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科技文化維度的合理選擇與定位

時間:2022-08-06 04:07:42

導語:企業科技文化維度的合理選擇與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科技文化維度的合理選擇與定位

0引言

企業科技文化是企業文化體系中的職能子文化,它主要用于指導和規范企業中的科技人員行為,并為科技人員共同遵守和奉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形式。企業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與經濟文化的交匯。從科技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科學研究的真理、知識探索與創造屬性,即社會的科技精神、科技意識、科技倫理道德觀等;而從經濟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企業的經濟屬性,即企業的經濟目標、經濟價值觀及經濟倫理等。

1文化維度理論

對于文化維度的認識,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與斯喬貝克(Kluckhohn&Strodtbeck,1961)在其《價值取向的變奏》一文中,提出了六大價值取向,用于描繪文化群體的文化輪廓圖,分別為:對人性的看法———善和惡;人們對自身與外部自然環境的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或人與自然和諧并受制于自然;人們對自身與他人之間關系的看法———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人們對活動的導向———重視做事或重視存在;人們的空間觀念———隱秘或公共;人們的時間觀念———一個時間做一件事或同時做多件事。該理論開創了人們對價值觀的二元對立區分認識方法。沿襲克拉克與斯喬貝克的文化維度理論,許多學者提出了新的認識企業文化的文化維度分類,如戴爾特,施羅德和莫里埃爾(Detert,Schroeder&Mauriel,2000)提出了關于企業文化的8個維度:①組織中遵從的基本理念;②對時間和時機性質的理解;③激勵;④穩定與變化;⑤以工作任務或員工為核心;⑥獨立工作與合作;⑦控制、協調與責任;⑧關注內部或外部[1]。羅賓斯(Robbins)和卡爾特(Coulter)在企業文化分類上提出了文化七維觀:①創新和甘冒風險———表示企業鼓勵員工進行創新和甘冒風險的程度;②注意細節———表示企業希望員工精細、注重細微處的程度;③以結果為中心———表示管理人員對員工的放手程度,即管理人員注重結果而不管取得其結果的方法和過程的程度;④以人為本———表示管理層在決策時考慮決策實施的結果對企業員工的影響的程度;⑤以團隊為中心———表示企業活動圍繞團隊來安排而不是圍繞個人來安排的程度;⑥進攻性———表示企業員工進攻、競爭而不是隨遇而安的程度;⑦求穩———表示企業行動注重保持現狀而非發展的程度[2]。我國學者李晶、陳忠衛則圍繞企業內部創業型文化,提出了五個維度:①支持創新的態度。②時間傾向,對內部創業的評估周期和創新方向是著眼于長期利益還是短期利益。③人本傾向。④合作協調,即企業采用個人主義傾向還是集體主義傾向,個人主義傾向文化中,創新是以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為基礎,鼓勵個人冒險精神;集體主義傾向文化中,創新是以團體工作為基礎。⑤開放式協調[3]。

2企業科技文化的維度結構

企業文化對科技活動目標、作用等基本問題的認識,也是一個多維度的體系。結合企業的文化維度和科技活動創新型文化內核的要求,企業科技文化維度可包括如下方面:

2.1市場傾向———以市場為中心與以技術為中心市場傾向描述企業對科技活動基本功能的認識,以市場為中心強調企業科技活動基本目的和歸宿在于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以科技為中心則強調企業科技活動目的和歸宿在于增加社會的科技文明。

2.2時間傾向———長期利益導向與短期利益導向時間傾向描繪企業對科技決策與科技績效的判斷依據是以未來長期利益為評價標準還是以短期利益作為判斷標準。長期利益導向以未來長期戰略和經濟利益作為科技決策與績效評價的依據,而短期利益導向則以當前科技活動對企業利潤的影響作為科技決策與績效評價的依據。

2.3人本傾向———以人為中心與以物為中心人本傾向描述企業與科技人員的關系。以人為中心強調企業關注的核心和焦點是科技人員的價值,以物為中心則認為科技人員是實現任務的手段。

2.4風險態度———鼓勵冒險與懼怕冒險風險態度描述企業在對待科技活動產生的科技、財務、市場等風險和威脅時的容忍程度。鼓勵冒險,對風險容忍程度高,大膽倡導創新來追求科技活動不確定性收益;懼怕冒險,對風險容忍程度低,強調通過秩序來保證科技活動的穩定收益。

2.5合作協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合作協調描述企業組織科技活動方式及成就導向。集體主義強調科技工作以團隊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注重科技人員對科研團隊的歸屬感,以團體共同利益、榮譽作為成就取向。個人主義強調以科技工作者個人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個人英雄主義作為成就取向。

3現代企業科技文化維度的選擇現代企業科技文化在取向上需選擇推動創新的文化內容,表現為:

3.1以市場為中心企業科技文化價值觀不同于科研機構、大學等公益性研究機構的價值觀,企業對科技活動目的基本認知應立足于不斷滿足顧客和市場的需要??萍既藛T創新構思的形式、科技項目的設計、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的設計均需以市場需求和企業內部業務發展作為基本的判斷標準。它是基于企業家動機而非科學家動機的科技創新價值觀。3M公司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活力的公司之一,其創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場、顧客需求為前提,創新圍繞著對市場的回應與考察。許多學者對創新型文化的研究均表明,對市場和外部環境反應速度或敏感性是提高企業創造力的規范之一(CharlesO’Reilly、Enrique、Claver、Schneider等)。對市場和外部環境的敏感性表現為:①將顧客和市場需求作為技術創新思想的源泉,研發項目的設計和立項著眼于用戶需求;②科技研發和創新全過程中的充分授權,最低限度地降低科研部門中的官僚作風;③迅速決策和創新實施的快速度、短周期。

3.2長期利益向導企業科技文化應著眼于保證和促進企業持續發展,以長期利益為導向,而不能受短期利益的驅動。長期利益導向表現為多個方面:①企業追求持續進步。企業在技術能力培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核心剛性”的現象,即原來的核心能力制約和阻礙新的核心能力的培養,無法形成適合市場變化的核心能力更新。企業長期利益導向,就是要克服“核心剛性”,追求持續的進步和更新,形成與市場發展動態適應的技術能力;②企業以未來戰略和經濟利益作為決策和科技績效的判斷依據。在科技決策和科技績效評價中要引入戰略利益考量,如著眼于建立技術壁壘、形成技術標準或擴大員工安全、健康福利、降低環境污染與傷害。

3.3以人為中心杰恩•川迪斯認為只有那些具有社區意識、鼓勵用戶忠誠和注重細節的實驗室才可能擁有關心用戶、而且愿意為實驗室做出貢獻的成員[4]。科技人員是企業技術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企業的科技創新完全依賴于科技人員自身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積極性。由此決定了企業科技文化的定位應著眼于人員,而不是工作本身。只有通過對科技人員的能力培養和滿足其需求的積極性提升,才能保證科技工作的質量與效果。以人為中心的科技文化,要求重視科技人員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員的價值和需求;知人善任,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工作能力與特長,將科技人員安排至適合的崗位上;培育人才、積極對科技人員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科技人員的科研能力。

3.4鼓勵冒險企業科技活動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其企業科技部門較企業中的其它部門在風險態度方面需要具備不怕失敗、寬容失敗、承擔失敗、敢于從失敗中吸取新經驗的心理意識。因此企業科技文化中必須建立鼓勵冒險的群體意識。CharlesO’Reilly(1989)對于成功企業鼓勵冒險的規范總結為:①擁有嘗試新事物的自由,允許失敗;②寬容錯誤;③允許對“思想者”思路的討論;④不懲罰失??;⑤對現狀的挑戰;⑥忘記過去;⑦不熱衷于短期行為;⑧希望創新成為工作的一部分;⑨對變革的積極態度;⑩發展和提高動力等[5]。

3.5集體主義企業科技活動的復雜性及知識分工細化與科技創新的綜合化矛盾,使現代企業普遍采用了項目團隊的組織形式,當前的項目團隊不僅來自于同一學科、同一科研機構、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學科、不同科研院所,甚至來自于不同職能部門和企業以外其它單位。因此,團隊合作的組織形式決定了現代企業科技文化的基本取向應著眼于集體主義,而不能推崇個人主義。如惠普公司的基本思想是“挑選最優的員工,強調團隊協作,激發第一精神”。現代企業科技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傾向主要表現為:①團隊成員擁有共同愿景和目標。CharlesO’Reilly(1989)對于成功企業共同目標規范總結為:對組織的自豪感、團隊工作、榮辱與共、工作的靈活性、主人翁感覺、消除混淆信息、管理的互相依賴、共同的愿景和方向、建立統一性、互相尊重和信任[6]。集體主義要求科技人員在團隊工作中應建立共同理解的目標;共同承擔科技活動的責任與后果;團隊成員間相互依賴、相互尊重與信任共同將科技任務付諸實現;②建立集體主義成就傾向,科技成果及衍生出的科技獎勵均來自于項目團隊的集體主義貢獻與成果,而不是來源于哪一個單一的個人;③開放的信息,在團隊工作中要鼓勵開放的思想交流與信息共享,而不是知識壟斷。CharlesO’Reilly(1989)對于成功企業開放性規范總結為:開放的溝通、交流渠道及信息的共享、仔細傾聽別人的意見、開放的渠道、才能、開闊的思維、從公司外部獲取力量、允許人員跨職能交流、鼓勵橫向思考、適應顧客的需求、接受批評、不要不理性、智力上的誠實正直、持續培訓、期望和接受辯論、主動請教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