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古代文學經典如何重煥新生

時間:2022-10-28 09:58:54

導語:新媒體時代古代文學經典如何重煥新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媒體時代古代文學經典如何重煥新生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蘊含豐富的中華民族情感經驗與美學精神,經過時間的檢驗與歷史的選擇,既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又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中國人的精神根脈。新媒體時代,紙質閱讀生存空間遭到擠壓,卻為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傳播提供了契機。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要突破紙質閱讀形式,既要構建多元的閱讀方式,又要注重不同閱讀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以促進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當代的傳播。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經典;閱讀;新媒體;移動閱讀

一、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新媒體時代的危機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經驗與美學精神,經過時間的檢驗與歷史的選擇,既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又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中國人的精神根脈。古人有很多讀書治學的方法,如東坡先生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先生對其做了詳解:“讀書之法,讀一遍,又思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長教此心在上面流轉。若只是口里讀,心里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仔細?!保?]近代梁啟超先生曾為青年學子開列了一個最低限度的必讀書目,并語重心長地告誡青年學子:“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學……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保?]但由于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語言相對晦澀,對語法、詞匯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進入文學情境的障礙較多,因此比較枯燥,不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加上其內容與當代生活相距較遠,使得普通讀者閱讀作品有一定的難度且容易產生理解偏差。隨著近年國學熱的發展,國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但由于閱讀時間零散、存在閱讀障礙等客觀因素,最終沒能形成中國古代文學經典閱讀風氣。“隨著新媒體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碎片化閱讀成為流行的生活方式。新媒體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還改變了人們的時空體驗,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雖然國家層面為了推廣傳統文化,開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閱讀推廣活動,但完全依靠傳統的、單一的紙質閱讀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代全民閱讀需求。因此,基于深度閱讀的古代文學經典閱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新媒體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經典閱讀尋求新的突破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除紙質閱讀媒介外,讀者還可通過微信、百度等多種閱讀平臺進行不受時空限制的閱讀。除此之外,很多閱讀平臺還提供有聲閱讀。與紙質閱讀相比,這些現代閱讀方式更有利于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傳播,進一步壯大閱讀群體。因此,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傳播應以此為契機,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網絡傳播來壯大閱讀群體,拓寬自己的生存空間,繼而打開了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傳播的新局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數量逐年遞增,手機網民數量呈穩步上漲趨勢。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新媒體高速發展對千百年來的傳統閱讀習慣形成巨大沖擊,不僅實現了傳統媒體轉型,還壯大了讀者群,為讀者提供了開放的閱讀空間,移動閱讀成為普遍現象。相較于紙質閱讀,移動閱讀最大的優點在于巨大的攜帶容量。以往紙質媒介的攜帶數量是有限的,而新媒體時代,每個樂于閱讀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攜帶“整個圖書館”。只要愿意閱讀,所有的碎片時間都可以被有效利用,不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而且收藏、分享也十分方便。移動閱讀為不同年齡、學歷、地域和職業的讀者提供了開放、平等的閱讀機會,其讀者群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以往習慣于紙質閱讀的讀者擴大到習慣于網絡閱讀的讀者。這些讀者主要是年輕群體,移動閱讀有利于把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與青年讀者銜接起來,促進中國古典文學的年輕化、時尚化。尤其大學生閱讀群體,是移動閱讀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移動閱讀的發展方向產生重要影響。現今,很多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已完成數字化轉換,極大地便利了從事古籍研究的學者。古典書籍數字化可以使讀者快速檢索到所需內容,一些在傳統古籍中很難查找的內容,只要了解關鍵詞,通過網絡就可以快速查找到,甚至實現全文復制。這些都是新媒體時代的巨大優勢,但目前古籍數據庫主要服務于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研究者,普通閱讀者很難涉足,只有進入專業網站才能閱讀。這勢必將一部分古典文學愛好者拒之門外,不利于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推廣。數字圖書館的開放,雖使讀者足不出戶便可以“閱覽天下”,但普通讀者的使用率并不高,因為他們尚未掌握數字圖書館的使用方法。如果能將古籍數據庫和數字圖書館的資源同步于移動閱讀終端,如微信閱讀、QQ閱讀等,就有可能開啟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全民閱讀的新紀元。

三、紙質閱讀與移動閱讀的沖突與融合

移動閱讀具有信息儲存量大、儲存空間小、信息獲取速度快、易檢索、易保存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接受。新媒體時代,移動閱讀必然會憑借自身優勢,通過視聽結合、圖文結合的形式,使閱讀更加生動有趣。當然,包括古代文學研究在內的學術研究,不可能也不應該回避這些高科技手段和媒介。但不得不承認,移動閱讀在閱讀深度方面顯然不及紙質閱讀。1.紙質閱讀與移動閱讀的優劣對比。紙質閱讀雖然存儲耗費空間大、信息存儲量小,但是在閱讀深度上具有明顯優勢,而且經過前人的細致整理與校勘,世代相傳,富有學術性與思想性。但移動閱讀往往流于表面。楊安芲先生說:“有的人讀書很多,當別人談起某書時,他可以立即插話,但要他自己談時,卻往往說不清楚。這就是吃了不熟的虧。不熟就難懂,不熟不懂,英雄無用武之地?!保?]同時,移動閱讀普遍泛娛樂化,所載內容大多是輕松幽默的、簡短的、碎片化的,純文學作品少之又少,更不用說相對枯燥晦澀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移動閱讀雖然給讀者帶來諸多便利,但是也應正視其存在的問題。一是移動閱讀過程中,總會有各種信息不時跳出來打斷閱讀,自律性稍差的讀者就會轉移注意力。所以,移動閱讀不僅沒有解決閱讀時間碎片化的問題,而且使得有限的閱讀時間進一步碎片化。二是移動閱讀雖然深受大眾讀者青睞,但是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者卻不太接受移動閱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移動閱讀所選錄的古代文學經典作品十分有限,而且作品中錯誤頻出。比如,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古代常用字已不再使用,錄入過程往往會用現代漢語常用字替代。這種不嚴謹的做法,嚴重偏離了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精神內核。所以,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基本不會采取移動閱讀的形式。2.紙質閱讀與移動閱讀的融合發展。移動閱讀并非完全意義上取代紙質閱讀,而是在原有閱讀媒介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閱讀途徑,擴大了閱讀群體,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新媒體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若想重煥生機,就要打破現有屏障,充分發揮紙質閱讀與移動閱讀的優勢,巧妙利用碎片時間來閱讀經典文本,充分結合大數據查找功能,輔之以多媒體手段,用圖像、音樂等調動感官,最終實現古人“書讀百遍”的愿望,走出自我閱讀,融入共同閱讀的大環境。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數字化,既要注意前期的錄入,也不能缺少后續的???,以確保電子版本與紙質書籍的一致性。由于中國古文字存在多種類型、多種樣式的復雜情況,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數字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和規范古代漢語言文字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錄入人員不夠專業,很多生僻字不能輸入,就會導致古籍經典出現問題。因此,IT業者應與古籍研究者通力合作,解決新媒體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數字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簡繁字處理、異體字處理、豐富古代詞庫等。如果原典文獻極其深奧難懂,最好在錄入書籍前請權威人士導讀,這樣既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能消除讀者的恐懼心理。為了幫助讀者順利完成古籍閱讀,移動閱讀應提供箋注評點版本。但由于移動閱讀篇幅受限,來回翻頁容易疲勞,建議注釋評點版本提供類似有道詞典一樣的在線注釋功能,讀不懂的地方只要輕輕一點,就會出現權威的注釋以及來源。很多移動閱讀作品缺乏學術規范,良莠不齊,若想促進學術規范化,就要保證進入大眾閱讀視野的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是規范的、準確的。另外,對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箋注與評點最好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社會進行解讀,引導人們思考,這樣才能使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歷久彌新。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中注入更多的時代內容,可以拉近讀者與古代文學經典的距離。移動閱讀應該努力發掘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人文價值,啟發讀者的思辨能力,拓展讀者人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比如,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解讀流行文化,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從淺閱讀轉向經典閱讀,從古典走向現代;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特性——大眾與文藝之間前所未有地貼近,在箋注與評點的過程中,正確處理經典與世俗的關系,拉近二者的距離,才能使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充分發揮引導大眾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應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契機,突破傳統閱讀的局限,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然,這一過程不是完全拋棄紙質閱讀,而是充分發揮紙媒便于深度閱讀的優勢,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實現紙質閱讀與移動閱讀的完美融合。當下,移動閱讀還有很多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需要IT從業者與古代文學領域的研究者通力合作,使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在新媒體時代重煥生機。

|參考文獻|

[1]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梁啟超.梁啟超講讀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高檔妮.新媒體閱讀對讀者時空體驗的重構——以新浪微博為例[J].出版廣角,2019(13).

[4]易健德.美學知識問答[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陳麗妍 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