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視角談抗日戰爭教育
時間:2022-03-11 11:01:53
導語:心理學視角談抗日戰爭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戰勝了邪惡、文明戰勝了野蠻、光明戰勝了黑暗,這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國內外的形勢嚴重妨礙了人民繼承和發揚這種抗戰精神,長此發展下去,必然會影響民族的安危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黨中央和政府非常重視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以及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希望能使中華兒女“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關鍵詞】抗日戰爭;心里學;教育
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年之際,我國于今年9月3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并規定當天為全國公休日,以此來紀念抗戰勝利。舉行這樣的活動無疑能使人民重溫抗戰精神,增強民族的自豪感,但卻比較難得到持續的強化效果。要想得到持續的強化效果,促使我們真正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我們應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宣揚和教育。繼承與發揚抗戰精神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看主要包含個體的動機、認知和行為三個要素。動機是促使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前提,指去認識抗日戰爭和繼承抗戰精神的動力,而認知與行為指個體要清楚抗戰和抗戰精神是什么以及其用什么行動來踐行抗戰精神。本文試圖從心理學視角論述抗日戰爭教育。
一、誘導最佳動機水平
個體在認知和行動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動機來進行引導、激發和維持。心理學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種活動都有一個最佳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這就是心理學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在進行抗日戰爭教育時,必須要激發人們的最佳的動機水平。Williams,M.和R.L.Burden(1997)認為動機是一種認知的和情感的喚醒狀態,它導致有意識的決定來采取行動,并導致一段時間內持續的腦力和體力的付出。要激發人們的最佳水平動機,喚醒他們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就顯得非常重要。汪玲等人(2005)通過對47名初中生的元認知訓練提高了這些初中生的學習動機水平。這就說明激發繼承抗戰精神的最佳動機,不是夸大或瞞報當前的形勢,而是要正確理性地認識當前國內外形勢。
1.國內形勢
自抗戰勝利以來,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綜合國力特別是經濟實力也大大增強,但是也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了一些人的精神品格,一部分人似乎正在逐漸遺忘歷經戰火洗禮的愛國、團結、拼搏、自強等寶貴的抗戰精神。在進行抗戰教育時,就不應該只單純介紹抗戰歷史,而是要強調利用當前形勢來激發了解抗戰歷史動機的重要性。關于抗戰精神的當前形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思想觀念改變,價值取向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轉型主要表現為結構轉型、機制轉型和社會價值體系的轉型。社會價值體系轉型最主要就是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靈魂,多元價值取向下,必然會導致不同層面的矛盾和沖突,如“香港占中事件”。(2)虛無主義盛行在當代中國社會,虛無主義非常盛行,如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和地球村理念下,在社會中開始有人懷疑民族的意義,懷疑英雄的功績,于是開始詆毀英雄,詆毀民族和民族精神。典型的就是“畢福劍事件”。在視頻中畢福劍很明顯有詆毀的嫌疑,也就是說他在懷疑的貢獻,認為他是無益于中華民族的。(3)抗戰精神被弱化因為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虛無主義的盛行,必然導致社會群眾產生享樂主義和物質至上主義。享樂主義和物質至上主義都與“拼搏、奉獻、團結、自強”的抗戰精神相違背。廣州原房管局局長李俊夫,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他人謀利益并且供養了十幾個情婦。從其十幾個情婦的角度看,這些情婦已經喪失了道德的底線,只要李能為其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就置道德于不顧。過分追求物質,難以抵擋物質的誘惑,其實等于近代國人對鴉片的依賴,同樣會摧殘國人的精神,導致民族精神的衰弱。
2.國際形勢
當前國際形勢是紛繁復雜,暗流涌動。在這里,僅以“南海局勢”為例,證明中國當前并不是如我們所想的太平。8月14日澳大利亞的《時代報》稱,越來越多的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正在敦促奧巴馬政府推行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和支持東南亞國家組成聯盟,使美國戰艦以及飛機部署在中國人工島的12英里以內,而東南亞聯盟可以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制定海上行為準則。根據參考消息網8月24日的報道,日本針對日益緊張的南海局勢,基于對有關國家提供警備支援等應對方針,正在竭力阻止中國的海洋行動。美國和日本的行徑不僅僅在干涉中國的領海主權,而且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尊嚴,同時也讓中國人民認清當前的形勢——中國正處在危險當中。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國目前是處在內憂外患的境地的結論。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不會無動于衷,肯定會選擇了解近代的抗日戰爭。即對當前形勢的正確認知促使人們產生去認知抗日戰爭的最佳動機。
二、對抗日戰爭的理性認知
僅僅有適當的動機是不能必然導致正確的行為。在動機與行為之間,還存在著個體的認知活動。動機僅僅是促進個體的認知活動,不會必然導致正確的行為。要讓個體作出正確和理性的行為,就要讓個體有理性的認知。只有具備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理性認知才能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因此必須引導人們理性認識這段特殊的歷史。
1.日本侵華的原因
通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首先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自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幾乎在同一時期,被入侵的還有日本。1853年美國通過“黑船事件”,逼迫日本政府簽訂《和好條約》,開放港口。面對相似的命運,兩國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得到的結果也是截然相反的。中國繼續抱殘守缺,不肯從制度上革舊布新,最終使得“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最終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日本則是對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開始探討如何改革。因此有了“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明治維新”后,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日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日本在獲得長足的發展以后,就開始尋求對外擴張,對中國進行試探性的挑釁。如19世紀70年代出兵臺灣和吞并琉球。這一事件使日本看到清朝的軟弱,于是開始醞釀大陸政策并付諸實施。在日本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需要對外擴張時,中國卻慢慢走向沒落,才有了抗日戰爭的這段特殊歷史。
2.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抗日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致使東北淪陷后,國民政府對日采取的仍然是不抵抗政策,認為“攘外必先安內”,仍然將其主要兵力用于圍剿共產黨和對付反蔣派系身上,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武力統一中國,鞏固蔣氏的獨裁政權。中國共產黨于1935年通過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同年其又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中國共產黨派出包括等代表進行積極斡旋,最終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并促使下定決心與中國共產黨聯合起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通過廬山談判,形成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識。于此同時,國共兩黨確定了兩條戰線的作戰方針——國民黨負責正面防御作戰,而共產黨軍隊負責側后支援。由于國共兩黨軍事實力懸殊,才作出這樣的分工。正面戰場最初的作戰,粉碎了日軍要在3個月中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為敵后戰場的開辟創造了條件。共產黨的軍隊開始積極開辟敵后戰場和根據地,并發展迅速,給日軍造成很大的威脅。到1940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已發展到50萬人,抗日根據地的總人口約1億人。日軍在占領武漢后,開始以確保占領區為基本戰略。于是開始聚集主要比例對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進行瘋狂的“掃蕩”、“清鄉”和“封鎖。”因此,抗戰后期,如所論述的一樣,抗戰主要靠敵后戰場的游擊戰來持久消耗敵人的兵力。3.抗日戰爭的地位與作用(1)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引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中國已經堅持全面抗戰4年半之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英等國采取的是“先歐后亞”的戰略方針,中國戰場仍然要由中國軍隊獨立擔當作戰。同時中國戰場的持久戰致使日本無法“北進”入侵蘇聯,無法與德國聯手,破壞了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進化。因此,中國戰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2)抗日戰爭是中國復興的樞紐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完全打敗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由此擺脫了舊國際體系中的屈辱地位,完成了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在抗日戰爭中,美國和英國首先放棄了之前在中國由不平等條約取得的一切權益,并與中國重新談判,簽訂新的平等的外交條約。繼美英后,其他國家也紛紛與中國解除不平等條約,并簽訂新的平等的條約。只有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才能在戰后謀發展,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因此,抗日戰爭是中國復興的樞紐。
只有具備了適當的動機,才會產生高效、持續的行為。利用國家當前的形勢激發大學生產生適當的動機,引導他們理性認識抗日戰爭這段歷史,必然會讓他們產生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行為,并且有持續的效果。
作者:王燕菲 羅軍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認知訓練的動機增強效應心理科學[J].2005,28(4):881-884.
[2]Williams,M.&R.L.Burden.PsychologyforLanguageTeacher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榮維木.《抗日戰爭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劉迪,孟雪.《抗日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貢獻———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J].史志研究,2015.10:(44-45).
- 上一篇:長度計量技術的重要意義及發展
- 下一篇:力學計量技術標準裝置發展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