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報告文學特點
時間:2022-06-27 10:35:53
導語:兒童報告文學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上個世紀80年代,在改革與開放的大潮中,兒童報告文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成長起來,并迅速得到讀者的關注,因此,兒童報告文學雖然在兒童文學的隊伍里很年輕,然而,它卻以一種敢于直面現實的態度關注少年兒童的發展,贏得了廣大小讀者的熱愛。然而,近幾年來,兒童報告文學的創作隊伍日益減少,發表陣地逐漸萎縮,兒童報告文學的精品也越來越少,可見,兒童報告文學這只小小的隊伍在人們的視野中有點備受冷落了。如今,重提兒童報告文學的特征,以期引起作家與同行的注意。說到兒童報告文學,首先要界定一下稱謂即“兒童報告文學”問題。在兒童文學研究界有些研究人員把她稱為兒童報告文學,有些稱為少年報告文學,實際上,這只是按照年齡階段側重不同,在此,筆者沿用廣義的兒童文學的概念,把所有少年兒童的讀者范疇均納入討論范圍,因此稱之為兒童報告文學。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兒童報告文學?兒童報告文學就是用文學的筆法及時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對兒童有深刻影響的真人真事的作品。也就是說,它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動人的情節和細節的真實,及時、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兒童的所作所為和兒童所關注、所向往的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兒童報告文學在文體特征上與一般報告文學的要求是一致的,即具有時效性、真實性與文學性,然而,由于兒童報告文學的表現主體和接受主體主要是少年兒童,所以,它還不同于一般的報告文學,這就是我們下面將要討論的兒童報告文學的特征。
一、熱情關注并反映兒童生活的責任感
一般來說,報告文學必須直面慘淡的人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敘寫,必須明白無誤地表明自己的愛憎感情。因此,作家創作時,必須把自己置身于所寫的人和事之中,表明態度,披露現實,揭示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并為其奔走呼號。佘樹森、陳旭光在《中國當代散文報告文學發展史》中說:“一個作者在創作一篇報告文學時,他是出于一種強烈的參與意識呢,還是想著要創造出一件藝術品,傳之不朽?我想,多數作者屬于前者,否則,他何必來寫報告文學呢?去寫小說或傳記文學不是更加從容嗎?”[1]這就道出了報告文學創作與小說創作在情感、態度、投入以及價值取向的差異,報告文學創作要求作家必須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只有具備這種責任感,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報告文學。兒童報告文學作家更是如此。他們正是憑借對少年兒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熱切地關注和反映兒童的生活的。當天真無邪的孩子站在兒童報告文學作家面前時,他們充滿熱情地為孩子們呼喊;當赤裸裸的現實呈現在兒童報告文學作家面前時,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暴露現實。作家韓青辰如是說:“每每我想改弦更張的時候,心底就會響起另外一種吵嚷———那些受傷被害的盲流孩子、歧路上掙扎的失足孩子、病災吞沒的艾滋孤兒、畸形陰影下孑然跋涉的少年、不堪重負執意選擇放棄和沉淪的孩子———我聽得見他們的吶喊,這是無法回避和放棄的。”[2]這是作家真實的心聲,也是作家義無反顧作出的選擇,正是在良心與責任的驅使下,兒童報告文學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描摹少年兒童的多彩生活,關注并反映少年兒童的赤裸裸的現實。
這種關注是多方位的,從兒童生活的表層透視到兒童心靈的深處;從熱情謳歌典型人物到沉痛鞭撻丑惡現象;從兒童生活的角角落落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報告文學作家首先涉及到的是弘揚新人的題材。當作家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當代少年兒童的生活,他們首先發現的是兒童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值得張揚、宣傳和歌頌的許多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他們有的智力超群,聰明智慧;有的意志頑強,在逆境中奮發;有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超常,不同凡人……如此等等。這種生活海洋里后浪推前浪的勢頭,是新時期社會充滿活力的表現。如新時期以來孫云曉的《穿獵裝的小指揮》、《沃土———小書法家徐忠厚的故事》等,劉保法的《希望》、《新的追求》等多篇,均表現了現實生活里的小童星形象。[3]生活呈現給作家的,和作家介入生活所獲得的,不僅僅只有光明的一面,還有全方位改革所牽動的一切,首先是教育制度的改革舉步惟艱、難于完善。[3]例如孫云曉以獨立的觀察視角,鮮明的問題意識創作的《夏令營中的較量》,一經發表即引起轟動。《夏令營中的較量》選取了1992年八月中日少年兒童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作為素材,作家以敏銳的眼光,紀實的手法,從中日少年兒童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意志力、公德心、家長的表現等方面進行對比,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國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引發人們的思考: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我們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又出了什么問題?如何培養獨生子女?由此,引起多家媒體報刊的關注,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孫云曉本人也說:自1993年秋冬以來,《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被廣泛轉載介紹,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一個被熱烈討論的公眾話題,尤其是《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和《羊城晚報》的報道影響很大,對推動教育改革和優化孩子成長環境起了積極作用。[4]后來,隨著媒體的引導,北京、上海、山東、黑龍江、遼寧、廣東、浙江、江蘇等許多地方都展開了教育大討論。一篇報告文學,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和關注,由此所透出的報告文學的思想穿透力和震撼力,可見一斑。作家孫云曉對于兒童的關注力度可謂深厚,作家的責任心亦可見一斑。還有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的傳統觀念、陳舊意識和罰難處境,給孩子造成束縛、扼殺和煩惱,造成價值扭曲,從而使孩子憂郁和忿懣,而作家從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考慮,為培養新的一代而呼號和吶喊,這樣的作品有《“小愛迪生”的失落》、《七月的思索》(許金華)、《“邪門大隊長”的冤屈》、《相信自己的眼睛》(孫云曉)、《星期日的苦惱》、《迷戀》(劉保法)、《作家與少年犯》(胡景芳)。如涵逸的《中國的“小皇帝”》(1989)一文,從宏觀的角度,以大量的事實材料說明父母望子成龍卻又不得法的教育正在使孩子走向愿望的反面,從而將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擺到了關系中華民族存亡的高度,引起了社會的較大反響[3]。正是由于作家們擁有這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才會把筆觸伸向我們的少年兒童,不僅寫出少年兒童的所作所為,也寫出作家的所思所感。
二、深刻思索并剖析兒童成長的報告性
兒童報告文學在創作原則上認真恪守新聞的真實性和報告性。在進行報告的同時,滲透其間的是濃濃的作家對現實深刻地思索,在反思中剖析少年兒童的成長。而且,從兒童報告文學的發展來看,作家在創作中較之以前更加注意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關注他們人格的成長,個性的成長,情感的成長。這不僅僅是兒童生活的現狀使然,也是兒童報告文學的使命使然。兒童報告文學以及時而敏銳的觸覺感應著青少年生活的變化,像路標一樣鮮明地引領著成長中的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報告文學是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所以兒童報告文學對小讀者的成長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由此,兒童報告文學的選題開始拓展,首先由開始的“社會、學校、家庭”擴展到“孩子們感興趣的”、“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有益的”更加廣闊的領域。例如董宏猷創作《王江旋風》的緣由:彼時吳官正同志任武漢市長,華師一附中的初二女生王江給吳官正市長寫了一封信———《假如我來當市長》,對武漢的改革開放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封信見諸于媒體后,在武漢、在全國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董宏猷創作了這篇報告文學發表在上海《少年文藝》上,結果,許許多多的學生紛紛給王江寫信,表達對她的支持,同時,在全國許多城市、許多學校,開始盛行“假如我來當……”的熱潮。因此,董宏猷認為,少年報告文學受歡迎的程度,和其反映少年所關注的熱點、所存在的現實問題的程度,是成正比的。關注熱點,思考成長;關注成長,思考成長中的煩惱;關注現實,思考生存現狀,形成了作家們書寫兒童報告文學的常態。當代少年兒童面對色彩斑斕的現代化生活時,他們也面臨著種種的人生難題,例如教育制度的弊端造成的種種問題,諸如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升學壓力過大;少年兒童的失學現象;不良風氣對少年兒童的思想侵蝕;留守兒童所面臨的生活失助、親情失落、學業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等。少年兒童所有的困惑使得作家“從社會廣闊的地平線上或正或負的大量現象”中“對少年兒童群體或個體的命運、遭遇作充滿社會學、心理學的思考”[5],并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帶來積極的作用。比如第七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得者韓青辰在其報告文學集《飛翔,哪怕翅膀斷了心》就對現實生活狀態下的少年兒童充滿了關照:當下中國社會一群未成年人生存狀態的另一面,他們如同在飛翔中折斷翅膀的小鳥一樣,他們的生存狀態令人堪憂,他們的扭曲人生與不幸命運令人同情。[6]《碎錦》中的翠翠孤苦無依,母親殺了父親,她在冷眼中度日并最終在年老的奶奶病危以后踏入了盲流的世界,以死亡告別世界;《藍月亮紅太陽》關注了離婚家庭的孩子的成長,10歲的濤濤最終在不健全的心靈中跳下了五樓的平臺;而在《遙遠的小白船》里作家卻反映了抑郁家庭里成長的孩子,患有抑郁癥的天才父親掐死了患抑郁癥的天才女兒……作家通過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的敘寫,為我們展開一個現實的世界,進而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和心理的成長。當作家面對少年兒童時懷著一顆愛心去觸摸孩子的心靈,我們眼睛里閃爍的是一顆作家真誠的心;當作家用心去還原和復現當代生活中的原型或典型時,細節的真實性與情感的傾向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流瀉于筆端的卻是作家看到的喜歡的或不喜歡的赤裸裸的現實,熱點與熱情碰撞,良心與愛心夾擊,理智與激情融合產生了深刻的主題,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轟動一時的社會反響等等。新時期以來,引發作家思考、轟動較大的報告文學還有很多很多,諸如莊大偉的《出路———當代農村少年心態錄》、劉保法的《你是男子漢嗎?》、黑鶴的《中考日記》、韓青辰的《飛翔,哪怕翅膀斷了心》、長篇報告文學王靈書的《失落的小太陽》等等。另外,近幾年來作家又把焦點集中在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上,如2008年7月,《文學報》介紹了三篇報告文學:聶茂、厲雷、李華軍撰寫的《傷村———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憂思錄》(人民日報出版社)、阮梅走訪3年寫成的《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人民文學出版社)、邱易東創作的《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學生的成長故事》。這三部報告文學各有不同的視角切入,《傷村》以實錄調查和現狀分析見長,《世紀之痛》聚焦留守孩子的成長問題,《空巢》更像一則則啟迪青春追求的文學報告。雖視角不同,但寫作者皆深懷憂心和責任感,通過對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的細致入微的描述,讓我們不由得感到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境況令人堪憂、讓人心痛。
三、極力彰顯并體現兒童特征的文學性
兒童報告文學不管是對現實的反映,對生活的思索;還是作家對現實生活的還原與復現;甚或對典型的當代少年兒童形象的塑造,兒童報告文學作家都在努力地尋找一個契合點———與少年兒童心靈碰撞的契合點,以此達到作家創作的目的,即最能展示少年兒童的銳氣和朝氣,最能使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文學表現形式,最能展現孩子們生活的各個側面,一句話,兒童報告文學還要體現兒童特征。這就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創作要求,兒童報告文學要適應少年兒童的審美需求和接受心理,達到美與真,情與理的和諧統一。首先在題材選擇上不光要契合少年兒童的心靈,有時還要表現他們成長中的力量,以期引起成年人的關注。這就要求兒童報告文學作家對作品題材進行恰當的把握和審慎的選擇。兒童報告文學到底選擇什么樣的題材,這是引發作家和研究者深思的問題,《文藝報》曾就兒童報告文學創作組織討論,其中作家董宏猷的看法獨樹一幟,他認為,首先“少年兒童喜歡看的。即使是少年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其著眼點也應該是讓孩子們去看,去想,去思索,去認同,去潛移默化,”他又接著說:有沒有“社會反響”并不是關鍵。[2]在他的觀點中,認為把“社會反響”和“成人社會的關注”作為兒童報告文學的評判標準,是一種誤區。然而,筆者以為,兒童報告文學首先是給少年兒童看的,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這是無庸置疑的,可是,生活的海洋里還有他們注意不到的點點滴滴、角角落落,這些也需要兒童報告文學作家去關注和書寫。如王靈書的長篇紀實報告《失落的小太陽———拐賣兒童紀實》以血淋淋的事實揭露了拐賣兒童的滔天罪惡,這樣的報告文學不僅對少年兒童有警示作用,也對成年人起到教育與警醒,引起的社會反響很大,從而達到對兒童的關注。其次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要適合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注意細節的真實性和情感的傾向性。兒童報告文學在報告真人真事時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兒童報告文學塑造了一系列少年兒童的形象。如較早的理由的《訪神童》展現了第一代少年大學生的風采;錢景文的《小星星》、劉保法的《輸與贏》寫的是在國際中學生數學競賽中獲獎的中學生車曉東等。值得一提的是孫云曉的《“邪門大隊長”的冤屈》,通過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孩子趙幼新的形象塑造,揭示出嚴重禁錮少年兒童個性發展的嚴峻現實。作品中孫云曉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具有個性的卻被叫做“邪門大隊長”的孩子的形象,他在磨難面前對未來充滿憧憬,體現出堅韌的個性。作品中作家極力渲染了孩子頭上的陰云、陰影,給讀者沉重的感覺,然而,作家的本意卻并不是為了渲染而渲染,他是為促使驅除這陰云、陰影而寫的。象趙幼新這樣活靈靈的個性,這決不應被壓抑的,眼下卻仍然時時處在被壓抑之中。作品所揭示的,正是如此嚴峻的現實;少年讀者乃至我們這些成年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心弦的顫動———有共鳴,也有自省。作家展現的這些令人深思的問題,主要是通過塑造趙幼新這個少年的形象來體現的。不僅如此,作家還著力刻畫了主人公趙幼新在磨難中體現出來的對光明的憧憬、堅韌的個性,這些,對小讀者有著無窮的力量。兒童報告文學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再現事件時,作家尤其注意細節上的真實性和情感上的傾向性。兒童報告文學從總體構思到具體表現,一方面要求作家運用細節真實生動地再現事實,塑造生活中的典型人物,表現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另一方面又要求作家在表現生活時讓傾向“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還要求作家以“報告員”的身份時時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7]。值得一提的是陳丹燕的力作《請你牽著我的手》,文中,作家以真誠、開放、濃情、細膩的描寫贏得了小讀者的喜愛和大讀者的稱道。這篇報告文學選取了29省市盲童夏令營為題材,以敏銳的觀察力把盲童的生活帶入人們的視線,在細膩秀氣的文思、風趣含蓄的語言中藏含著女作家入木三分的意蘊。作品中作家用一串串細節、細膩的筆觸描摹著盲童們的感覺。女作家“第一次看到為了普普通通的中國孩子,武警攔住了外國人”;廣西的一個盲男孩在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上折了一斤斗,也許,這是大會堂最溫柔的時刻”。“世間夢都做不到的美好的事,像手掌輕輕撫摸著被人冷漠的眼刺傷的地方。”這里,盲童所接受到的是同情和愛!心理描寫細致入微,把盲童的心態傳神地刻畫出來。作家不僅運用細節真實生動地再現事實,還在文尾直截了當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當你要上臺階的時候,必有人對你說:請你牽著我的手。從前我不知道,現在我知道了,一定會有的,因為同行的都是人。將來也一定會有一天,你站在臺階上,有人想上臺階,那么請你也一定說一句:請你牽著我的手。等別人上了臺階,你再接著走。陳丹燕用生活里提煉出來的這樣一個道理,對盲童夏令營這一善舉的意義作了生活化的然而卻是其妙無比的概括,將其鑲嵌在文尾呼應標題,使作品增色不少[8]。所以,兒童報告文學在塑造人物、表現事件時運用細節描寫,同時筆鋒之間還挾著濃厚的情感傾向性,旨在引導小讀者積極健康地成長,追求前進向上的力量。值得提出商榷的是近幾年來兒童報告文學創作中的小說化傾向。文藝報曾就此問題指出過,說:“近幾年來,少年報告文學創作中的小說化傾向、思想性的缺失、對當前青少年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麻木等等問題,已經突出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文藝報也就此問題專門做過討論,許多作家都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在此,我們也想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兒童報告文學在創作時到底能不能采用小說的筆法?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作家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問題,既不能把報告文學寫成了小說,又要具有文學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這個尺度把握得好不好,可能使得我們的報告文學的發展有所變化。對此,孫云曉曾這樣說過:“現在‘小說化’泛濫成災。泛濫到什么地步?一些編輯跟我說,現在約不到好的報告文學了,只能將一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標上紀實文學,混到報告文學中來發表。我認為這是個倒退。”[9]兒童報告文學如果沒有了真實性和報告性,何談報告?近幾年來,兒童報告文學的小說化傾向已經非常明顯了,看看近幾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獲獎作品(報告文學類)就能感覺得出來,報告文學的評獎實屬不易,好作品不多,評委會權且把獎項頒給了介乎于小說與報告文學之間的作品,如果報告文學創作的小說化趨勢發展愈演愈烈,有可能導致我們的兒童報告文學的變質,最終的結果可能走向小說。所以,兒童報告文學創作中的小說筆法可以采用,但是還是要堅持報告文學的真實性、思想性和時效性原則。
- 上一篇:畜牧局信息公開工作匯報
- 下一篇:二人轉表演藝術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