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法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2-09-19 08:15:34

導語:當代書法心理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書法心理學論文

一、書法活動對簡單生理指標的影響

(一)書法活動與心電反應

歷代關于書法的論著及書法家,時常形容書法活動中書寫者有“心平氣和”的心理狀態。而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不論過去有無書法練習的經驗,只要被試進入書法運作情景,其平均心率變化都呈現逐漸減緩或降低的現象。研究者認為,心率減緩的現象以人在心情平靜安詳的時候最為常見。書寫時的心率緩慢現象,可以代表一種瞬時的休閑狀態,類似默思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況。這與人們的經驗是相符合的。

(二)書法活動與呼吸反應

呼吸作為身體自然地生理現象,按理必定會對書法或寫字的動作產生固定干擾。這就需要人們常說的“平心”“靜氣”。人們需要控制心中的雜念及呼吸規律,以免書法動作收到干擾。通過實驗,研究者發現,書法活動時,書寫者的呼吸深度、呼吸間距以及呼吸周期均與靜坐時有差別。并且,書寫者書寫不同書體時以上指標也有差異。研究者認為,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是因為書寫者因書體不同而導致動作之不同,而自動地對呼吸狀態加以適當的調整。

(三)書法活動與血壓反應

人們處于精神緊張和高度激發的情景之下,都會出現血壓升高的現象。這是十分危險的,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大量研究表示,人們自主的控制血壓的升降,在某個限度之內是可行的。而書法活動可以實現這種自主的控制。實驗結果表明,基本上,在被試進入書寫狀態之后,血壓有逐漸降低的趨勢。總的來說,上述的幾項基于簡單生理指標所做的研究無論在實驗用儀器、實驗設計、統計方法上來說都沒有現在先進、準確。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的大腦對我們來說早已經不再神秘。那么,利用腦科學技術,我們又能夠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二、書法活動為大腦帶來的改變

簡單的生理指標能夠間接地反應書法活動中書者精神狀況的指標,但是如果研究者想要提出直接明了的描述,就需要求助于其他的心生理指標了。最常用的便是腦電波圖。通過腦電數據,研究者們通過研究老年被試,比對被試書寫前后腦電圖波形,發現書寫后與書寫前相比波幅變化明顯,為正向變化。并因此推論書法練習可對大腦皮層起激活或覺醒的作用。另一個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書法練習可以明顯改善老年癡呆癥患者短時記憶,語言和空間時間定位等認知功能,并能有效地調節其“手—眼”精細活動的協調能力。還有研究者發現:在書法寫字的過程中,被試大腦左、右半球之間腦電活動率有顯著的差別,右半球活動率遠遠高于左半球。我們一般認為,人們對言語性信息的處理,多半與大腦左半球有密切的關系。但是,書寫過程中被試右腦活動率高于左腦的這個現象卻與之相反。這可能是因為,書法活動中漢字的處理基本上是以個別單字為單位的。由于漢字的點、畫圖形性極高,所以在大腦的信息處理以右腦為主。更有趣的是,當有書法經驗的被試處于閉眼靜坐休息的狀態時,其大腦左右半球腦電活動率也有差異。這可能反映了被試長期以來的書法經驗導致了腦結構上面的改變,使得右腦比左腦更為活躍。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書法心理學在腦層面上的成果還很少,運用的也是比較簡單的技術(EGG),在腦的空間定位上任然是空白。

三、對今后研究工作的啟示

書法作為中國的一門傳統藝術,通過30年的科學研究,已初步肯定了其具有益智保健、康復治療和行為調節的功效。但目前有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問題。首先,實驗選用的材料沒有統一,不同實驗之間不容易做比較。我們都知道,書法有很多分類,僅僅是書法字體就有五種。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字帖差異就更大了。同時,被試書寫材料的內容必定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最好能夠建立一個書法材料庫,使實驗材料實現標準化,減少無關變量的混淆。其次,現有的研究研究對象年齡范圍比較窄,多集中在老人和兒童。進一步的研究應該突破這個限制。最后,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現有研究在腦空間定位這一塊完全是空白。并且,已經有研究證明,長期的書法訓練可能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我認為,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必定會有驚人的發現。

作者:郭佳妮朱琪單位: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