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分析及對策

時間:2022-04-20 10:26:00

導語: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分析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分析及對策

摘要:因為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對學習內涵的認知不夠,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存在各種誤區。本文基于學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及存在的原因并進行了對策研究。通過研究幫助大學生走出學習的心理誤區,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學習、了解學習,端正學習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合作學習、終身學習的科學學習心理,更好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學習心理學;學習誤區;產生原因;對策研究

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人對客觀現實的認識過程,學習個體按照一定的學習目標,有組織地、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發展能力的活動,通過信息和經驗的轉化成知識、技能、行為和態度的終身過程。學習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以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等專業知識為主的知識學習,也是學生狹隘地理解為學習;二是以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生活能力、健體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各種實際操作能力的智力、動作和社會行動技能的能力學習,是人類融入社會、學會生存,人格生成的內容,三是以人格、人文精神的學習為主的情感態度的學習,如道德感、責任心、愛國主義及集體主義意識的培養。當前環境下,受到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的影響,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存在各種誤區。學習心理學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本質,從人的學習過程、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理機制、學習類型、認知理論、信息加工、記憶原理、學習策略、學習技巧、學習遷移等領域入手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理論和學說,對當前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心理誤區的校正有一系列的指導意義。

一、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

(一)讀書無用心理。現階段,受到社會輿論、互聯網及學生自身認知的影響,“讀書無用論”的體罰又開始抬頭。一方面,是源于學生對枯燥學習的逃避,一旦遇到學習上的失敗,大學生善于用學習無用來安慰自己,認為當前社會注重的是能力而不是學歷,有的大學生認為學習知識尤其是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對于今后的求職擇業幫助不大,反倒是多一些社會實踐,有可能會有更多幫助,當前大學中出現了重各類實踐、輕學習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受到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影響,學費昂貴無法承擔,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感覺高額的投入沒有帶來豐厚的產出,學生家長和學生認為讀書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讀書不再重要了。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個別學生還會出現退學、甚至考試退考的行為。

(二)僥幸學習心理。僥幸心理是指在學習中,一些學生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不重視,對于學習有一種盲目自信的放縱、投機取巧的心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去探尋學習方法,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認為學不學無所謂,學習投機取巧,流于形式,考試前臨時抱佛教,搞考前突擊,實習實訓應付了事,不真正的動手參與。大學生這種僥幸心理一旦在學習上蒙混過關,學生在今后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碰到類似的事情不再做充足的準備,認為僥幸可以通過,而一旦遇到阻礙,就會認為是對自己的巨大的打擊,個人的成長與進步受到阻撓。

(三)學習功利心理。當代大學生大多是80后、90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發生深刻轉型的時代,環境對認知正在形成的大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生在認識和了解世界的時候,強調個人利益,只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技能和情感。大學生存在幾類學習功利心理的學生,一類學生在學習中,認為學習知識最重要,有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以獎學金為最高準繩,只去忙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忽略了能力和情感的培養,實踐能力差,人際關系緊張;一類學生忙于兼職,忽略了知識的學習和情感的培養;一類學生忙于學生工作,注重情感能力的培養,卻忽略了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學生在入黨、評優評獎等方面容易出現心理失衡。

(四)學習盲目心理。學習上,學生盲目崇拜老師,缺乏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由于學生受到小學和中學的影響,片面地認為機械記憶、背誦為主的方法獲得知識就是知識,大部分學生死記硬背、只記住表面意思、不求甚解,思維得不到發展。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浮于表面,忽視了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鍛煉。對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內在規律性了解不夠。另外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中,存在對證書類盲目崇拜,忽視專業課程和動手能力的訓練的情況。

二、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產生的原因

(一)學習內容不清。學生對學習的概念了解不清是學生心理誤區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片面地認為學習就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忽略了學習還包含了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感態度。導致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失衡,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好,但是能力學習方面缺乏,有些學生能力方面強,但是基礎知識方面缺乏。以擇業為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是大學擇業的首要選擇,這些單位在招考時,考試的內容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及時事政治為基礎,著重考察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知識恰恰是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知識用處不大,學習投入不夠。今后學生從事的專業技術類工作,在大學階段的實習實訓中已經有所涉獵,但是因為學習沒有基礎知識的基礎,大學生態度不端正,碰到問題不能舉一反三,也是因為學習內容不清。

(二)學習動機不純。學習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這兩個動機是共同影響和存在的。外來動機是指學習活動是為了外部報酬、獎勵或榮譽。內在動機是指學生本身的學習活動是對所學充滿興趣,要學會所學的內容本身。學習動機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學習態度是懶惰的還是獨立的。有的學生認為我的學習只要不被老師批評,能向家長交代就可以了,這樣的目標比較容易達成,不求成功,但求無過。當代大學生中甚至還出現了“六十分萬歲,多一份浪費”的錯誤說法。

(三)學習過程和方式的問題,尤其是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注意力、學習自我監控能力問題和學習方法突出。大學生從認知發展來看,感知覺、注意都達到甚至超過了成人,是能夠自己提出學習目的,自己選擇注意并進行時間支配學習的。但因為大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思考問題欠全面,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能力缺乏,對于復雜的學科和不同的學習任務采用相同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習內容沒有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維,不能將所學知識有效的整合,難以完全適應大學學習系統化的要求。導致在學習中經歷失敗后,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學習都受到打擊。

(四)學習環境問題。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習者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代大學生面對的學習環境不僅是學校、宿舍、實驗樓、課本等支撐學習的物質條件,而且還包括教師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任務的安排、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影響等非物質條件。學習環境良好,學生能夠在學校中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利用學校提供的物質資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學習目標。反之,大學生因為周圍環境的誘惑、學校教育管理不足等現實物質資源的匱乏,加上人際關系尤其是“從眾心理”心理的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出現誤區。

三、大學生學習心理誤區調整對策研究

(一)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許多學生入學開始,就開始對大學的周邊環境、學校的學習環境及教師教學方式、教學任務的安排等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而這時,正是大多數學生從繁忙的高中學習中剛剛解脫出來,倦怠、懶惰心理產生之時。如果適應不良,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學校要為學生創造有安全感的校園環境并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教師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并能夠針對學生特點,結合新形勢要求,及時更新教育的內容、方式和形式,有針對性的創新教育,增加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和實效性。使得學生明確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明確學習內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是通過不斷練習,積累經驗,使得人們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發生改變,并且這種變化保持的相對持久的一種過程。高校學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要通過各種主題班會、多種多樣的活動等不同途徑增加學生對學習內涵的認知,使得學生了解到,無論是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還是情感的學習,都是學習的一部分,也都是自身提高和成長的一部分,通過明確學習內涵,學生學習動機得到激發,有效地避免學習中知識、技能、情感學習認知偏差,能夠合理分配精力,自身成長成才得到良好發展。

(三)加大興趣化知識的研究和教育,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創新學習

興趣在人的生活和學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激發人的潛能、開拓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重要推手。興趣能夠激勵個體自覺主動的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利用學習資源、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不斷進行學習積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提升和創新。

(四)學生和教師在學習中適當增加體驗式學習

20世紀80年代,組織心理學家庫伯(DavidA.Kolb)認為:學習是一個通過體驗的轉換來創造知識的過程。學習者在生活中自身組織的學習和教師根據學習進行體驗式學習情境設計教學程序都是體驗式學習的一部分。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在相關情境中獲得應用知識和技能,學生不但學習了知識也學習了技能,體驗式學習對于單純的知識學術的學習是有效的補充。

(五)加強大學生學習心理的調試和輔導

高校學生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了解學生豐富的學習心理,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特點和學習規律,開展針對性工作。

作者:張艷麗 單位:貴州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孫瑜.體驗式學習的研究進展[J].大眾心理學,2007(4).

[2]鄭洪利.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曹月.學習心理學視角淺析如何提升90后大學生學習思維力[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