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歷史與文藝作品中的形象
時間:2022-06-13 06:57:00
導語:曹操在歷史與文藝作品中的形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曹操是漢魏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一生雖并未稱帝,但他在漢末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措施,可以說他與帝王相比毫不遜色,但曹操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貶多于褒。
一、在小說《三國志演義》中
《三國志演義》的主題思想主要是擁劉反曹的封建正統思想,這一思想貫徹始終,這是小說中造成曹操“奸雄”形象大與英雄形象的主要原因。曹操的“奸雄”形象在小說中主要表現在:
1.鎮壓起義、殘暴不仁在“潁川之戰”,曹操的殘暴不仁,讓人觸目驚心。他對義軍不分青紅皂白,“大殺一陣,斬首萬余級”。“殺吉平”,更顯得無比殘暴,先是將吉平打得體無完膚,然后截去吉平的九個手指,割掉吉平的舌頭,在吉平撞階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還要“分其肢體號令”。“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條。此后,他又跟隨皇甫嵩討張梁,“斬張梁于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尸梟首”,殘酷到連死人也不放過。
2.欺君罔上,竊國謀逆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后,個人野心和權勢欲望不斷膨脹,雖然沒有稱帝,卻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獻帝在曹操的眼里,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后,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后衣帶詔泄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盡管獻帝和伏后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于宮門之外。
3.虛假偽善,奸詐狡猾曹操的偽善和奸詐,并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智慧。青少年時代的曹操,“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為了達到我行我素、游蕩閑逛、逃避責難的目的,他曾“裝病讒叔”,故意挑撥離間父與叔的兄弟關系。董卓進京后獨霸朝綱,廢少帝立獻帝,擅殺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義憤。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從衣鏡中窺見拔刀動作,他隨即跪下獻刀,掩蓋刺殺的目的,“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董卓雖有懷疑,但仍一時被他瞞過逃脫。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都可以證明曹操的虛假偽善和奸詐狡猾。
4.驕奢淫逸,嫉賢妒能當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志得意滿時,個人的驕橫無比和剛愎自用便顯露無余,“宴長江赤壁賦詩”,劉馥只不過指出“丞相何故說出不吉之言”,便惹來殺身之禍。曹操還在漳河之上修建壯麗無比的銅雀臺,并“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供自己晚年享樂。而曹操嫉賢妒能的典型事例,莫過于“斬殺楊修”。曹操在門上書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蓋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曹丕曹植兄弟爭寵斗智等,都被楊修一一道破機關,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喜笑”,但在內心深處卻“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最后終于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斗中,尋了個“亂我軍心”的借口,殺了楊修,而楊修便成了曹操嫉賢妒能最大的犧牲品。
二、在傳統京劇與京劇新編戲中
《捉放曹》是三國戲中一出折子戲的名段,描寫中牟縣令陳宮捉到了企圖刺殺董卓的曹操,在夜審中發現曹操過去屈身董卓,是為了找機會殺他,為國除害。于是陳宮暗自釋放了曹操,并放棄了七品芝麻官,跟從曹操一起逃走,共圖揭竿起義大事。但是《捉放曹》的重點戲卻不在陳宮的一捉一放上,而是在陳宮棄官隨曹操出逃的途中,由于曹操的生性多疑,錯殺留宿并殺豬款待他的呂伯奢家人,后又一錯再錯追殺呂伯奢。陳宮一一看在眼里,指責曹操道:“知而故殺(呂伯奢),大不義也!”曹操的回答卻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捉放曹》中的重點戲。陳宮由此判定曹操是個“狼心之徒”,與之一刀兩斷。這個故事,使曹操的奸雄面目第一次暴露在觀者面前。《擊鼓罵曹》則是一出京劇老生的傳統戲,取材于《三國演義》第23回“禰正平祼衣罵賊”,故事是“名士”禰衡被孔融推薦給曹操,曹操卻對其輕慢,甚至用為鼓吏來羞辱他,他當著滿朝文武大罵曹操,借擊鼓來發瀉。后經文武官員相勸,勉為曹操下書,去順說劉表。此劇充分表現了禰衡不為威武所屈,敢于大罵當朝丞相的高傲性格,最后禰衡還是被他采取借刀殺人的辦法砍了頭,同時就表現了曹操的虛假偽善、嫉賢妒能和殘暴。在這部傳統戲里,曹操是一個被絕對化的反面人物,演的是白臉。上海京劇院1988年首演的《曹操與楊修》,以曹操與楊修之間的互相周旋、覬覦、對耗貫穿全劇,通過深刻的性格沖突來體現作品的深層意蘊。這是中國歷史上封建權勢人格與文人智能人格難以調和的對峙釀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劇。曹操并不愿意殺楊修而終于殺了楊修,楊修并不愿意反對曹操而終于成了曹操的對立面。權力與才智相左,政治家與文人相隔。本劇已超出了史籍上關于這樁公案的記載,上演了一幕封建社會的劣根性所導致的震撼人心的悲劇,發人深省。當年扮演曹操的尚長榮說過,他要塑造的是一個“為人性的卑微所深深束縛、纏繞著的歷史偉人形象”。治國安邦的遠大抱負,運籌幃幄的雄才大略和求賢若渴的政治胸襟是曹操偉大的一面,唯我獨尊、嫉賢妒能、濫殺無辜是他卑微的一面。在他與楊修的沖突歷程中,他的偉大與卑微不斷地互相斗爭,一殺孔聞岱,二殺倩娘,三殺楊修,卑微在這場沖突中終于徹底占據了上風,完成了人性價值毀滅的悲劇。在這部戲里曹操已不再是簡單的反面人物的定格,當時那個社會和他本身所處的位置帶給了他無奈的選擇。
三、在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年版)中
導演和演員沒有把曹操的形象臉譜化,但蘊涵在性格里的機詐、權謀、驕橫、窄狹、大度、雄才大略和善于用兵,在不同的矛盾斗爭中,從多個側面表現得從容適度。例如:當曹操刺殺董卓時,他確實是“為國為民除害,雖死無憾”。當他誤殺呂伯奢家人后,恐怕呂伯奢到家率眾來追,又殺死了呂伯奢,說什么“俺曹操做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表現了他的極端自私殘暴。在關羽來投奔他時,對于關羽給予厚待———送馬贈金封侯,當關羽離開時,下令不追擊,這種重義愛才的胸懷令人感動。在官渡之戰中“許攸來投”這場戲中,將曹操的那種不拘一格,隨意狡黠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曹操充分意識到許攸來投的價值,給予了許攸以別開生面的接待,最后采納了許攸“火燒烏巢”的計謀,導致袁紹最終的失敗。而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傲慢、多疑、狂妄、自以為是等弱點暴露無疑。在立世子的事情上,他雖然在感情上傾向曹植,但事關王業時,還是選擇把接班人的重任交給曹丕,顯示出他的英明等等。曹操其實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是一個亂世豪雄,能夠運籌帷幄,鞭撻宇內,做出常人做不出的事業。他又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標志,或世襲或禪讓兩種抉擇夾縫中的亂世奸人。一代偉人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融合。這些都在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得以體現。
四、小結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想出發點,使曹操的形象定位一直各有偏重。曹操的復雜性格,注定無法簡單地用好壞來評定他,曹操對歷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這些也無法抹滅他的一些丑惡行為,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把他作為一個反面人物進行塑造,但同時我們又能發現他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膽略和氣概,豪邁飄逸的詩人氣質等等。如同“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而我們也無法用絕對化的詞語來概括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客觀地認識到他是封建社會、封建統治階級中的英雄人物,而又不可避免地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特定階級地位中形成的殘暴、偽善、嫉賢妒能等缺點。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不禁又回蕩在耳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許從人性的角度來衡量那些曾經在歷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孰是孰非,或者可以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和全面化。
- 上一篇:女醫學生畢業心理問題及策略
- 下一篇:分析歷史教學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