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三重維度探討
時間:2022-07-21 10:46:14
導語: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三重維度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從三重維度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話語,從理論維度看,必須準確把握文藝發展為了人民、文藝發展依靠人民、文藝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三方面內涵,凸顯這一話語的時代性和親民性;從歷史維度看,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及其中國化的發展歷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話語也隨之不斷完善;從實踐維度看,新時代文藝發展始終堅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引導人民踐行向上向善的藝術追求,堅持黨在文藝工作中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關于文藝政策的闡釋與實施,無不體現著人民的訴求,貫徹著人民性的內涵。總書記從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把握文藝,為當代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和繁榮指明了方向,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1]
一、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的理論內涵
在文藝的發展歷史中,“人民”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社會意識形態性質和現實政治性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導向,這既是時代的召喚,又是現實必然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話語的理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文藝發展為了人民。“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藝的根本問題,直接關系到文藝的發展方向,這一問題也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與執政黨的性質、宗旨有直接關系。總書記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揭示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是人民的文藝,繼承了歷屆黨的領導人在集合性意義上使用“人民”這一概念的思想,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個體性理解“人民”的內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1]這一觀點凸顯了人的個體價值,是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文藝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文藝滿足不同個體的不同精神需求的內在要求。此外,總書記從世界發展大勢中審視文藝事業,將中國人民的命運與世界人民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拓展了“人民”概念的視野。其次,文藝發展依靠人民。文藝創作不是純思維性的活動,是對現實物質生活的反映,因此,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就是人民的現實生活。大而言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的解放史、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都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小而言之,辛亥革命剪辮易服、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三次運動等具體社會事件,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現實材料,總之,人民的生活實踐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源源不斷的動力。文藝創作來源于人民生活,但是不等于世俗生活,“文學的要義,恰恰是通過對世俗生活的介入和觀照,最終使人類獲取精神的成長。”[2]世俗生活是傳達作家精神世界的載體,作家對世俗生活的細致入微描寫,反映了人的心理狀態,進而折射出人類的復雜精神世界。最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內涵的豐富性決定了大多數群眾都享有文化權,享有文化公平是人格完善、實現人全面發展的象征,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而文藝的繁榮發展是實現文化公平的重要路徑。文藝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是文藝事業發展的價值追求,也是對總書記共享理念的貫徹。實現人民共享要以公平為基礎,努力創造文化公平的社會環境,在平衡且充分的發展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營造這一良好環境必須堅持黨的領導,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文藝工作的認可度和滿意度,真正做到文藝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群眾成為最大受益者。
二、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的歷史演進
梳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的歷史脈絡,是立足于現實條件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文藝,指出文藝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幫助人認識自身,并在活動中確證人的存在,這種實踐活動不僅包括政治科學活動,也包括文學藝術活動。基于新的歷史條件和無產階級文藝事業發展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系統闡述了現實主義文藝理論,要求作家直面社會本質,揭露資產階級偽善,揭示資產階級必然滅亡趨勢,激勵無產階級反抗壓迫。這一觀點體現了文藝為實現變革社會環境、實現無產階級解放服務,也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群眾史觀。列寧論述了文學的共產主義黨性原則,其中真正自由的寫作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3],突出了人民的歷史地位,指明了文藝“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了文藝“為什么人”的立場問題。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才是適應時展的新文化,界定了“人民大眾”的概念,即“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4]這一判斷豐富和發展了“人民”的概念,不僅突出了數量之多,而且表現了不同階級、階層的聯合,擴大了文藝的服務對象。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深重的殘酷環境下,這一論斷有力地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鄧小平從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角度重新考慮“人民”的內涵,調整了人民內部結構,將知識分子納入工人階級,[5]肯定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勞動的價值,拓寬了文藝涉及的題材,對文藝創作自由起到了解放作用。他還強調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肯定了文藝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總書記關于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既符合歷史唯物主義,也符合文藝自身規律,亦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現狀。總書記延續歷史傳統,以座談會形式,廣邀各界文藝工作者分析文藝現狀,交流思想,共商文藝發展大計。當前“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多元化的社會現實背景下,文藝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文藝的任務已經從民族解放、追求政治自由轉變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普通民眾也從文藝創作與批評的“局外人”轉變為文藝創作與批評的主體,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不僅是文藝創作的對象,也是文藝活動的主體。只有尊重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才能滿足人民精神訴求,創作出文藝精品。
三、以人民為中心“文藝”話語的踐行路徑
作為一種話語形態,“文藝”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堅持文藝創作“以人民為中心”的觀點,高度契合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第一,不斷滿足人民對文藝的需求以堅守“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隨著歷史的發展,“人民”的概念不斷豐富,其知識素養、文化水平、精神追求也在不斷完善,作為文藝的消費者,人民的消費需求呈現差異化,審美需求愈豐富,對文藝發展的要求也愈高。這不僅體現在人民對文藝作品的接受能力與滿意度,而且體現在人民群眾對文藝活動的參與度,后者更容易使人獲得滿足感、幸福感。人民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文藝活動,自主表達文化意識,進行文藝創作的愿望更加強烈,一方面,參與主體覆蓋各個年齡階段,例如青年人群體刮起說唱風和街舞風,中老年群體跳起最炫廣場舞等等;另一方面,文藝新形態的不斷發展,例如相聲重回市民生活,網絡文學異軍突起等等。這些新變化展現了人民多層次的需求,體現了人民的基本文化訴求,由此可知,呼吁高質量的文藝產品的生產的迫切性。第二,持續發揮文藝熱愛人民的品格以拓展“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文藝具有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和審美功能,能夠引起人們思想的共鳴,使人愉快,在心靈上給人啟迪,陶冶人的情操。文藝熱愛人民,就要深入現實生活中反映人民的呼聲,更要站在人民立場,感受人民的冷暖,堅守道德正義,懲惡揚善,燃起人民對生活的希望和熱情,激發人民群眾的文藝創造活力,引導群眾在參與文藝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營造文藝繁榮發展的社會環境,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激勵人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因此,文藝工作者要善于以細膩的筆觸、高昂的激情、動人的旋律、生動的形象,記錄人民的生存狀態,反映人民的精神狀態,站在時代前沿,吹響時代號角,保持正直的良心,不能在市場經濟浪潮中迷失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彰顯時代精神。第三,始終堅持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在國家各項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和執政能力,黨的領導是文藝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其中之一,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6]。黨從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把握文藝的方向,增強文化自信,要求運用文藝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雙管齊下,依法管理文化市場,營造有益于文藝繁榮發展的社會環境。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學習教育,引導文藝工作者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調動作家藝術家的創作積極性,完善文藝扶持政策,制定落實有利于文藝繁榮發展的酬勞和獎勵辦法。
參考文獻:
[1].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2]張江,李敬澤,麥家,賀紹俊,黨圣元.文學遭遇低俗[N].人民日報,2014-05-30(24).
[3]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
[4]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856.
[5]趙炎秋.“人民”內涵的變化及其對文學的影響[J].中國文學批評,2019(02):116-128+160.
[6]寧吉喆.“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及其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內在邏輯[J].人民論壇,2020(34):06-10.
作者:柴妍 鐔鶴婧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辦案說明在刑事審判的運用
- 下一篇:地墻門一體化色彩設計研究
精品范文
3以人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