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文化視角下華裔文學
時間:2022-06-28 11:32:09
導語:異質文化視角下華裔文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異質文化,是指不同種族在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會經歷中長期積累形成的不同社會習性以及精神文明的狀態,它是最能體現不同民族的表達方式、心理意圖、個性魅力以及文化差異性的部分。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不同種類的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必然會不斷地相互碰撞和產生沖突,而這種文化的異質性在當代華裔美國文學中尤顯突出。
二、華裔美國文學的興起
在以白人主流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美國文學界,由有色人種構成的少數族裔文學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是處于異質文化中的“邊緣文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作為從不同文化背景遷徙過來的群體以及他們的后裔,美國少數族裔作家在直面母體文化與生活中異質文化的沖突之后,不斷在其小說的創作中引入不同背景文化間的碰撞與摩擦,深刻地展示了異質文化間由矛盾沖突到相互融合的特色,逐漸被西方主流文學所關注。華裔美國文學作為美國當代文學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受到世界各地文學評論家的一致肯定。尤其是華裔小說作品不僅在美國華裔界反響強烈,同時也深受眾多美國本土讀者的喜愛。此類小說作品大都描述了在經歷了艱辛磨難遷徙到美國的第一代華裔移民及出生在美國從小飽受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的第二代子女們之間的異質文化意識的碰撞,著重分析了華裔后代們對西方文化的主觀認同但總是被客觀排斥、抵制本族傳統文化卻又始終無法與之剝離的矛盾心理,展現了其不斷探索自己身份、尋求兩種異質文化之間立足點的心路歷程。華裔美國文學的興起首先是以婦女作家的創作為標志的,她們的創作靈感往往來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中美文學界的普遍觀點認為,美國華裔小說家湯亭亭于1976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女勇士》,標志著華裔文學進入美國主流文學的開始,而譚恩美的《喜福會》更成為華裔美國文學的杰出代表。下面就以這兩部小說為例,來探討華裔美國文學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
三、華裔美國文學的開篇之作———湯亭亭之《女勇士》
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湯亭亭(MaxineHongKingston),出生于美國加州,可謂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其父母都是典型的中國移民,一直以來都以開洗衣店來維持生計。一方面,她同許多其他華裔后代一樣,經常聽大人們講述著遠在中國老家的簡陋的故居,先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家族經歷,以及包含有狐貍精、吊死鬼和英雄俠女等的傳奇故事……這些離奇的神話故事所折射出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成為她日后參加反戰運動、主張婦女尋求獨立和解放的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由于從小就生活在美國的文化背景下,接受著西方思想的熏陶,她在主觀上又絕對認可自己的美國人身份。湯亭亭的處女作《女勇士》一經面世,即在美國文壇引起了轟動效應,此書不但榮膺美國“全國圖書獎”,還成為當時人們競相傳閱的為數不多的優秀華裔作品之一。此書形象地揭示了第二代美國華裔女性奮力沖破中國傳統文化對她們思想的禁錮與束縛以及在美國西方文化的種種排斥之下,最終在中美兩種異質文化的碰撞與沖突中尋找到真實自我、勇敢地融入到美國西方文化的艱難歷程。此小說的出版發行,一舉奠定了湯亭亭本人在美國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華裔美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女勇士》主要描述的是一名美國華裔女子的童年經歷。一方面,她抱怨父母總是墨守成規地沿襲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總是強加給她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這讓她在美國生活得很不自在;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對少數族裔文化的不認同,甚至排擠,使得她充滿了種族焦慮感和種族自卑感。兩方面的因素使得她既不能完全地按美國人的方式生活,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按中國的傳統進行生活。最后不得不在多年的痛苦生活中,努力地找尋自我,確立自信心,公開表達自己的獨特思想情感。有研究表明:湯亭亭是第一個將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小說的形式發表出來的華裔作家,她和她的小說為華裔美國人在西方國家中的社會與文化地位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湯亭亭有意識地給《女勇士》加上了個副標題———《一個生活在群鬼之間的女孩的回憶錄》,其真正的意圖是希望能夠向讀者傳達這樣一種思想:主人公對于以母親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每天耳濡目染的美國西方文化之間充滿著不盡的困惑和缺乏歸屬感的無所適從。湯亭亭在小說中所提到過的各種各樣的鬼怪精靈,都將處于雙重文化身份中掙扎的主人公的困惑、迷茫和浮躁體現得淋漓盡致。壓抑與反抗的情緒貫穿全篇。作品極力塑造一個勇敢、堅強且具有自由和獨立意識的新女性形象,以兼容并蓄的方式直面兩種文化所帶來的沖突與壓制。
四、華裔美國文學的杰出代表———譚恩美之《喜福會》
譚恩美(AmyTan),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父母在40年代從充滿戰亂的中國移民到美國。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文化“母憑子貴”思想的影響,母親對她的期望很高,不僅很早就為她規劃了讀醫科,還要求她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鋼琴,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某一天能夠出人頭地,成為家人乃至所有華裔朋友們的驕傲。但作為從小生長于美國環境的譚恩美,在主觀上卻相當認同美國的文化,努力地融入美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采取持抵制態度的。這就導致了她不得不一直維系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屬性于一身:既抵制中國傳統文化,又不能輕易融入美國西方文化,在夾縫中生存而始終無法找到自我。不僅如此,在整個人生成長的過程中,東方人的面孔和血統以及家庭所秉持的中國文化傳統還常常讓她苦惱不堪,這都在她后來的小說創作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在湯亭亭的《女勇士》出版十年之后,譚恩美的《喜福會》終于得以完成并發行。小說詳實地描述了四個美國華裔家庭母女兩代人的情感糾葛,深刻地剖析了華裔移民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艱難生存和探求自我身份的艱辛歷程。母親們在舊中國受盡磨難,為了生存她們迫不得已離開家鄉而遠赴異國他鄉,所以母親們總是對女兒寄予厚望,希望她們在美國有所作為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而女兒們都是出生于美國,在美國文化背景與社會教育的熏陶下逐漸成長,對美國本土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母女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屬性必將導致一系列的誤解和沖突的產生,封建、傳統的東方文化和開放、先進的西方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喜福會》中,以吳晶妹為代表的年輕美國華裔一代因糾結的生活狀態和矛盾的心理情感不斷地尋覓華裔群體在兩種異質文化碰撞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對于人生命運和抉擇的思考。從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四對母女之間的誤會和溝通恰恰象征了中美兩種異質文化之間的相互沖突與融合。華裔孩子們從小就生長于美國,深受美國精英式教育的培養,同時又受到來自家庭和周圍華裔的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強烈的邊緣文化意識以及身份危機感始終困擾著他們。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是長幼尊卑、母憑子貴和媒妁之約,而美國西方文化所推崇的是成員平等、個人奮斗及婚姻自由,要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屬性強扭在一起,必將不可調和。小說中,當鐘薇弗萊獲得全國象棋冠軍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秉承中國傳統“母憑子貴”思想的媽媽逢人便以“冠軍的媽媽”來炫耀自己,而深受西方個人奮斗主義思想影響的女兒卻很看不慣,非常憤慨地反駁道:“為什么你總是要用我來炫耀呢?你要是想出名,就自己去學下棋啊。”她從此不再下棋,母親也因女兒的責備而沉默了。最后,自信的“象棋神童”在媽媽的不聞不問中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天賦異稟,變成了一個膽怯、平庸的普通人,再也無法找回往日的輝煌,不得不在14歲的時候就放棄了“冠軍之路”。除此之外,母親們還堅持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如要求子女對長輩的尊敬和絕對服從等。因此,當吳晶妹不愿按媽媽的意愿彈奏鋼琴的時候,媽媽便非常生氣地訓斥道:“女兒只有兩種,聽大人話的和不聽大人話的。只有一種女兒可以住在這個家里,那就是聽話的女兒。”而美國精英教育強調的是家庭成員之間人人平等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不論長幼,在自己的事情上都享有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利,其他成員無權干涉,主張將孩子作為平等的家族一員來看待,充分給予孩子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長輩們對年輕人婚姻大事的關注和建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當母親鐘林冬發現女兒薇弗萊的男友是美國人而且“看穿”他一定是個“花花公子”以后,她便堅持己見并企圖拆散他們,甚至用鞋子去追打他們。但是深受美國婚姻自由思想影響的女兒卻對母親的這一做法非常抗拒,最終以私奔的形式來表達她對母親———即中國傳統文化的抗議。母親們本希望女兒能夠繼承和發揚她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特性,但在經歷了長期的陽奉陰違和反抗之后,她們不得不改變了策略。她們不再將自己的傳統思想一股腦地強加于早已長大成人、思想也已經成熟的女兒們,而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自身經歷傳授給她們,以期能夠在情感上進行感動和教化,在精神上賦予支持和鼓勵。
小說中,母親們通過回憶將歷史與現在連接,女兒們則通過母親們的故事去探索祖國這個“熟悉的陌生人”,繼而去尋找自我,發現自我。小說結尾,盡管母女雙方分別代表著東西方兩種不同的傳統文化,但經過了一系列的沖突和碰撞之后,最終都達成了共識,實現了相互理解和和解。譚恩美因《喜福會》一炮走紅,一舉晉升到西方主要作家的行列,逐漸成為華裔美國文學繼湯亭亭之后的又一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喜福會》受到世界范圍內文學評論家的高度評價,曾連續九個月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首位。《紐約時報》還形象地把它比作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作品接連榮獲了“全美圖書獎”、“全美圖書評論獎”和“海灣地區小說評論獎”等三項大獎,并被列入《諾頓文學入門》的書目教材,成為美國眾多高等院校師生的必讀佳作。
五、結語
湯亭亭和譚恩美在以上兩部作品中,真實且細膩地描述了在中美兩種異質文化影響之下的母女兩代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念。小說中的女兒們在最后都實現了對母親的理解,在不完全拋棄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基礎上,認同和接受了母親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沖突與矛盾最終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化解。世界上的每一種文化都是由不同民族歷經了成百甚至上千年沉淀下來的,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在異質文化發生沖突的時候,只肯定某種文化或者完全否定異質文化的做法都是不正確的,而應抱著學習的態度,對于兩種不同的文化有選擇地繼承和發揚。總之,中美兩種異質文化從沖突邁向融合既是兩國人民的夢想和愿望,也是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趨勢。
- 上一篇:民政局依法行政工作意見
- 下一篇:區委司法行政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