中出現了《小巷深處》、《美食家》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小說。1985年,以汪曾祺為代表的作家開辟了民間世界的空間,宣揚與民族文化的國家意志和引進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學思潮結合在一起,開始了“文化尋根”寫作的文學藝術熱潮,許多知青作家參與到寫作中,知青作家成為一時的文學潮流作品的創作主體。例如韓少功在《文學的“根”》一文中,第一次明確闡述了文學的根應該深植于民主文化的土壤里的文化立場。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不斷傳播,20世紀90年代仿佛是一個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場上寫,逐漸擺脫了帶來了影響。作家們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創作屬于自己的文體風格,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朱蘇進強調人物本身個人欲望的長篇小說《醉太平》、瞿永明宣傳女性的《女人組詩》、民間宗教與理想的《殘月》、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21世紀的到來,中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學形式,如瓊瑤的愛情小說、韓寒的現實小說、網絡小說等,現在正在被廣大的文學愛好者所接受。各種文學傳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網站、報紙、電視臺、廣播、雜志等媒介傳播形式。
三、結語
從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總結出,現代文學是舊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而當代文學是對現代文學的一種不斷創新和延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分期雖有不同,但在發展的道路上,都為文學的延伸做出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時代正在發展,以后文學分期也會有各種的不同。就文學文本本身,把它定位在現代還是當代并不重要,只有閱讀、流傳對它才有意義,我們要對文學發展作出分期只是標記一個時段,作為把握文學現象的一種方式而已。
- 上一篇:城市建設監管行動方案
- 下一篇:書記在鐵路公路建設協調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