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主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時間:2022-12-25 11:29:40
導語:“文化民主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廣受關注,兩百多年來,相關研究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被評為最出色的介紹新社會文化史的著作。作者從政治、文化和階級的角度論述法國大革命的內在復雜關系,從而研究法國大革命史如何改變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作者林•亨特一反過去簡單的政治史研究,轉而探討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在種種復雜現象的演變中展現政治進程中蘊含的結構或模式與政治行動者及其不自覺接受的政治假設之間的互動過程,發現政治文化的隱蔽模式和其中的統一性,進而指出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政治文化。通過林•亨特獨特的視角,印證了法國大革命對于法國文化政策的形成和發展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而法國大革命中賦予的“文化民主化”對當代中國的發展也同樣具有啟示。
二、法國大革命賦予的“文化民主化”理念
在歷屆法國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中,文化民主化(或者說文化普及)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1]。在大革命之前,文化政策一直處于封建王權的掌控中,雖然法國歷代君王都對國家文化賦予了極大的重視,甚至以王權為代表的文藝資助政策延續數百年,但文化資助還是處于權貴的掌控和把玩中,民眾很少能從文化資助中享有權利。大革命爆發后,文化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在歷經數載的坎坷命運后,法國人將大革命中民主的思想運用到文化中,國家承擔起文藝作品的保護責任,而全體民眾是這份文化遺產的擁有者。為了推動文化民主化的實行,法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各類文化場所向公眾開放、普及文化藝術教育、鼓勵業余文藝活動、組織各類文化節等。在國家、地方和各類組織的共同推動下,文化民主化在法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在保護和“破壞”(毀壞藝術品)之間的辨證關系中,催生出了“民族遺產”這一概念,并設置了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和中央藝術館這三個重要文化機構。通過這些公共的文化機構,“民族遺產”被國家化,達到保護遺產、教育國民和獨立、自由培養藝術人才的三重目標。法國是18世紀第一個將文化遺產法制化管理的國家,自此“民族文化遺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是法國大革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成就。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所以法國人從這些歷史遺跡中找到了民族歸屬感。從這時起,文化不再為上層社會專屬,文化政策也演變成國家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此后,法國歷屆政府從未放松過對文化的重視,特別是法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方面,并逐漸將文化安全與國家安全聯系起來。
三“、文化民主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文化的“民主化”議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民主、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口號后,“民主”作為一種舶來品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播。到“五四”運動之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解放區民主運動的實施,民主逐漸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建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民主開始真正為中國民眾所認識。但在十年中,民主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改革開放之后,民主才被現代文化重新拾起,這種重拾發生于現代化與全球化交疊之際,既繼承了“五四”文化的現代性,又包含了全球化的現實背景,呈現出一種缺乏中心的“雜亂”現象。進入21世紀,我國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尤其關注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黨中央多次召開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會議并提出“文化強國”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對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全面地部署;十八大明確了公共文化發展的重點任務,即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公共文化的實力和競爭力;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因素制約,我國公共文化事業依然存在,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公共文化發展資金不豐富、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等問題。因此,研究以文化民主化為基礎的法國文化事業管理與公共文化服務對我國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首先,法國堅持“文化民主化”理念,一方面擴大公益性文化機構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免費或優惠開放的程度。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公共文化資金用途監管,保證享受國家資助的文化機構和藝術團體真正承擔為大眾服務的使命。由此可見,要保證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性”,政府的文化投入、文化政策和法規的制定、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的供給都必須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利為第一目標。其次,將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提升到價值觀共享和文化認同的高度。法國增加了國家傳媒中宣傳法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節目數量,保證其在黃金時段播出,以此來加強民眾對于法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共同的傳統、共同的審美價值、道德價值、精神價值構成了人們對世界的共同看法和共同的表達方式,從而增強人們對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再次,鼓勵文化創新,保護藝術家權利。法國把鼓勵文化創新放在文化政策的核心地位。堅持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人才是創新的關鍵。因此,保護人才、保護知識產權是城市文化創新力得以充分發展的必要前提。最后,堅守“適度更新”的原則。嚴格控制中心城區建筑物的高度、新老城區分置等都是法國在保護文化遺產和城市開發建設之間保持平衡的重要舉措,從而使巴黎在展現現代都市魅力的同時,也體現了歐洲傳統藝術。這表明“適度”建設,注重城市功能的更新而不是外觀的更新,完好地保留一座城市的歷史風貌,可以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脈絡。而只有依托文化脈絡,城市才擁有共同的文化記憶。
總之,法國大革命在政治上廢除了君主制,在文化上提出了“國家遺產”和“勞動者享有文化”、“文化應該發揮公民教育作用”的理念。這些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法國人和法國的文化政策。時至今日,法國人堅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到國家主權,并由國家來承擔。所有人都有權利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高雅的藝術。中國是世界上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現狀卻是保護不足且開發過度。而公共文化事業的良好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到“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實現、關系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我國應借鑒法國的相關措施,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攜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打造文化強國。
作者:陳茜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 上一篇:產品設計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下一篇:粉絲參與性的互聯網產品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