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爭小說嬗變

時間:2022-07-09 03:54:04

導語:美國戰爭小說嬗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戰爭小說嬗變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歷史,一個歷史就會有一條演變的線索。人類的文學小說都是以歷史為背景,來刻畫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情感。美國文學家在面對自己國家以戰爭為主導的歷史條件下,充分展現了美國的歷史進程或者說是戰爭史。隨著美國戰爭的演變,美國戰爭小說也從自然主義逐漸向新歷史主義過渡。本文主要以美國戰爭小說的演變為線索,探討美國小說的歷史進程。美國建立的這幾百年來,經歷了不少戰爭。從建國前的獨立戰爭,到后來的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后來成為世界霸主后的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美國幾乎時時刻刻經歷著戰爭。由此可見,如果說美國文學史是一部戰爭史,也不為過。戰爭是美國文學上一個永不淡卻的話題。美國戰爭小說中有不少佳作廣為流傳,在戰爭中成長的美國戰爭小說對各個政治風云、重大事件、權力關系十分敏感,呈現出不同的歷史階段。

一、美國戰爭小說的起源

美國建國時,歐洲的啟蒙運動已經完成。美國早期的文學思想家、貴族階層受到歐洲啟蒙運動主義思想的熏陶,倡導完全自由,寫作、生活多表現為浪漫主義形式。具有美國本土思想的是美國戰爭小說的鼻祖詹姆斯•庫珀,也是唯一一位。他的代表作《間諜》是美國第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小說,開創了美國戰爭小說的歷史。本書以美國大陸戰爭為背景,運用浪漫主義寫作手法,展現了一位保守的英國軍官、一位渴望獨立的美國軍官和紐約貴族兩姐妹之間曲折、復雜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們前一刻可能在同一個屋檐、同一個餐廳、同一個娛樂場所,毫不設防、幾乎絕對信任對方的相互交流、共享娛樂,但是下一刻可能是相對于兵戎相見的戰場上,為各自的國家,各自的國民奉獻自己。雖為美國國民,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面,庫珀還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用一種浪漫的手法模糊化敵人與友人之間的界限,不偏重于哪個國家會取得勝利。庫珀的這種不注重成敗、模糊化的創作方式對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美國戰爭小說的自然主義浪潮

南北戰爭后,美國戰爭小說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9世紀末,工業文明的進步,美國物質財富的劇增,美國社會財富分級,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為美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素材,美國文學創作由浪漫主義向自然主義發展。美國早期的自然主義作家是克萊恩,他通過戰爭小說的背景,再現了這個充滿殘酷和邪惡的現實。其代表作《紅色的英勇勛章》中,主人公亨利•費來明在面對南北戰爭的殘酷現實時復雜、矛盾的心態,就像紅軍長征時人民的反應一樣,亨利在軍隊路過自家門前時,毫無畏懼、激情滿懷地加入了軍隊。然而現實卻是,當他看到漫天的槍林彈雨時,亨利想到的只是“我會當逃兵嗎”。盡管在每次的戰役中亨利的表現不錯,但他時刻被這種無形的壓力所逼迫,因此即使他成了英勇的旗手,但未來對他來說仍然不很明朗。戰敗了的亨利闖入一片叢林,身處迷宮一樣的大自然的他還是想逃跑,卻逃不脫,就像現實的生活一樣。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亨利自始至終都無法擺脫被大自然控制的命運。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馬爾科姆•布拉德、歐文•肖、諾曼•梅勒。他們都以南北戰爭為題材來描繪社會生活,其中廣為流傳的是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克萊恩的自然主義強調強大的自然外力對人類命運的決定作用,人們可以與大自然抗爭,但也只是徒勞。

三、迷惘的現代主義時期

一戰爆發時,很多文學青年參加了這次戰役,他們認為這是一場結束戰爭的戰爭,因此熱切渴望加入這場戰爭。然而,戰爭的殘酷又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出現了“迷惘的一代”,他們希望通過新的方法來詮釋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這種想法進一步促進了美國文學的發展。很多文學思潮諸如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文學家們新的創作方式打破一般敘事風格,多以碎片式、多角度的意象展開情節,并且注重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厄內斯特•海明威是這個時代的杰出代表。他反映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喪鐘為誰而鳴》等。海明威前期的作品仍以自然主義展現戰爭的殘酷和人們對自然的無可奈何。海明威的作品都是以自身的經歷為題材,描寫自然對人類命運的控制性。《永別了,武器》就是對他受到愛情挫折后的反映,劇中充分展現了大自然的冷漠和個人永久的悲劇。《永別了,武器》很好地表達了海明威作為“迷惘的一代”的心境。而當海明威創作《喪鐘為誰而鳴》時,一改前態,以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全方位地把握故事情節發展,靈活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徹底擺脫了“迷惘一代”的悲苦心態。海明威從悲傷的心態向樂觀積極的轉變,是他創作風格的轉變,更是整個時代由自然主義向現代主義的發展。這一時期,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各具特色,平分秋色。除了海明威,《三個士兵》的作者約翰•多斯•帕索斯也是這一時期自然主義的權威,同時,在現代主義方面威廉•福克納更是一朵奇葩,他的《寓言》還獲得了1955年全國圖書獎。現代派小說產生于19世紀末,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達到了高潮。它的發源地不是在美國,而是在法國的巴黎,當時許多歐美作家云集巴黎。英國的喬伊斯(JamesJoyce)和美國的斯坦因(Ger-tudeStein)便是典型代表。現代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哲學,也不僅僅是第二代后現代主義作家的先驅。它與許多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文化運動交織在一起,比如20世紀初法國的先鋒派運動、1910年至1920年的達達主義運動、20年代至3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和興于意大利的未來主義運動。發起這些運動的青年作家,發起傳統文化藝術理性主義敘事模式,尤其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后期莊重的道德說教,對習以為常的藝術形式提出挑戰,將人的意識和潛意識聯系起來,揭示人們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精神沖擊和心路歷程。達達主義派將日常物品如報紙、照片、垃圾、破鞋和自行車零件構成戲劇性綜合圖畫;超現實主義者把人們所熟悉的東西與夢幻的景色融為一體;未來主義者則寄希望于技術革新,注重速度、力量、空間、色彩的鮮明和視覺藝術,力圖展示人類充滿生機活力的未來。現代主義在文學、音樂、繪畫、雕塑和建筑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表現,而以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更為突出。

四、現實主義的重回

就像以往一樣,戰爭對于美國不僅是經濟的轉型,也是文學創作風格的巨大轉變。二戰的爆發,美國經濟的大蕭條又將人們從迷惘中拉回了現實,他們對二戰期間的貧窮、黑暗等感到深惡痛絕,不斷地用文字來抨擊這樣的社會。二戰時期的戰爭小說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二戰小說和后期二戰小說。前期二戰小說多把有權有勢的軍官比喻成商人,認為軍事等級就和商界的條條框框一樣森嚴,他們這些規矩束縛了人的個性發展,是對人性的不尊重,是對人性的毀滅。同時,作者們認為戰爭的軍事組織就像是法西斯一樣,為了維護組織的正常運行,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去摧殘人性,機械化、僵化每一個組織內部人員,戰爭就像機器一樣“磨煉”每一個軍人,讓他們“標準化”。著名的前期二戰小說有諾爾曼•梅勒的《裸者與死者》、歐文•肖的《幼師》等。與前期二戰小說不同,后期二戰小說中面對戰爭顯現出的人們的愛國情懷逐漸減淡。同時人們開始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在戰爭中能做到什么。軍人們不再想能為美國偉大的軍事事業做貢獻,而是開始厭惡戰爭、憎恨戰爭所帶來的災難。他們開始對戰爭進行反抗,設法脫離戰爭。在所有反叛小說中《第二十二條軍規》廣為學者、讀友喜愛。“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這個戰爭機器中的法則。小說的主人公約瑟在面對軍事化制度嚴厲的要求和與自己截然相反的價值觀時,他選擇以自己的價值觀為主導行事,認為只有自由選擇才是對工作的負責,是對飛行任務的負責。二戰小說開始對人性的探討,關注絕對服從中的自由選擇、與自然命運的抗爭,一掃前態,重新回到了對人們與自然命運關系探討的層面。

五、新歷史主義對歷史的反思

二戰后,美國又經歷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戰爭以及各種政治政變,這些事抨擊著美國國民的內心,他們徹底改變了對戰爭的看法,提出了對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質疑,同時開始對美國的歷史進行探討。在對美國歷史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大批新歷史主義者,在他們的作品中,戰爭的隱秘性被深刻地揭示出來,意識形態的實質也顯露無遺。亨德里克森在《生者與死者》中通過大量的調查和收集資料,用新聞的形式從各個角度對戰爭進行分析。他運用大量的數據資料揭露了戰爭的內幕,證明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不只是對戰國,還包括本國的傷害。詹姆斯•布拉迪在他的《秋天的陸戰隊員》中揭示了戰爭中龐大的人員傷亡。這一時期的作者開始反思歷史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給全球人們帶來的傷害。他們不只是用文字來描述,而是用大量的史實資料和數據來證明戰爭的殘酷性,呼吁人們重視戰爭帶來的危害。

總之,美國戰爭小說的演變過程無不透露出美國的戰爭歷史和當時的環境背景。他們通過自己的筆墨來表現自己對現實狀況的關注以及自己深刻的愛國情懷。從獨立戰爭時作家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到一戰后的迷惘,再到現在對戰爭的厭惡,美國戰爭小說逐漸成熟,對戰爭的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階段。美國戰爭小說的每一個階段都深刻地展現出作家們對戰爭的思考,有的是戰爭本身,有的則是整個歷史。隨后美國又經歷過一系列的事件,諸如9•11事件、伊朗戰爭等后,美國文學作家也開始思考文學對美國社會的影響,對戰爭的描述進入多元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