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作品漢譯異化現象
時間:2022-06-27 10:42:24
導語:日本文學作品漢譯異化現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對日本文學作品的譯介十分活躍。新中國成立后的60年間,我國翻譯出版的日本文學作品中,單行本超過15部的作家就有20多位。在這些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許多譯者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從而使日本文學的翻譯工作日臻成熟,忠實、完美地向讀者傳遞了作品的原始信息。筆者在比較日本同一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的漢譯本后發現,譯本中異化現象日漸增多,詞語的使用逐步向原作靠攏。下面以日本社會小說作家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為例,通過對不同漢譯本的比較探討日本文學譯本中詞匯使用方面出現的異化現象,并對這種異化現象的作用及應注意的問題提出拙見。
1.文學翻譯中的異化現象及其原因
異化和歸化理論的最初表達出現于19世紀初期。上世紀末,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Venuti)將解構主義的翻譯思想具體化,并根據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的理論提出了“非譯文通順優先”的翻譯策略,其宗旨就是“存異”。在《譯者的隱身》(1995)中,韋努蒂正式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并將“隱身”詮釋為在譯文中看不見譯者痕跡的“不可見性”(in-visibility)。韋努蒂甚至認為“異化”策略是“對英語文化中透明翻譯的霸權地位的抵抗”。(郭建中,2000:51)近年來,這種西方翻譯思想在我國的日本文學譯介中得到很多體現。
1.1異化現象的主觀因素:譯者的作用
在討論文學翻譯到底應該求同還是存異時,我們首先要探究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起到的主導作用。譯者的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翻譯策略及譯文風格。依瑪塔•埃文-佐哈爾(ItamarEven-Zohar)指出,當民族文學處于“危機或轉型期”,翻譯文學在整個文學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這時譯文會注重“充分性”(adequacy),即盡量忠于原文的結構、內容,(姜秋霞等,2003:32)也就是常說的異化。綜觀我國日漢翻譯史,當譯者處于特定的背景條件下時,異化風格便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可以從魯迅的翻譯作品中略窺一二。在譯作《與幼小者》中,魯迅不僅在詞語的使用方面,甚至連語法、語序等都盡量模仿原著。例如:(1)而我的萬年筆(萬年筆)將停未停之際,……(2)又突然發了原因不明的高熱(高熱)。(3)一到停著自動車(自動車)的處所,……(4)……死終于殺到(殺到)了。(2007:151-157)梁實秋將這樣的翻譯策略判定為“硬譯”“死譯”。對此,魯迅撰文說:“許多句子,即也須新造,———說得壞點,就是硬造。據我的經驗,這樣譯來,較之化為幾句,更能保存原來的精悍的語氣”。(1973:11)可見,魯迅采用“異化”策略的出發點是為了拓展漢字的功能,豐富漢語的詞匯,并通過“新造”等手段向國人積極介紹外國文化。近年來,日本文學作品的漢譯偏重保留原著的表達方式,異化現象明顯,其更多體現的是中日兩國的文化差異,而非差距,更不存在民族文化優劣的問題。譯者通過譯文想傳遞的不單單是作品本身,還希望讀者能夠深切體會日本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何真切地體現日本文學的獨特美學,如何真實地傳遞每部作品的個性特征,對譯者來說,其手段之一就是在翻譯過程中盡量減小對原作字詞的替換,引領讀者從最直觀的角度審視作品的美意識,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因此,許多譯者在詞語的使用、搭配等方面盡量貼近原作,以達到異化的效果。可以說,譯者這種翻譯理念的變化是異化現象的主觀因素。
1.2異化現象的客觀條件:漢字
異化翻譯策略能夠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改革開放后,許多日語詞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漢語并固定下來。隨著中日兩國交流的日益深入,日語漢字詞匯的輸入速度逐漸加快,數量不斷增加。讀者似乎更愿意看到譯作的用詞尤其是體現日本特色的詞語被原封不動地移植過來,加之一些日語漢字詞匯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詞匯,許多譯者采用了將漢字字形直譯的方法。彭廣陸指出,在翻譯日本文化詞匯時,“過去多為意譯,而近幾年則表現出翻譯時直接借用原文的漢字這一傾向,這種直譯式的借詞方式與日語使用漢字有著直接的關系,也符合漢語從日語借詞的一般規律”。(2003:156)《現代漢語詞典》曾先后改版5次,在改版頻率逐漸加快的同時,不斷補充新鮮詞匯,其中新增了很多與日語字形大體相近、意義基本一致的詞匯,如視點、解讀、精算、空巢、空港、沙漠化、賣場、暖冬、配送、人氣、理念、價值觀、通關、統合、中水、完敗、整合、透明度。中日語言文化突出的共同點之一就是都使用漢字作為書寫符號。盡管以片假名和羅馬字書寫的單詞在日語中的比例逐漸增大,但在日文書面體中漢字仍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文學作品中,即使是登場人物的對話,作者都會盡量使用漢字來增強語言效果。這與漢字直觀的會意性以及視覺沖擊力密不可分。對于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而言,這是可以合理利用的寶貴資源,譯者無須通過刻意“造詞”來填補中日之間的文化差異,原樣移植便成為翻譯中的必然現象。它使譯文更自然、更順暢,更能反映原作的風貌,構成了日本文學漢譯出現異化現象的客觀條件。
2.異化現象的具體表現:漢字詞匯的原樣移植
2.1一般詞匯的直譯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社會派作家山崎豐子的小說被譯介到我國,《白色巨塔》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比較《白色巨塔》1994年(李成起等譯,以下簡稱1994版)和2006年(婁美蓮、王華茂譯,以下簡稱2006版)的兩個中文譯本,發現后者較前者的字數明顯減少。這大概與譯者獨有的翻譯風格有關。但從中還可以看出,隨著文學翻譯中異化現象的增多,是否對詞匯直譯也是兩種譯本比較明顯的區別之一。其中不僅包括地名、稱謂、職務、節日等名詞,還包括英語、法語短語的表述以及專有名詞的對譯等。比如:(5)その席で決選投票を行います。(第9章)譯文一:進行最后一輪投票表決。(1994:299)譯文二:進行決選投票。(2006:197)(6)わしの買うた投資株には間違いないやろ。(第1章)譯文一:我下的本錢沒錯吧!(1994:32)譯文二:我相中的績優股還有錯的嗎?(2006:20)(7)金包みを踏みつけた。(第10章)譯文一:大河內用腳踏了踏裝錢的紙包。(1994:363)譯文二:把禮金袋踩在腳下。(2006:237)(8)初診の診察日は、……(第1章)譯文一:在看初診病人的這一天,……(1994:10)譯文二:初診的診察日,……(2006:7)這類漢字移植使得譯文簡潔明快、一目了然。其中,將“投資株”和“金包み”等詞匯意譯固然無可厚非,但隨著漢語的發展以及專業詞匯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斷滲透,將其譯為漢語的專有詞匯或字形相近的詞匯更能體現出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迎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因此,廣義上也應屬于直譯的范疇,是翻譯中異化現象的表現。
2.2特色詞匯的移植
隨著中日間文化交流的發展,日語中一些極富日本文化特色的漢字隨處可見,給予讀者富有異國情調的新鮮感。大多詞義并不難理解,可“望文生義”。在1994版中,一些在當時沒有合適對譯詞的詞匯有時被忽略不譯。這種處理或許不會對譯文的整體效果產生太大影響,但恰恰是這些在現代漢語中不存在的詞匯包含著許多日本文化的獨特元素。引入這種信息正是譯作在兩國文化交流中的價值體現。例如:(9)八十八歳の米壽の會もして戴くつもりですから、……(第6章)譯文一:請大家再來給我辦一次八十八壽辰的慶祝會哩!……(1994:222)譯文二:希望88歲過“米壽”的時候,還有人幫我辦慶生會,……(2006:148)(10)諸君、今、僕が説明したことは……(第3章)譯文一:同學們,剛才我所講的,……(1994:96)譯文二:諸君,今天我所說的,……(2006:64)(11)関西風の贅沢な料理が並び、……(第3章)譯文一:擺滿了名貴的關西菜肴,……(1994:111)譯文二:擺滿了關西風的奢華料理,……(2006:73)“米壽”是日本傳統習俗88歲壽辰,一般要舉行特殊的慶祝儀式,在日本是耳熟能詳的詞語;“諸君”等詞匯頻頻出現在日本漫畫、動畫片中,現在幾乎成了年輕人的熟語;而“~風”的表達方式如今已廣泛見于網絡、音樂及日常會話中。這種移植方式直接利用了漢字的會意性,在充分表達詞匯概念外延、體現作者的立場和態度的同時,能夠積極調動讀者發揮其想象力。如表1所示,這類異化現象在2006版中屢見不鮮。表1.《白色巨塔》譯作特色詞匯翻譯之比較原文1994版譯文2006版譯文出處1醫務課醫務科醫務課第3章2愛校心愛校精神愛校心第8章3選考委員會銓選委員會選考委員會第8章4國鉄の高槻駅國有鐵路高車站國鐵高槻站第9章5薬事審議會藥品審議會藥事審議會第10章6新館新樓新館第10章當然,翻譯本身不存在文化傳播中的同心圓現象,為避免詞匯在原樣移植過程中詞義發生變化,在該詞匯被真正固定下來之前,應配以適當的注解加以說明。另外,為保證信息傳遞的完整性,漢字移植的方法應有一定的原則:詞匯或字形易懂,或通過文中語境能夠推測出大意;對于讀者已知的、熟識的(外來)事物也可采取這種方式拓展詞匯含義或賦予其新意。
3.漢字詞匯直譯的作用
3.1新詞的統一
文學翻譯要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去把握。從微觀來看,應對某一詞匯的翻譯、新詞的使用等進行統一。山崎豐子作品的各譯作中存在詞匯翻譯不統一的現象。比如面積單位“畳(ジョウ)”的翻譯就有“席”“榻榻米”“草席”“鋪席”以及“疊”等譯法,甚至在量詞的運用上也不盡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讀者概念上的混淆。為避免混淆,我們可以嘗試將中日文化同源這樣的有利因素最大化,以漢字為橋梁,充分運用原著中存在、且早已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形式來完善翻譯。將“畳”譯成“疊”,通過字形對譯,會使讀者很自然地接受這個日本傳統度量單位。當然,在直譯時應遵循“形譯為主,意譯為輔,通譯為準”的原則,前提是保證語句的通順和作品信息的完整性。也就是說,對于文學作品中詞語的翻譯,應盡量保留其原始特征,必要時給予適當加工,這樣才能最有效地傳遞原著信息。由此可見,譯文中漢字詞匯原樣移植(直譯)的首要作用就是統一并固定新詞。
3.2誤譯詞匯的糾正
在1994版本中,許多被“意譯”的詞語與原文用詞十分相近,有的甚至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詞義卻相去甚遠,可以說是一種誤譯。例如:(12)料亭の奧まった座敷は……(第9章)譯文一:菜館靠里首的房間……(1994:309)譯文二:料亭深處的包廂里……(2006:204)(13)冬の北陸は初めてだよ。(第10章)譯文一:冬天到北方旅行這還是第一次。(1994:318)譯文二:這還是我第一次在冬天造訪北陸。(2006:209)(14)(よし江)戸籍謄本、……などを揃えて出した。(第17章)譯文一:良江……把戶口本、……等等一起拿了出來。(1994:579)譯文二:良江……拿出戶籍謄本。(2006:371)“料亭”是日本最高級的料理店,通常用于商業應酬、政要會談(密談)等較私密的活動,一般不對外公開。“料亭”又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珍饈美味,連器具、裝飾、庭園設計等都有固定的模式,十分考究。“料亭”二字烘托出了場面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若翻譯成“菜館”則失去了教授選舉決戰前的緊張氣氛。“北陸”又稱“北陸地方”,專指日本新澙、富山、石川、福井4縣,是固有詞匯,與漢語中的“北方”概念大不相同。“戸籍謄本”是由日本政府部門根據所保管的“戸籍原本”出具的記載公民全部信息的一張證明書,并非中國的戶口本,屬于誤譯。在1994版中,由于字形改變而使原著詞義發生變化的詞匯還有許多。如“茶葉(煎茶)”“外地醫院(地方病院)”等。而在2006版中,譯者通過原樣移植漢字并附以簡單說明的方式,使這些詞義豐富的詞匯在傳播日本文化的過程中變成了漢語詞匯。
3.3專有詞匯的補充
還有一些詞匯屬于專有詞匯,必須對其直譯。例如:(15)東は、敷石伝いに玄関へ入りながら、……(第1章)譯文一:東順著石頭甬道走進了門廳,……(1994:24)譯文二:東沿著鋪石道往玄關走去,……(2006:16)(16)お土産用の西陣織のテーブル?センターや……(第14章)譯文一:用做禮品的京都織錦桌布……(1994:458)譯文二:用來送禮的西陣織桌心布……(2006:297)“玄関”和“西陣織”分別是建筑物和紡織品的專有名詞。其中“玄關”一詞已被收錄到《現代漢語詞典》,它不同于“門廳”,是日本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陣織”是京都西陣地區出產的高級絲織品,深受中國游客的喜愛。因此,作為傳播異國文化的文學譯作,應該大膽將日語中的專有名詞移植到作品中,讓讀者在感受異國情調的同時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當然,直譯不能一概而論,無論社會怎樣發展,讀者如何熟悉日本文化,一些詞匯必須都要按漢語的語言習慣翻譯,否則會有弄巧成拙之嫌。容易造成誤解的同形漢字詞、與漢語中概念完全相悖或者內涵和外延與現代漢語不相符的日語漢字詞匯都不能直譯。
4.結語
以上就日本文學譯作中的異化現象做了分析。尤金•奈達(EugeneA.Nida)曾提出“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的原則,認為:“譯者所尋求的應當是對等語,而不應是同一語。……強調再現源語信息而不強求保持其表達形式”。(譚載喜,1999:11)然而,這樣的經驗是從希伯來語到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得來的。反觀日漢翻譯,漢字的存在使得譯文不僅能將源語意思,還能將其形式完整地用目的語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功能和形式的基本對等。由于中日兩國共同使用漢字,而且通過異化策略可以充分體現原著的風貌,因此這種異化現象是日本文學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并長期存在的,更是我們了解和體驗日本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直譯為文學翻譯服務則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 上一篇:疾控中心信息公開工作報告
- 下一篇:舞蹈作品結尾藝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