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山地體驗式旅游的新思考

時間:2022-01-24 11:29:07

導語:心理學對山地體驗式旅游的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學對山地體驗式旅游的新思考

【摘要】貴州占有得天獨厚的山地旅游資源,但現存旅游經濟結構不足以體現貴州山地旅游的區域特色,文章結合貴州山地體旅游發展現狀,從游客的旅游體驗心理角度,對貴州山地體驗式旅游提出幾點新思考。

【關鍵詞】貴州;山地旅游;心理學;體驗式旅游

1貴州山地旅游的現狀

貴州山地、高原、丘陵總面積占到了國土面積的92.5%,形成了集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的自然風光和山地景觀。貴州旅游業態和產品呈現小、精、特的特點,形成了以觀光旅游、娛樂休閑和度假養生相結合的多元化產品體系。[1]據《貴州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報告》顯示,“十二五”末,貴州游客消費中,休閑度假占48.7%,觀光旅游33.1%,由此可見,七成以上的入黔游客是觀光旅游為主體旅游產品。5A級景區門票收入占景區總收入50%,2015年入黔游客停留時間僅為1.51天。[2]2012年國發2號文件提出支持貴州建設國家生態型多梯度高原運動訓練示范基地和山地戶外體育旅游休閑基地,七年來形成了戶外體育運動山地旅游特色。目前已建成“康養黔西南•四季花園城”山地旅游品牌,紫云格凸河攀巖基地、荔波茂蘭喀斯特森林山地戶外營地等10多個有一定的影響力山地旅游產品。但山地旅游產品不足、度假產品短缺,還有很大的創新和開發空間。本文增加體驗式旅游產品的設計思考,使旅游體驗貼近游客心理,結合視聽嗅味觸等多感官,以及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層內涵的綜合體驗,為游客創造一種“私人訂制”的體驗式旅游產品,本身也是一種旅游實踐創新。

2貴州山地體驗式旅游的心理學闡釋

體驗式旅游即按照預先的設計,通過與環境聯系,顧客深度情感參與,改變心理水平、調整心理結構,從中獲得附加價值體驗的一種差異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3]它強調真實性、情景性、情感卷入、身體力行等。本文從本能論、集體潛意識、促進性環境與自我發展等角度對體驗式旅游進行心理學解析。(1)體驗式旅游是釋放本能的一種途徑。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人與生俱來的身體狀況的心理征象,它引起身體興奮(需要),本能的最終目的是興奮的轉移或解除。他將本能分成生本能和死本能。[4]生本能表現為生存、發展、繁衍,代表人類生命中進取性、建設性和創造性的活力,表現為求食、好奇、養育、群居、建設、休息等。體驗式旅游中的登山攀巖、洞穴探險、汽車越野、山地自行車、美食文化等活動,隨著旅游者卷入程度和體驗刺激量的增加,心理和生理從興奮到松弛,從緊張恢復平衡,體驗激情與成就。生理、情緒喚起和需求的解除、恢復平衡之間的對抗,使大腦神經系統得到進一步調節,獲得生本能的釋放和補償。而死之本能則表現為與生命發展對立的力量,表現為攻擊、破壞、挑釁、憤怒、嫌惡等,向內則表現為自責自罪、自我懲罰、自我毀滅等。旅游產品諸如跳樓機、蹦極、跳傘、海盜船、斗牛、拳擊、競技類活動等,游客從中獲得極度的失控情緒體驗、自我攻擊及向外攻擊等死本能釋放滿足的同時,自己和他人仍然可以安全而鮮活地幸存,其情緒、腎上腺素的跌落起伏,死而復生的控制感又有什么能敵呢?本能的釋放具有強迫性重復的傾向,體驗式旅游產品將會提高游客重游的可能性,增加游客體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游客能夠呆得住、玩得嗨。(2)山地文化體驗式旅游是集體潛意識的表達手段之一。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由于遺忘和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了的心理內容,包括祖先世代生活方式和經驗在腦中留存的遺傳痕跡,是人類進化的集體經驗。神話研究、原始人類心理學、比較宗教學中相似的觀念可證明原型觀點。[5]個體帶有“心靈的基本結構”所攜帶的“遠古心靈的痕跡”,它是一種儲蓄,他不僅隱藏父親、母親、孩子及妻子的個體經驗,也預定了個體將以什么方式對生活經驗做出反應。貴州山地文化旅游從雙乳峰到少數民族母性文化,無不顯示人類對母性認同的集體潛意識,人類繁衍經歷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變更,某些少數民族文化仍沿襲著母系氏族的文化,將“乳房”的原型作為對母親繁衍、愛撫和含容的圖騰崇拜。而父親的原始意象則是通過宗教來呈現的。榮格認為宗教是心理活動的一種自然狀態,上帝不是幻想的替代物,而是存在于集體潛意識中父親的原型,個體賦予上帝以父愛、力量、全能、創造者等品質,父性在人心理是不可或缺、不可逃避的心靈事實。[6]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中還提到很多原型,諸如英雄原型、魔鬼原型、騙子模型。游客渴望體驗神話、圖騰、習俗和教義等具有原型意象的產品,因此導游的導覽服務、民族文化、村寨生活旅游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對集體潛意識的原型意象需求。(3)山地體驗式旅游讓游客觸摸“真我”。弗洛姆認為,“旅游被視為人生的一次制勝,它使人擺脫使人疲竭和非人道的勞動而造成的憂慮和役從,把人從一種危害精神健康的環境中解脫出來,并使人有可能在更為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與自己本人進行對話。”與自己本人對話,這個自己是“真我”的一種表現,這是溫尼科特提出的概念。旅游者仿佛進入了第二現實,以與眾不同的方式感知和體驗這段經歷,旅游者處在一種“促進性的環境中”,他感到足夠的自在和安全,不再需要按照生活中的角色去滿足他人的期待,在足夠好的旅游產品體驗中,(這個產品就像是足夠好的母親)旅游者能持續不斷的感受到,作為一個獨特的人的重要性和真實性,感受到想法、欲望、追求都是充滿意義和價值的。一旦返回現實,“虛假自體”就像一個帶著面具的人,關注別人的期待,感覺不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像個“借來用的人格”。“真我”和“假我”的形成過程復雜,根據溫尼科特的觀點,源于母嬰基本的情緒層面的回應,即母親的鏡映、抱持功能。在他的理論中提到足夠好的母親是嬰兒成長的促進性環境,初生嬰兒,他所擁有的是一個“身體自體”,這個身體自體是否能真實表達取決于母親的回應。及時的回應、安撫、互動都在幫助孩子確認身體自體的真實感,并在母嬰互動中,建立起身體的連接與邊界。若回應缺乏,可能產生萎縮、退縮、隱藏、害怕表達和接觸等問題。“自體”的評價與定位,永遠需要有一個“客體”作為參照。[7]旅游便創設了一個促進性情景,旅游者在其中通過身體連接真自體感受,真自體源于身體組織的活力和功能,其中包括心跳、呼吸等,與原初過程緊密聯系。體驗健康療養產品,特別是有關身體、呼吸、靈性等的體驗產品,旅游者便可以從中獲得被抱持、回應的體驗。賓至如歸、顧客是上帝的貼心服務態度能滿足旅游者全能感的需求,通過“任性”、“耍脾氣”,旅游者更能體驗到足夠好的“母親”的及時回應、滋養和抱持,獲得自我力量,感受自我的存在和生命的自在。

3貴州山地體驗式旅游的幾點思考

(1)產品設計體現游客深層的精神和情感需要。體驗式旅游產品要以人為本,共情游客的真實需要。山地體驗式旅游產品應將觀光旅游、健康療養、中醫養生、太極文化、民宿民風、宗教旅游等與游客深層精神、情感需要結合起來,融入進一個更大的自然和心理生態之中,與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圓融、天人合一的觀念緊密相關。可以采用象征與形象兼備、民間藝術、節日慶典、歌曲舞蹈等元素納入山地文化體驗產品設計。在天、水、養、修、娛的體驗產品中,相伴著山野果蔬的呵護、綠色美食的厚愛,使游客的心、身、靈、魂、情在大自然中得到撫慰和升華。(2)體驗式旅游產品設計兼顧張弛有度、類型交錯。“張”,緊張、緊繃。根據心理學感覺剝奪實驗證明,個體需要適度的刺激維持一定興奮水平,否則會出現精神懈怠、無意義感,適度、短暫的高強度刺激項目設計有助于維持大腦的神經興奮性、分泌腎上腺素,使人產生快樂和積極的體驗。“馳”,放松、松懈。人的高度緊張和疲累可以通過放松得以修復,它也可以按一定的練習程序進行引導訓練,學習有意識地控制或調節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降低機體喚醒水平,從而調整因緊張刺激而紊亂的功能。人在放松的狀態下可以平衡大腦因過度緊張帶來的失衡。可以將張弛對抗的戶外攀巖、騎行等緊張類與中醫養生、溫泉療養、足療、SPA等組合產品,讓旅游者在張弛有度中獲得身心修復。(3)以游客體驗真實性為標準,鑄造全新山地旅游產品。體驗式旅游產品設計,要深入游客需求,注重產品主題的設計,以滿足游客獨特性和個性化的需要,通過視聽嗅味觸等感官體驗到興奮、激烈、恐懼、緊張......多種情緒參與的體驗項目,當游客體驗此起彼伏、一波三折的情緒時,提供一種抱持和安全的旅游環境,游客便能在其中升華體驗,從而形成新型山地體驗旅游產品。(4)整體規劃、以點帶面、突出特色。為響應“十三五”規劃,要全面推進和快速建設山地體驗式旅游,政府要高度重視、統一規劃、逐步發展、以點帶面、突出區域特點。使得多個區域優勢互補,單個區域相對獨立,具有接待游客的資源和產品優勢,既突出特色、又綜合發展。

4小結

貴州自然山地特色為山地體驗式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而山地開發建設成本較高,回籠周期長。貴州山地體驗式旅游發展要從心理體驗產品設計的思路出發進行創新,提升山地旅游體驗軟實力,注重旅游產品品質和服務,在現有資源基礎上,著力打造豐富的山地旅游新業態,以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心理。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旅游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鄧小海云建輝,小、精、特:貴州山地旅游發展的現實選擇[J]貴州社會科學,2017.7P162-168.

[2]張攀春何勝利,貴州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其景區開發策略研究[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110-114.

[3]周永廣徐林強徐吉占,體驗(式)旅游概念辨析及開發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1:109-112.

[4][5]沈德燦.精神分析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5:95,271.

[6]中國社會科學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檢索50年紀念文集(1964-2014)(上卷).

[7]郗浩麗,溫尼科特———兒童精神分析實踐者[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3:28-32.

作者:陳怡夢 單位: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