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

時間:2022-05-07 09:33:44

導語: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

一、構建就業導向的高職院校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必要性

學前心理學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該課程在高職院校無論是在課程設置的比例上,還是在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都明顯地表現出學前心理學課程不受重視的現象。通過調研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課程教學目標單一。學前心理學課程標準設置較為單一,只是提出了課程教育目標,強調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卻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與德育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低下。學生學習課程內容也感覺到難度大,理解抽象心理學理論存在困難,無法感受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難以從中獲得樂趣,大部分學生看不到學前心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對其未來工作會有什么幫助。2.教育教學模式落后。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重理論而輕實踐,教學方法重講授而輕創造。教師大都以教科書、課件為授課內容,以自己為教學主體,采取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單調的教學手段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輕視學生的主體性,很少根據知識內容為學生開展實踐性活動,使學生只能夠被動聽從教師的授課安排,記憶、背誦知識,形成只學不做的學習態度,在學習上失去了主動性、探索性,進而學習興趣不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3.課程教學評價片面。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評價重知識而輕能力,重結果而輕過程。部分教師主要以書面的測試為主,采用統一試卷、統一標準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較少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情況、課內外作業情況、課后實踐實習情況等??己嗽u價內容片面、方法單一、形式單調,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4.教師缺乏專業知識與實踐。閩北山區高職院校師資有限,學前心理學課程授課教師學歷背景為心理學、教育學,甚至還有旅游管理、中文等。教師鮮有幼兒園實踐的經歷,對幼兒園的了解非常少,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一日生活環節了解不夠,在課堂上大量灌輸抽象的心理學理論,與幼兒園的實際應用相脫節,無法指導學生如何把心理學知識有效運用在幼兒園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把心理學理論變成了枯燥的條條框框而不是生動有趣的感性認識,學生較難真正理解并掌握心理學理論知識。鑒于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有其必要性。

二、高職院校就業導向的學前心理學課程教改模式的構建策略

姜大源先生說過,“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與普通教育的本質區別在于,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已跨越了傳統學校的界域”[2]。就業導向是高職教育的突出特色,學前心理學課程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重構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比重,促進學前心理學課程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在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模式建構中,將通過課程目標向就業導向轉變,課程教學方法向多樣化轉變,教學評價向科學化轉變。基于課程性質,著眼山區高職院校實際,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構建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更新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課程教學方法手段、課程教學評價方式,以及優化教師知識結構來實現應用型人才應用能力培養的核心目標。1.教學目標人性化。新時代下,學前心理學課程目標改革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課程目標要從“輸入導向”向“實踐導向”轉變,從“重理論講解”向“重實踐能力培養”轉變[3]。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前心理學課程改革理念包含實踐取向、育人為本、終身學習。這些改革理念都要融入“育人為本”理念,進而實現育人目的?;诖?,學前心理學課程目標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崗位需要,實現以德育為核心的課程教育目標,增強學生德育與實踐教育,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德育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兒童觀、教育觀,增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進而提升學生心理素養。實踐能力培養目標是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教學組織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今后在崗位中合理地為兒童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2.課程教學靈活多樣。以就業為導向的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要將實踐教學貫穿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將“課堂教學”向“課前教學、課堂教學、課后教學”轉變,并且改變傳統單一的授課模式,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授課,諸如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構建模塊化教學體系。要整合教學內容,開展模塊化教學,加強學前心理學課程章節之間的聯系,凸顯課程體系化。在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幼教職業對學生能力與理論知識的要求,調整學前心理學課程體系。教師要組織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進而提高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教師要根據不同模塊知識的性質及難易程度,為學生設計實踐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要把理論講解與幼兒園教育見習、周末“游學大風車”、心理健康教育等實踐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把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嘗試發現并解決幼兒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或把觀察、了解到的實際問題帶到課堂來,師生一同解剖、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癥結和解決的對策,鍛煉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改革教學方式。在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可以采取以案例為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方法,用案例導入,問題驅動,通過師生互動的合作探究,進而解決疑惑。教師要收集大量真實鮮活的案例,融合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大領域知識開展學前心理學教學,選取的案例要有針對性,根據案例設置問題,合理地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布置學生課后的微課題研究,課堂的微課題報告,提高學生實踐、觀察、研究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中發生的實際問題與教學知識內容融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理論指導實踐的應用能力,進而使學生更好地就業。教師還可以有效使用幼兒園的錄像和生活記錄等相關資料,并要求學生看完以后在課堂中分組討論、研究資料內容,并針對錄像中的問題尋求解決途徑,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在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中,要合理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開展課堂內外即時反饋互動教學的云服務平臺,如藍墨云班課移動教學助手等,將知識與信息技術相融合,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錄制微課,收集微視頻案例等增強模塊化教學的效果。運用網絡技術平臺,推動學前心理學精品課程開發與運用,輔助學生學習與練習。例如:在理解同伴交往類型中,可以讓學生觀看《小人國》教學視頻,之后給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分成小組,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分析、探究問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幼兒的氣質類型表現和特征,進而培養學生知識運用能力。3.教學評價科學化。基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幼兒教師的要求,要改變重知識而輕能力和重結果而輕過程的教學評價方式,進而突顯學前心理學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茖W的教學評價要求把知識測試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評價要以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貫穿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大平時成績的考核比重,把學生課堂內外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實踐活動、教育見習表現,職業素質等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期末考試內容不僅要重基礎知識,同時還要兼顧職業技能。閉卷考試中,試卷要涵蓋主觀題、客觀題兩部分內容:主觀題是以案例分析為主,客觀題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真正落實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客觀化,最終實現教學評價科學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與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4]。4.優化教師知識結構。學前心理學課程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要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同時,還要有豐富的學前教育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地自我提升和完善,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教師應該認真研讀人才培養方案,弄清楚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崗位是什么,崗位能力要求,學生的知識水平等。同時,可以借助各種機會到幼兒園實踐、觀摩,深入幼兒園教學一線,熟悉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以及一日生活環節,觀察和了解幼兒、幼師和幼兒園,搜集和整理典型案例和現象,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提高教育實踐應用能力。學校也應為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學習機會,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改變教師單一授課模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以就業為導向、問題為驅動、案例為導引設計教學內容,既強調理論,同時也強化實踐,將多種教學方法與科學的評價方式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強化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為學生更好地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兆豐.高校素描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行性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13(8)下:85—86.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何芝暨.基于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究———以“學前心理學”課程為例[J].文山學院學報,2018(1):94—102.

[4]廖雪霏.改良PBL教學模式在“學前心理學”課程中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江西青年職業學院為例[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5(3):62—64.

作者:阮學蘭 單位:閩北職業技術學院