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論下唐宋八大家研究
時間:2022-07-13 10:07:35
導語:整體論下唐宋八大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文學史上占據最高地位的唐宋八大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們將“道統”與“文統”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古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流派。本文主要運用了整體論方法,以“道統”與“文統”統一的論證,展開了對唐宋八大家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唐宋八大家在中國文學史上做出的貢獻,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學價值等。
關鍵詞:唐宋八大家;整體論;道統;文統
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一,主要是站在整體論的角度去分析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唐宋八大家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形成了古代文人特有的藝術風格。唐宋八大家在中國傳統文化、古代文藝理論批評史以及古代文學史上均享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對八大家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對其存在的意見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本文立足整體論的角度對唐宋八大家的分析。
一、唐宋八大家形成的過程分析
(一)八大家的創始者。唐宋八大家的文學流派重點在于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流派的形成基礎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間的文學批評。當時的柳宗元和韓愈之間的友誼是非常深厚的,他們兩個人均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柳宗元稱韓愈為曠世奇才,韓愈稱柳宗元“深博無涯”。歐陽修比韓愈年少,歐陽修在少年時期就非常喜歡韓愈的文章,并同樣高看柳宗元,正是受到了韓愈和柳宗元的影響,歐陽修才得以終身致力于創作,并培養提攜了曾、王、二蘇等人。(二)八大家形成的背景分析。明代茅坤最先提出了唐宋八大家一說,他在《文抄》中最先對唐宋八大家冠名,當時茅坤是為了滿足應試需求,并不是為了參與學派之間的斗爭。文學史發展到了明代,開始呈現出各個學派紛爭的特點。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在當時的永樂后近60年間占據文學史上的主導地位,該時期的口號是“文必秦漢”,積極反對唐宋時期的文學家,結果該時期卻走向了食古不化的道路,形成社會發展的弊端。其中最先站出來反對“文必秦漢”觀點的是王慎中,王慎中在早年受到過唐宋時期文學家作品的影響,最先站出來支持宋代學者。王慎中與當時的前后七子在學秦漢還是唐宋問題上展開激烈的辯論,對當時的唐宋八大家來說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后來王慎中以唐宋八大家正宗傳人自居。積極維護唐宋八大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斗爭的過程中王慎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逐漸被確立起來。正是在當時所處時代的爭論下,才使得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越傳越響亮,并形成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整體風格,散文文體在此時得以定型[1]。
二、“道統”與“文統”統一的論證
(一)八大家對“道統”的認識。中國哲學的源頭就是“道”,不同的學術流派對“道”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儒家作為中國思想的主流,對后世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到了先秦時代,中國的學術文藝史里面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對“道”的認識上也是不一樣的。唐宋八大家中最先提出“統”的概念的是韓愈。韓愈認為的“道統”就是對儒家正宗排序的理解。韓愈本人將自己視為儒學的正統傳人,因此韓愈也就積極排斥其他學派。柳宗元被貶之后,與底層的勞動人民有密切的接觸,在柳宗元看來“天道自然”,并提出了“以生人為己任”的觀點。歐陽修生于宋代,宋代的思想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歐陽修看來“道”是切于實際的,一切不現實的東西不能稱之為“道”。盡管唐宋八大家對道的認識觀點不一,但是他們在“道統”上的認識是一致的,那就是皇權至上,要積極捍衛儒學正統思想,做到兼容并蓄,不要墨守成規,要勇于革新。正是在此種認識下,道統在八大家的眼里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二)八大家對“文統”的認識。唐宋八大家對文統的認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文體和文辭的認識。“散文”一詞最先出現在中唐時期,該時期的散文并未與文體有大多的關系,隨后發展到了南宋時期,在《鶴林玉露》中散文才正式有了文體的意思。關于散文文體劃分的問題在“四科八類”和“古文辭類纂”中均有所涉及,里面倡導的觀點都是見仁見智,并沒有對散文文體的劃分形成統一的定論。從韓愈創作的散文開始將原來的文體格局進行突破,并進一步提升了傳統古文的表現力;柳宗元創作的山水游記、傳記、辭賦等帶給人深刻的印象。盡管唐宋八大家在散文文體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還未將散文文體上升到更高的程度。二是在選擇駢體與散體上的認識。書寫駢文是唐宋八大家的特長之一,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對駢文的認識是一致的,與此相反的是唐宋八大家在積極提倡散文的同時,對駢文是持反對態度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宋八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與共同反對駢文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駢文在文辭上帶有一定的僵化性,其文體格式的單一固定性,不利于古代學者創作性思維的發揮,而與駢文明顯不同的散文在文辭上更為生動,所呈現出來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清新的文風,便于理解的語言更是在古代流行開來[2]。(三)“道”與“文”兩者之間的關系。唐宋八大家在“道”與“文”兩者之間關系的闡述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文以明道”,文以明道并不是唐宋八大家最先提倡出來的,在唐宋八大家之前就已經有了。如唐代的不少文人也大力反對魏晉以來的虛華之風,并提出了“文者所以成化”的觀點。該觀點表面上看似與八大家提倡的觀點不謀而合,但是細分下來也有許多不妥之處。古代的散文家真正提倡純美,反對尚實的人并不多,唐宋八大家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就如韓愈所說的兼通其辭才能稱之為“古道”,其辭不能與“古道”相偏離,“道”與“文”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二是“道勝文不雅而至”,意思是指不是道更勝一籌,文就停滯不前。唐宋八大家所提倡的該觀點具體是指積極恢復孔子的原始儒學,推崇更易實施并與現實更相貼合的道。該觀點與其他文學流派帶有明顯的不同,因為只有在道勝的基礎上文至才會變得更加容易。
三、整體論視域下唐宋八大家的定位與構建
(一)文學價值。唐宋八大家創立了“道統”與“文統”的統一文學理論,從道統的文學角度分析,他們的作品中不僅承載著儒家思想,也蘊含很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八大家在文風上提倡平易性、簡約性、純凈性,此種文風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盡管現代不少文學家也紛紛效仿八大家的文風,但是因為白話文的關系與文言文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就說明八大家統一起來的“道統”與“文統”一直影響到現在。八大家在文學主張上強調“蓄道德而能文章”,他們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大多流傳千古,影響后世。舉例來說,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他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在散文創作中的論說文創作上。王安石的論說文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直接向皇帝陳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批評北宋中葉整個官僚政治制度的腐敗現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張“改易更革”;《本朝百年無事口子》系統地闡述仁宗在位41年間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勸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這類文章具有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動性等特點。第二類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使醫》《興賢》等。第三類是人物論和史評,如《伯夷》《子貢》等。第四類是書序和信札,如《周禮義序》《詩義序》等。此外還有韓語的《師說》向人們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揭露了社會的弊端;《馬說》闡述了懷才不遇的感慨等;還有蘇軾的《六國論》《赤壁賦》,曾鞏的《墨池記》等都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里面蘊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深刻的,憑借優美的言辭深得人們喜愛[3-4]。(二)審美取向。唐宋八大家在文學上的審美取向,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正義敦厚。八大家文學作品的內在要求就是正義美,敦厚是儒家積極倡導的美學觀。唐宋八大家都深受儒家美學觀念的影響,不管是在經書還是在禮樂文化上都向人們表達出敦厚善良之心。伸張正義、維護良心是八大家一直的追求。比如,柳宗元為底層人民群眾困難的奔走吶喊;王安石的變法改革,鋤強扶弱;韓語的一身傲骨,為了正義寧死不屈;歐陽修為鏟除太學體甘冒風險等,都展示出了八大家正義敦厚的美學觀。二是剛健與柔和。韓愈的作品中展示出了氣盛則美的審美取向,他的作品帶給人豪邁奔放的感覺;柳宗元的文學作品中則展示出了對氣的調節,以氣來影響文學審美;蘇轍則在柳宗元的基礎上繼承并發展了“著氣為文”的理論。三是雄奇與平易。調達通暢”是歐陽修文章的顯著特點,展示出了雄奇與平易的審美。就像蘇洵評論韓愈的文章一樣“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展示出了不一樣的審美取向[5-6]。(三)文化內涵。唐宋八大家的文化內涵也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窮盡與妥帖并行。唐宋八大家對“道”的探索一直是不斷深入的,在文學創作上講究精益求精。在處理事務上不沽名釣譽,為了追求心中的正義,不惜走向極端。二是遵守和創新并行。唐宋八大家所舉的旗幟盡管是復古,但是他們在思想上還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崇尚積極建立充實、自由的散體文,大力掃除柔弱文風。三是出世與入世并行。唐宋八大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百姓的疾苦有重要的關系,他們懷有與民同樂的情懷,在為人處世上可以做到積極樂觀豁達。四是具有面對挫折堅強不屈的品質。他們善于尋求精神上的寄托,寄情與山水,表達自己的情感,可以做到兼收并蓄、點石成金[7-8]。
參考文獻:
[1]陳學軍.整體論視閾下的唐宋八大家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6):35-40.
[2]李明澤.高中語文《唐宋八大家鑒賞》中文言文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2):65+72.
[3]李桑晨.唐宋八大家散文之蘇軾散文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9(1):4.
[4]蔣惠.運用比較法鑒賞文言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散文”研究性學習為例[J].中學語文(上旬•教學大參考),2019(5):81-82.
[5]張婷.任務群下的語文學習活動設計探究——以“唐宋八大家韓愈”的研究學習探究為例[J].基礎教育論壇,2019(22):36-37.
[6]侯玉嬌.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
[7]王楠.唐宋八大家史論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
[8]陳瑤.清中期揚州學派唐宋八大家批評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
作者:李源清 單位: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清代與朝鮮“神韻說”淺析
- 下一篇:積極心理學下書院制教育管理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