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黑天鵝》心理學分析
時間:2022-04-25 11:18:49
導語:電影《黑天鵝》心理學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獲得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四項提名的《黑天鵝》講述了一名性格柔弱的女性芭蕾舞演員妮娜,為了塑造與自己性格完全對立的“黑天鵝”角色,通過人格的對抗而走向重生的故事。這部影片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學領域的癥候,存在諸多精神分析學的符號特征。精神分析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是電影文本分析的一種重要的批評方法。本文將運用精神分析學中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對電影文本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心理學;精神分析學;釋夢理論;人格結構理論
西方的精神分析學最早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以必不可少的分析實踐為基礎,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夢的解析”“無意識領域”“性欲說”等理論。精神分析學于20世紀傳入我國,并逐漸應用到文學分析和藝術批評領域,成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美學。“所謂精神分析美學,就是指將精神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運用于對藝術哲學、文藝心理學、藝術批評理論等方面的研究。”[1]“而電影精神分析學,就是用精神分析原理解釋電影現象的西方現代電影理論”[2]。
一、夢的解析———對現實匱乏的想象性滿足
在弗洛伊德理論中,夢象征性地滿足了被壓抑的欲望。人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或生命力等組成了潛意識里的主要內容,潛意識中的欲望避開壓抑,通過偽裝的方式潛入意識變成了夢境。因此可以這么理解,夢境是在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特殊表達方式。通過夢境或者與夢境相似的狀態,可以探索人的心理深層空間,研究并挖掘人的潛意識中的欲望和矛盾。影片剛開始,身著白色舞裙的妮娜隨著輕柔的音樂翩然起舞,當她蹲坐在舞臺上時,突如其來的黑衣舞伴變成了惡魔死死地纏住妮娜,白天鵝陷入無限的恐慌之中。妮娜在與惡魔的糾纏共舞中掙脫而出,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影片開頭的這場夢境,可以說是整部影片的縮影。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夢往往象征了現實欲望的匱乏,人們通過夢境進入自己的潛意識,完成對現實欲望匱乏的想象性滿足。妮娜夢見自己成為女主角白天鵝,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欲望的匱乏。從夢境回到現實,可以看到妮娜并不是一個具有白天鵝氣質的女性,而是怯懦害羞、有著甜美夢想的普通少女。同時,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中闡明,潛意識系統的核心是本能的欲望沖動,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也就是說,導演希望通過妮娜的夢境,讓潛意識成為她在接下來實現白天鵝的夢想的動力,從而開始了妮娜對于自己人格的對抗和重生。本文將在下一章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來分析妮娜的人格結構。
二、人格結構理論分析———對抗與重生
在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結構理論中,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人格結構作為一種動態的能量系統,當它一旦形成,便會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狀態。本我、自我、超我在整個精神活動過程中始終處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特殊狀態。這三者之間便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動力關系。“三者的密切聯系和溝通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使人在道德約束下實現理想和目的。如果三者失調,人就會處于不正常的狀態”[3]。影片中妮娜的人格結構是失調的,正是這種失調狀態在妮娜的潛意識作用之下,使得妮娜最后完成了重生,成為了真正的黑天鵝。本章節將從妮娜的人格結構對妮娜的三種人格的成因以及影響來進行分析。(一)壓抑的本我———家庭的陰霾。加里福尼亞大學的學者鮑姆林德在父母的教育行為與兒童人格發展的關系方面有多年研究。他將父母的教育方式分為四個類型: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而專制型的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是最為惡劣的一種。在影片的開端,我們就看到了妮娜的家庭背景:一個專制型的單親家庭,這無疑是妮娜本我受到壓抑的最重要因素。專制型家庭教育會對孩子人格品質的健康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這種家庭教育只是把孩子當成一種“私有財產”,沒有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與其平等相處,并給予尊重。妮娜的母親就是把女兒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母親在28歲生下妮娜并被迫放棄自己鐘愛的芭蕾事業,然后獨自培養妮娜,希望她成為一個頂尖的芭蕾舞者。這實際上是母親的意志轉移,希望通過妮娜來實現她年輕時候的夢想。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之下,母親變態的控制欲使得妮娜的性格變得懦弱而敏感,本我人格一直受到壓抑,無法排解。此外,單親家庭對于妮娜本我人格的壓抑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妮娜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一直處于缺席狀態。因為婚姻的失敗,母親對于男性的態度一直是反感甚至是憎恨的,母親這種對男性的態度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妮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排斥男性,性和欲望長期受到壓抑。當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性欲)、沖動被壓抑,那么妮娜的人格結構便長期屬于失調狀態。本我人格導致了妮娜無法體會到黑天鵝的性感嫵媚,這也為之后妮娜的爆發埋下了伏筆。(二)懦弱的自我———性格的缺陷。自我人格是人們展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本真面目,能夠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知、判斷或記憶,屬于意識的主體部分。自我人格在尋求本我沖動中得到滿足,同時也要保證整個機體避免傷害。在專制型單親家庭中,妮娜的自我人格慢慢成型,在母親的變態管控之下,妮娜的性格形成長期受到負面的影響。因為母親對她的教育和管控嚴格使得妮娜性格懦弱,在這樣的家庭之下,妮娜沒有犯錯的余地。在舞團,妮娜不敢自然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當舞團同伴在嘲笑貝絲的時候,妮娜也只是通過怯懦的回應來維護自己的偶像。同時在母親影響和教育下,妮娜對于母親是絕對服從的,所以妮娜懦弱、順從,從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地聽話,努力完成母親的期許,這一點在影片中的諸多細節都有體現。在影片中,當妮娜獲得了天鵝皇后的角色后,母親倍感欣慰,買了蛋糕作為獎勵。但為了保持身材,妮娜委婉地拒絕了母親。然而這樣日常的一個舉動卻讓妮娜的母親有了威嚴被違抗的感覺,瞬間對妮娜的態度瞬間冰冷到極點。妮娜只好強行表達出想吃蛋糕的想法,同時用舔掉母親手上的奶油這個動作來討好母親,表示服從。妮娜在盲目專制的成長環境中長大,她從未有過發展自己獨立思想的機會,她懦弱的性格反而使得自己更加的壓抑。(三)超我的缺失———黑天鵝的破繭重生。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超我人格是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對父親形象和道德規范的內化而形成,站在本我的原始欲望的反對立場上,從而遵循道德原則,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在妮娜的成長背景中,母親一直扮演著父親的角色,對妮娜的道德規范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妮娜的超我人格是不完整的,有缺失的。在超我人格有缺失的情況下,超我人格便不能很好的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當妮娜看到貝絲摔門而去之后,她悄悄偷走了貝絲的一支口紅,這一偷竊行為說明了妮娜超我人格的缺陷和本我人格的壓抑:偷竊是不道德的,而她的欲望則被長期壓抑。這種偷竊行為讓妮娜的本我人格悄悄地得到釋放,開始滿足了她的第一個愿望———通過偷貝絲的口紅企圖來模仿偶像貝絲,從而得到幻想式的滿足。而妮娜的本我人格對于欲望追求一旦被激發,那么就要掙脫超我人格的束縛。母親是妮娜“超我”人格的代表,掙脫母親的控制就是妮娜“超我”人格與“本我”人格之間的對抗。影片后半部分出現的妮娜背后的傷痕、皮膚的撕裂及指甲斷裂流血等虛構畫面,實際上卻是她內心想要擺脫母親束縛的表現。妮娜把所有的布娃娃丟掉,用門擠壓母親的手來反抗母親的管控,這些舉動都是妮娜“本我”人格與“超我”人格對抗的結果。在影片的高潮部分,“黑天鵝”開始了真正的破繭重生之路。妮娜內心的本我人格與現實中的自我人格開始了終極對抗。在演出間隙妮娜回到了化妝間,在她的幻想中,莉莉坐在自己本該坐的位置上,驕傲地說著要取代她成為黑天鵝。而當莉莉轉過身時,她的形象變成了妮娜自己,鏡頭前出現了兩個妮娜,一個代表著妮娜本我人格的“黑天鵝”和一個代表著妮娜自我人格的“白天鵝”。她們之間開始了最后的較量。黑天鵝掐住白天鵝的脖子,白天鵝慌忙中抓起身旁的玻璃碎片刺向黑天鵝,血紅的眼里充滿了欲望的敵視說:“該輪到我了。”最后在妮娜的人格對抗中,妮娜成為了真正的黑天鵝。這場盛大的表演過后,妮娜看著腹部涌出的鮮血,她才意識到在化妝間殺死的是曾經壓抑的自我人格,是現實中的自己。
三、結語
這部耗時十年精心打造的心理驚悚片,精神分析法是解讀該電影文本的一種貼切的分析方法。利用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影片背后人物復雜的心理成因,并在文本的基礎上讀解出更加深層的思想內涵,使文本的含義更具有多樣性。
參考文獻:
[1]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2]許南明,富瀾,崔君衍.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3]馬福清.西方文藝理論基礎[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作者:劉向陽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積極心理學在語文課堂的作用
- 下一篇:教育心理學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