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研討

時間:2022-06-27 07:17:07

導語: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研討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完成書體演變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草真行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個時代,各種書體完全走向成熟,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著的重要歷史意義。出現了很多卓越的書法家和一些經典的書法藝術珍品,其豐富的實踐和深刻的書學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古典書法藝術的主流。以后歷朝歷代依然是以魏晉風韻作底蘊,從而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魏晉現象”。

魏晉時期有文獻可證的書法家近二百人。他們創制的風格樣式,一直影響著后世書風。特別是承前啟后,巍然卓立的兩位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并稱“鐘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學書者,無不宗法“鐘王”。另外負有盛名的還有王獻之、王洵等一些書法大家。鐘繇的書法,博采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結構樸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他的書法歷代為人所重視。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羲之的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楷書如《樂毅論》,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他的主要成就還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圣”。他把散見于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統一融合在書法作品中。《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有十七字故名(現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他獨具風范的書法體勢。對后世影響很大,被后人譽為“書圣”。

王獻之為王羲之七子,幼時從父學書,后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成一家,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從中可看出,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草書《中秋帖》,筆畫連續不斷,世稱“一筆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王洵,字元琳,王羲之族侄,出生在一個精于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之草圣,亦有傳焉”。其草書《伯遠帖》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被列為“三希”之一。歷來為后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筆畫瘦勁,結體開張,確有“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魏晉時期的書學理論開始繁盛。在秦漢或更遠時代,在人們的意識中,書法更多地是一種漢字的書寫行為。但在魏晉時期,書學已不再僅僅是文字學的附屬或補充,它日益成為一種專業學說走向理論的前臺,直接體現了這個時期書法美學研究的興盛和書法批評活動的繁榮。書法理論的體系化以及專業書法理論家的出現,成為魏晉時期書學迅速發展的關鍵。如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筆勢論》、《用筆賦》、《書論》,蕭衍的《古今書人優劣評》,劉劭的《飛白書勢銘》、晉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恒的《四體書勢》,楊泉的《草書賦》,王珉的《行書狀》等大量書學論著出現,既是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空前繁榮的結果,又為這種繁榮提供了思想、理論上的保障。他們的理論并不單純是實踐的一種總結,而更接近于純理論的研究。這種現象的出現打破了單一的以創作家代替理論家的落后狀況,使得實踐與理論出現分化,從而使書法理論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魏晉書法開創了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藝術性書法形式,給文人書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完成了書法形神系統結構的有機構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審美的藝術歷程,使書法成為表達書家主體情感的載體。其次是文人書法占領書壇成為主流,并把書法從實踐到理論推向更高級階段。最后是促進“帖學”流派的形成。以“二王”為起點,追求筆札之工的書派從宮廷漫向民間,并形成帖學流派與風格。魏晉書法這樣一座藝術高峰,給后人留下廣闊的學習借鑒空間,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從歷史辯證的角度來看,魏晉書法也是頗具現代性的,是當代書法再創高峰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重新以寬容的精神反思歷史,是書法創作的重要參照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