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德育滲透
時間:2022-07-22 09:18:38
導語:古代文學德育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學校教育非常注重德育,尤其在高校設置思想教育專業,培養了龐大的專職德育隊伍。但高校的德育卻是飽受詬病的一種教育形式,原因何在?怎樣增強高校的德育實效性?關鍵在于探究德育之本原,在學科德育方面著力,尋找回歸德育之本原的平臺,認真實踐。
1高校德育之本原混淆現象剖析
1.1具體表現
1.1.1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輕視道德教育我國傳統德育范圍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我國古代的德育因為政治、法律、宗教等社會意識并沒有完全從道德中分離出來,而現在的中國已經有比較完備的政治法律體系,所以德育之本原,即德育最重要的部分,往往意味著狹義的德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和法律只隸屬于廣義德育,更不能取代德育的社會功能。德育的目標是人的道德的養成,使之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目前我國德育的現狀是德育本身概念界定不十分清楚,從小學到高校的德育的重心都是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而忽視了真正的德育目標。
1.1.2重視適應現實而忽視德育的底線———求真德育的最低境界是真,最高境界是善,真的善為美。我國目前的社會現狀卻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道德的底線———求真,說真話者不如說謊話者更具備社會適應能力,青年人失去熱情純真,變得老于世故。高校或者因為就業現狀艱難,將“求真”引向了一個誤區:摒棄德育而追求生存的本能,結果使得不少大學生認為只要能謀得職業,不管什么虛假的手段都可以用,道德觀、價值觀模糊。所以,回歸德育的本原———進行真善美的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綜上所述,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之本原,而道德教育之本原是求真,在高校中進行德育建設,首先要抓住德育之關鍵,目標才會明確,才不會失去方向。
1.2形成原因
1.2.1將德育的政治功能與道德功能混為一談,重社會輕個人我國歷史上的道德教育將政治的實用要求與道德的理想價值標準、政治的功能與道德的功能都混同起來,使道德的工具價值與目的理想性價值混淆起來。高校德育的重點依然是放在思想政治、社會規范法紀等方面,德育被狹隘化為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獨立的地位,德育的本原目標———育人的功能就難以真正地實現。德育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倫理以社會、群體為本位的道德原則,存在著忽視個體的獨立性、壓抑個性等缺陷。當前高校德育在強調社會需求的同時,對人的自我發展的需求體現不足,或者有部分學生在重社會輕個人的德育背景下走向極端,而變得自私和個性乖張,卻誤以為這就是個性意識的張揚。
1.2.2高校德育急功近利,方式簡單化德育是長期的持續的過程,高校德育機構在德育過程中,忽視或違反德育的內在規律,急功近利,追求即時的、顯性的成績。某些時間準備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熱熱鬧鬧地搞活動,活動一結束,總結報告寫完,表彰大會開過,德育就隨之結束,使得德育不是出于一種良心、德性的需要,而是迫于外力的強制性。高校德育依賴或注重于說教、灌輸式的方式和手段,與大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教育嚴重脫節,在價值觀念上極易產生功利化、庸俗化傾向,把復雜的德育過程簡單化、形式化,使本來豐富的有血有肉的道德教育變成了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這樣德育不但不能消解各種價值迷茫和精神困惑,反而更加刺激了他們的價值迷茫,如有的大學生的入黨動機不純,把作弊和論文作假等也視為正常。
1.2.3學科教育中過于重視規范教育,忽視德育滲透《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教育具體的推進思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因高校產業化的刺激,過于重視學生掌握生存的技能,教會大學生了解、遵守既定的客觀的社會規范、法律、制度等,把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即時需要的能力放在首位,幾乎每所高校都變成了職業技術學校。目前高校有關教育部門擔心,在學科教學方面加強德育會影響正常的學科教學,喧賓奪主。其實德育應始終滲透到學科之中,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通過知識的傳授,可以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達到“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效果,這應該是德育最好的方式。
1.2.4高校師生在面對現實社會時存在價值取向的矛盾困惑面對現實社會,教師和大學生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價值沖突與迷失。一些為師者,執業只為稻粱謀,失去了知識分子的熱情和勇氣,不和學生討論世界觀和生命的意義等問題。師生的教和學不是為了人性的提升,只教給學生簡單實用的生存智慧。大學生接受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金錢名利至上,對于世事變得很漠然;過早洞明世事,老于世故。漂亮的空話和嚴謹的套話掩蓋了本應屬于青年的真性情,沒有人生意義的支撐,同時又變得很脆弱,面對挫折不能自拔;或者缺少道德自律性,推脫責任。
高校德育是各級德育機構滲透到各種人文、自然學科合力建設的結果。這些德育平臺中,機構德育和人文學科德育效果更明顯,各有其佳,沒有最好,但有最美。比較發現: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高校德育回歸本原的最美平臺。
2.1和專門德育機構的德育方式相比
宣傳部、學生處、校團委、學生會等有關機構是目前高校德育的主力軍,主要傾向于思想政治法紀等教育,具體形式是以間斷性的活動為主,要即時的效果。活動的目標一般是面向全體學生,到最后大都是抓典型而忽略了全體。學科德育重在“潤物細無聲”般的滲透,最具備普遍性和連貫性,至少應與機構德育平分秋色,但卻被長期忽略,違反了德育的規律。學科教育歸教務處管理,但該機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是否認真傳授知識和防止教師思想偏激等方面給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得學科德育幾無機構可以歸屬,學科的德育功能的進行只有依靠老師的職業操守與道德。“國外很多著名的理工科大學早已經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科學的教育。他們的理念是,不學習人文學科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就不會成為一個有價值、有理想的人。國內不少大學也這樣做,比如北京大學的理科學生就必須選修一定量的文科課程。”[1]實踐證實了學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實效性。
2.2與其他人文學科相比較
高校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人文學科一般分為文學、語言學、歷史和哲學,唯有文學對語言的超越是在美學的層面上完成的。相較于哲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思辯性、歷史的綜合性和客觀性、語言學的規范性和實用性,文學是象征式的意象思維,更易于引發聯想,更有美感。以非語言文字為媒介的人文學科主要是藝術,包括音樂、美術、影視等。文學比其他藝術更為明晰、更為細致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現實和內心世界,離意識形態更近。文風之變,事關國運人心。音樂、美術、影視都存在著審美因素,文學的審美因素是更深層次的,更能引發人聯想,更耐咀嚼回味。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幾千年的古代文學的基礎之上的,所以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最早的傳承載體,比現當代文學的內容更豐富。外國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差距比較大,不易被大多數國人從心底接受。但國人一直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喜歡引進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忽視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的遺產。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要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優良的道德傳統,基本上是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這個載體來傳承的。我國最好的藝術作品就是幾千年的文明的精髓———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2.3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優勢
2.3.1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與德育的最高形式高度契合德育的形式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最高的形式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形象性和美感對人的心靈的凈化,對讀者的影響恰恰高度契合了德育的最高形式。注重感悟能力的培養的、情感的“潤物細無聲”,摒除了填鴨式的德育方式,所以中國古代文學用來進行德育建設是最符合德育方式的,它常用最美的形象來感染人,影響人,激發人們的思考。
2.3.2古代文學作品里集中了中華民族最美好的情感和最深刻的生命體驗德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一種心靈的觸動。而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情操與情感都集中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同時,中國幾千年來的教育存在的誤區又集中在虛假偽善的盛行,目前經過數千年的數萬萬人心靈的凈化選擇流傳下來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卻是追求真善美的經典。古代幾乎每個著名作家都有遭受貶謫的經歷,在當時看來,的確都是不識時務。正因他們都是真實的,才會是善的和美的,是熱情的,有擔當的。他們的生命體驗,任何一個善感的人都能引發觸動和思考。綜上所述,可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高校德育教學的最美平臺。但是,過于強調重視古代文學的教學效果,會不會使其淪落到“萬金油”的庸俗地位?關鍵要看應該怎么做。
3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
3.1從大學生實際出發,以愛護鼓勵為主
3.1.1循序漸進地緩解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進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時,有學生提出要監督他們背誦,可見中小學的學校和家庭教育養成了他們被動的學習方式。為此,可以適當地緩解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指定要背誦的篇目。當前大學生讀書少,思考少,感悟能力弱,可以把有趣、有深度的與古代文學相關的書介紹給學生,約定時間定期交流讀書心得,使大學生盡快地、平穩地擺脫被動的學習方式,變為自覺主動的學習。
3.1.2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征,注重平等交流任何一代青年都會有缺點,國人又喜歡以經驗勝人,倚老賣老,有時把年輕人的缺點放得太大,失去客觀性。其實,當代年青人身上存在的優點遠遠多于缺點。他們有主見,思維活躍,敢說敢做,表現得很成熟,但心理又比較脆弱。作為教育工作者,針對大學生這些年齡特征,要充分尊重和理解,注重平等交流,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進行說教。面對他們對當今社會道德所呈現的漠視態度,要適當加以激發,使其對社會健康發展充滿自信。在具體作品中進行生命意義教育,從很多作家的感懷生命中發現生命的價值,用一些著名文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來指導他們如何對待人生挫折。
3.2通過具體作品的講解有意識地滲透
3.2.1德育與美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古代文學對語言的超越是在美學的層次上完成的,所以在德育滲透中應注意和美育相結合,嚴防說教,去除庸俗,注重用美的形象感染人。如通過對古詩詞的吟誦感受詩詞本身的韻律之美,將討論式教學隨時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如講賈島詩風時,可以由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來入手,適當引發學生思考:到底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敲”字固然好,但“推”字說明這寺門沒有上鎖,更顯破敗,和賈島訪幽居友人的荒涼處所以及賈島的詩風相契合。也可以將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另一個版本“獨憐幽草澗邊行,尚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和今流行版本作比較,讓學生感悟哪個版本更好。這些討論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加強學生對經典解讀的批判性,促使其主動學習與思考,并提高其感悟和審美能力。
3.2.2從作品中尋找詩心,為學生展現最本真的生存狀態隨著我國幾十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相當一部分人會覺得壓力變大,這恰恰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是需要詩心的。詩心,關鍵是人的精神狀態的高雅,尋找詩心,本質上就是要擺脫物質欲望強烈沖擊下帶來的庸俗功利之心,回歸最本真的生活狀態。海德格爾認為,摧毀世俗的世界,建立詩意的世界,即是從人類的物質世界經過藝術作品進入神性詩意的精神領域[2]。面對世俗的紛擾,能做到堅守自己的理想,不盲從,不隨波逐流,不卑下而瑣屑地生活,保存內心的純正美好。而這些,在古代諸多文人身上都體現出來,讀他們的作品必然會受到觸動。
3.2.3發掘古代文學作品的現代價值,培養文化認同感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刻意引發學生發掘其中的現代價值,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從中受到啟發。如針對高校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現象,可以通過一些古代作家作品的品讀來激發他們的用世熱情。從古代文學作品中認識到世界本來就不是純凈美好的,需要有責任感的執著的人使正義的力量更強大,更能震撼人心。可以適當運用“平移法”,使中國古代文學和現實聯系得更緊密。如講到愛情題材的古代詩詞小說雜劇,可見古人愛情觀是兩情相悅,忠貞如一。而請學生表達對愛情的看法,有女生表達的觀點是只要對方對自己好就可以,其實這是一種廉價的愛情觀,因為這種愛情觀是把女性放在被動的地位來看待的。中國人對異域文化有天然的認同感和崇拜感,過之則為崇洋媚外,否定傳統文化。德育“通過增強人的文化主體意識,從而在文化內部產生一種文化抗變機制,使得人們在各種他者文化面前,能以其已形成的主體意識繼續保持原有文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致在他者文化的沖擊下失去方向,導致文化發展中的混沌、斷裂與失范。”[3]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而價值觀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與任務。文化的認同感有利于培養愛國情感、不卑不亢的態度,接受正確的價值觀,而古代文學教學正是培養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平臺。
3.3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人格魅力
對于成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最大的除了傳授知識,還有做人,而這也是德育的最終目標。教師要“有真知灼見,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陶行知)。本著對學生負責的精神認真工作,真誠待人,以正視現實的勇氣和熱情去感染學生,真誠地影響幫助學生。目前有學生給教師上課打分的環節,但老師不能為使自己的分數高而刻意迎合學生。要加強教學的能力的提高,適時創新,如適當轉換教學視角。有教師試著從文體學的教學視角入手,“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梳理出古代散文演進的線索,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一歷程。”
轉變傳統按照作家生平與創作、思想內容、藝術成就三個層次展開講授的“三段結構式”,注意加強學術研究,古詩詞寫作等能力,成立有老師定期參與指導與監督學生詩詞創作的改編小組,帶動學生對古代文學學習的興趣。目前許多高校在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課和通識教育,目的是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成為有責任、有教養的人,這是回歸德育之本原的有效實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加強學科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深究德育之本原,使得高校德育更行之有效,更加健康地發展。
- 上一篇:工會調研和研究意見
- 下一篇:全市工會保障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